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花鼓燈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代表之一。花鼓燈的鑼鼓、燈歌、舞蹈等形式,體現(xiàn)了中國漢族民間文化的風采。其中“蘭花”這一明顯的風格特征作為其代表為眾人所熟悉,本論文通過地域文化對“蘭花”的影響、從生活中走出來的“蘭花”、“蘭花”與情感、“蘭花”與時代的關系、繼續(xù)在發(fā)展中的“蘭花”這五方面的具體闡述與對比,體現(xiàn)其藝術風格特點。
【關鍵詞】:蘭花;地域文化;情感;時代生活
一、引言
安徽花鼓燈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ü臒羰菨h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代表之一,也是民間文化的藝術瑰寶,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花鼓燈的鑼鼓、燈歌、舞蹈等,體現(xiàn)了中國漢族民間文化的風采。
花鼓燈流傳在淮河流域,是典型的民間廣場藝術。逢年過節(jié),農民們聚在麥場上、村頭前,拉開場子,在鏗鏘的鑼鼓音樂伴奏下熱烈、奔放地舞蹈,招徠四方相親,其情景令人為之震撼。
花鼓燈的角色繁多,女角色統(tǒng)稱“蘭花”,是主要演員之一,也是核心成員?!疤m花”分為“大蘭花”和“小蘭花”?!按筇m花”的年齡一般在十五歲以上,“小蘭花”的年齡在十到十五歲之間。兩者的動作特點和要求也有所不同,雖然“大蘭花”在動作中少了一些較為敏捷和靈巧的動作,但是也展現(xiàn)了其藝術特點,畢竟也是由“小蘭花”的動作過渡而來?!疤m花”使用的道具為扇子和手巾,其中,花鼓燈的扇子拿法有很多種,但是虎口拿扇,這是與其他民間舞的拿扇方法有所區(qū)別的地方,也是安徽花鼓燈的拿扇特征,是表演的重要手段,表演時左手拿手巾,右手執(zhí)折扇。
蘭花舞蹈語匯的特點主要是溜、顫、擰、傾等風格,在各種大花場、小花場、雙花場等形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跑場時恰到好處地晃動,柔而不弱,美而不媚;剛柔相繼,動作力度、速度上的鮮明對比;扇花要活,動率上的擺動,腳底下要襯住勁以及溜得起、剎得住等等。
人們平時生活中的精神狀態(tài)及樸實的性格也都反映在了舞蹈當中。花鼓燈“蘭花”的藝術風格形成與下面五方面有重要關系。
二、蘭花的風格特點
安徽花鼓燈的女性角色很有特點,它不同于其它的漢族民間舞蹈,安徽花鼓燈的女角統(tǒng)稱“蘭花”。出于對年齡的差異分為大蘭花和小蘭花。大蘭花的特點有穩(wěn)重、端莊、秀麗、大方、溫文爾雅、出淤泥而不染。她表現(xiàn)的往往都是女性相對成熟的一面。與之相對的就是小蘭花。小蘭花的特點是俏皮、活潑、可愛、潑辣、豪放中不失溫柔,優(yōu)美中不失陽剛。就像我國已故舞蹈家吳曉邦主席對花鼓燈的評價:“風格濃郁,絢麗多彩,有時豪放奔騰,有時細膩動人?!笨梢哉f蘭花是秀麗中含端莊,嫻靜里有活潑,溫柔中露風流,靦腆時藏幽默,既典雅又不失質樸。
(一)蘭花的腳底功夫
蘭花的腳下甩掉“襯子”,她的身體重心更容易穩(wěn)定,步法更矯健有力,身姿更輕盈灑脫,韻律更流暢自然,動作間組合、銜接的更巧妙,起承轉合更自由靈活。平足步、雙環(huán)步、硬步、眼步、篩子步、挫步等新步法的出現(xiàn)也給花鼓燈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它還吸收了芭蕾基本的腳位融合在花鼓燈表演之中,出現(xiàn)了新的體態(tài),帶動整體挺拔,產生了向上伸張的力的質感。它也吸收了戲劇的臺步、壓花場的步法,使原有的步法、動作獲得了合適的襯托和變化過渡中的補充;它還吸收了朝鮮舞蹈快速旋轉時移動腳步的技巧,提高了旋轉的速度和旋轉的力量(如“野雞溜子”)。這樣,腳上的特點就不僅是“溜”。蘭花出現(xiàn)了新的體態(tài),出現(xiàn)了力量使用上以及著力點上的變化,并且在表演中出現(xiàn)角度、方位的變換。身體流動感強的新特點由此產生。
(二)蘭花身上的姿態(tài)
它以腳上的變化為起點,上身隨之出現(xiàn)多種協(xié)調一致的一系列變化,身體的擰、傾、撇、余斗增多;由于扇子和手絹的拿法改變,手上的變化也增多,這樣便出現(xiàn)線條變化的多層次、立體化。這一方面因為花鼓燈技藝爐火純青、運用自如,可以在感情的驅使下,使身體的各部分自然協(xié)調地配合,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另一方面它融合了花鼓燈中鳳臺的扇花、穎上的造型、定遠的抒情和鼓架子的一些動作(如扁擔式)等。同時蘭花還運用了古典舞和戲劇中的“云手”“甩袖”,講求手、腕、肘、肩的圓潤,造型、亮相的神韻。
(三)蘭花的表演
從表演上看,笑不露齒、看不正視、頭不抬起、靦腆嬌媚的婦女的神態(tài),被充滿青春朝氣和生活自信,飄逸、大方、潑辣、嫵媚的新女性的神態(tài)所代替,表演更加準確、凝練、生動、傳神。尤其是蘭花在眼神中的運用和情緒變化上,分寸感極強,能把內在的感情延伸到扇子尖上,似乎扇子都在歌唱、說話。老藝術家馮國佩在與梅蘭芳先生的接觸中,梅蘭芳表演上的一舉一動、一顧一盼,身段、指法、水袖、持扇、眼神、情緒的變化,對蘭花的影響和發(fā)展特別大。他說:“向梅先生學到了不少東西,特別是表演上受益匪淺?!?/p>
結語
花鼓燈的生命力源于它的民問風情、鄉(xiāng)土氣息。安徽花鼓燈以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和最為樸實的感染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淮河人民質樸情感的真情流露?;ü臒羲囆g在這方土地上展示著自己旺盛活力的生命力。愿花鼓燈永遠扎根淮河兩岸大地。
參考文獻:
[1]唐佳佳. 淺談安徽花鼓燈“蘭花”的風格特點[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4):155-156.
[2]方旻. 淺析安徽花鼓燈在普通初中階段(女班)教學中如何傳授[D].北京舞蹈學院,2015.
[3]陶苗苗. “蘭花”的感受一安徽花鼓燈的風格特點[J]. 大眾文藝,2014,(08):36-37.
[4]段蓓蓓. 安徽花鼓燈的體育文化開發(fā)與推廣策略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3.
[5]劉千業(yè). 社會變遷視域下安徽鳳臺花鼓燈的傳承[D].北京舞蹈學院,2014.
[6]高莎. “三道彎”體態(tài)形成的文化背景與地域特征分析[D].西安音樂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