【摘要】:孫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振興中華是孫中山的革命目的和歸宿。不管孫中山是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還是社會革命都是為了實現“國利民福”的中國夢。孫中山是近代中國的偉人之一,學習他的革命思想很有裨益。
【關鍵詞】:孫中山;振興中華;革命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外有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侵略,內有封建主義對人民的壓迫?!罢衽d中華”作為孫中山先生對于時局的回應,也是其進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的歸宿??鬃釉f過:“革命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事情,孫中山先生也認為革命是“神圣之事業(yè),天賦之人權,最美之名辭”,而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中則指出:“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繼承人”。的確,革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孫中山先生偉大的革命事業(yè),也繼承了他“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孫中山先生認為,自韃虜入主中原以來,滿清統(tǒng)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僅動輒“屠戮動以全城,搜殺常稱旬日”,還欲“滅絕漢種愛國之心,渙散漢種合群之志,事事以刀鋸繩忠義,以利祿誘奸邪”,致使“漢族蒙禍之大,自古未有若斯之酷也”。同時,滿清政府在面對外國侵略的時候,非但沒有團結各族人民共赴國難,還一族尊大,并打出“排漢”的口號,提出中國的國土“寧贈之強鄰,不愿失之家賊”的謬論,致使中國“要害之區(qū)盡失,發(fā)祥之地已亡”。由此,孫中山提出,中國若是想“或免奴隸于他族”和避免帝國主義的瓜分就非先實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革命不可,當然,這也是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首要步驟。
孫中山進行革命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滿清政府的“排漢”政策,還在于滿清政府的腐敗和專制。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所有一切的災難”的原因,“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統(tǒng)的貪污”,“而這種貪污又是根深蒂固遍及于全國的”,“任何一個誠實的官吏都不得不跟著那些不誠實的足印走”,“他不得不接受賄賂,才能支付他上級對他的索賄,而且必然要縱容兩種貪污:在他的下屬們中間的,以及比他的職位或官階高的那些人中間的。”以李鴻章為例,“他發(fā)財致富的方法之一,就是各級文武官員從整個國家及各部分成群而來請求任命,但是就在他們的呈文到達李鴻章之前,他們必須支付大量的賄賂給李的隨員?!背酥猓瑵M清政府對人民的統(tǒng)治也極其殘酷,滿清政府不僅縱容官吏剝削百姓,禁止其言論自由,剝奪漢人的平等權和公權,還實施“閉關鎖國”的排外政策阻止人民的物質和思想進化,百姓一旦稍加反抗,就會招致滿清政府的殘酷壓制,他們時?!氨摅锥眩坝诶先?,火其局,奪其產”,逼迫人民“從其服制”。顯然,生活在這種國度里與生活在監(jiān)獄無所差別,因為到處都是人民的呻吟哀嚎,到處都是壓迫導致的流血慘劇。毫無疑問,此時滿清政府的專制已經不再符合中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哲學,也不再符合世界先進國家“以民為本”的思想潮流,而人民如果要想擺脫這種境遇的話,孫中山先生認為,就必須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府,建立一個屬于人民的而非個人、家族的共和國家,這也是孫中山先生實現“振興中華”的必要基礎。
如果說,去除異族統(tǒng)治的民族革命和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而建立民國的政治革命是孫中山先生實現“振興中華”的條件和基礎的話,那么毫無疑問,實現“民生幸?!钡纳鐣锩鼊t是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崇高目的。據考證,馬克思的《資本論》和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曾對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如今“世界開化,物質發(fā)舒”,在歐美國家,資本的力量戰(zhàn)勝了人民的力量,人民成為了資本的奴隸,民生問題顯得極其嚴重,“富者富可敵國,貧者無立錐之地”,貧富分化為相互對立的兩極,一極是財富的積累,一極是貧困、奴役和道德墮落的擴大,“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卻反食惡果”,顯然,歐美國力雖強,但民眾生活著實艱難,而在當時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還沒有得到較大發(fā)展,階級對立還未凸顯,但孫中山先生認為,這種由資本家導致的貧富分化問題,“現在雖還沒有”,“我們子孫總看得見的”,如果中國到歐美那種地步再去講民生主義那就遲了,因此,搞革命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后來孫中山先生解釋道:“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的生產、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如果民生不遂,社會的文明就不能發(fā)達,經濟組織就不能改良,道德就會退步種種不平的事情將會隨即發(fā)生”。而要想在“民窮財盡,舉國枯竭”的情況下,達到“真正國利民福之目的”,實現民生主義,除了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外,還要發(fā)展實業(yè),若實業(yè)發(fā)展,“收益日多,則教育、養(yǎng)老、救災、治療”,“皆由實業(yè)發(fā)展之利益舉辦”,最終達到“國家實業(yè)所獲之利,歸之國民所享”的目的,可以說,這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有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孫中山先生實行一系列社會改良政策,如剪辮,嚴禁鴉片,廢除跪拜,禁止買賣人口、賭博、纏足、刑訊逼供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人民從封建習俗的禁錮和危害中解放了出來。
概括來講,孫中山先生“不愿少數人滿洲人專利”而要實行民族革命,因“不愿君主一人專利”而要實行政治革命,因“不愿少數富人專利”而要實行社會革命,而孫中山先生所進行的所有革命都是以“振興中華”為目的和歸宿?!笆澜绯绷?,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是孫中山先生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孫中山先生以“振興中華”為歸宿的革命理論也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雖然孫中山先生在革命實踐中歷經了無數挫折和失敗,但他總是毫不灰心地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從實踐中修正和補充自己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是的,“振興中華”始終是一個接力賽,前面的革命先輩跑完了他們的路程,接下的路還需要當代的中華兒女繼續(xù)奮斗,因此,讓我們繼續(xù)繼承和發(fā)揚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以完成孫中山先生“執(zhí)全球之牛耳”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