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是語言與音樂相融合的藝術,歌唱語言賦予了民族聲樂具象生動的內涵,并產生了各式各樣種類豐富的風格色彩,可以說是歌曲的核心和基礎。同時歌唱語言是為聲樂歌唱服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性語言,具有歌唱語言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探究歌唱語言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更好地詮釋藝術作品。
【關鍵詞】:歌唱語言;民族聲樂;字正腔圓
民族聲樂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有聲的情感藝術,作為演唱者要想成功傳達歌曲的藝術內涵,就需要對歌詞、韻律、聲音與情感等因素做出準確把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與演唱實踐中,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刻苦磨練與深入的情感體會才能準確掌握民族聲樂演唱的基本內容,在歌唱語言的正確運用下,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實現準確詮釋音樂作品的目的,確保提高民族聲樂的演唱水平。那么,如何正確地運用歌唱語言,變成了民族聲樂學習的關鍵。
一、正確規(guī)范歌唱語言
歌唱需要以語言為基礎,任何國家、地區(qū)、民族的歌唱藝術都需要結合本民族的民族語言特點來正確傳達思想情感。在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中,一直注重對“字正腔圓”的要求,其中字正是基礎,這包括了字準、字音、字純等內容,要實現“字正”,就需要正確認識字的因素結構。在具體的民族聲樂歌唱中,我們注重字頭、字腹與字尾。字頭要做到清晰準確、簡練有力,有時還要根據作品風格內容的需要對字頭部分進行一些特殊處理。在處理不同風格的歌曲的語言時,我們要對這些字詞后的深層含義進行重點把握,倘若我們只是按照一般字詞的演唱就完全體現不出作品的風格及韻味,比如歌劇選段《娘在那片云彩里》開頭第一句“春打六九頭”中把每一個字的字頭都進行相應的夸張和強調,這樣既跟楊母的性格和老旦風格的唱腔相符,又能將作品的風格及作品所包含的歷史厚重感表現出來。字腹是歌唱的核心與整體支撐,它應該有著明確的支點與穩(wěn)定的狀態(tài)。字腹唱好了,語氣的虛、實、剛、柔才能得以展現。所以我們平時在歌唱的訓練中,都是用母音來進行訓練的。常用的母音有“a、e、i、o、u”,這些母音包含了寬母音和窄母音,它們有不同的特質和用途,我們通過這些母音的訓練得到比較科學的發(fā)聲狀態(tài)后,再把這些母音慢慢和其他母音融匯貫通,達到練習歌唱基本功的目的。在實際演唱過程中,“a、e”等寬母音容易開的過大,導致?lián)紊ぷ?、音色發(fā)暗的情況出現,這時候就要寬母音窄唱,來調整歌唱的狀態(tài);而有的人則是把“i”等窄母音咬的過于緊,聲音聽上去里出外進、缺少律動與整體性,這時候就要窄母音寬唱豎唱。字尾要做到明確、簡短、清晰。比如剛才提到的母音變形,必須在變形結束后歸到原本的字尾,否則就會把“頭”唱成“他”,把“看”唱成“卡”,完全改變了歌詞的意思,聽眾也無法理解歌曲含義??梢姡褡迓晿费莩械摹白终粓A”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我們每一個演唱者都需要努力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歌唱技能,這是處理好歌唱藝術的基本前提。
二、深入理解歌曲內涵,把握詮釋作品。
正確掌握歌唱的語言不單單包括咬字和作品風格,還需要歌唱者深入的理解作品,獨具匠心的把它表現出來,這就是歌唱者對歌曲的再創(chuàng)作。在這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歌唱者要考慮曲調的規(guī)律,要將咬字吐字的技巧完美的融入語言,使詞和曲變的更加藝術化、音樂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一個歌唱者對一首聲樂作品內涵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徹,將直接影響他對這首作品的演繹是否生動、感人。理解一首作品,最重要的是掌握歌曲的思想實質。演唱者在剛拿到一首作品時,首先必須要對此作品做充分的案頭工作,包括了解作者,分析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整首作品的詞和曲進行逐節(jié)、逐句、逐段的研究,再針對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的變化,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咬字吐字的強弱和歌曲的情感變化做相應的藝術加工,從而使語言與曲調的結合更加自然、和諧。例如歌曲《五洲人民齊歡笑》,這是歌劇《江姐》中的一首詠嘆調,可以說是整部歌劇的核心唱段,戲劇效果非常強烈,是塑造江姐形象的最重要唱段。在演唱這首作品前,我們一定首先對故事背景、相應歷史進行了解,然后再認真的分析作品本身?!段逯奕嗣颀R歡笑》全曲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江姐冷靜、堅定告慰戰(zhàn)友的情景,深刻細致地抒發(fā)了江姐對家鄉(xiāng)、對革命、對黨的無限深情,深刻揭示了江姐的內心世界,塑造了江姐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分是對未來的憧憬,這一部分是一位戰(zhàn)士對黨,同志對戰(zhàn)友,母親對孩子依依不舍的告白,感情極其細膩、深情、豐富、復雜。充分表現出江姐作為一位革命者,特別是一位女性所具有的革命浪漫主義、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對孩子、對美好的未來難舍的情懷。第三部分是整首作品的高潮,“云水激卷怒潮,風雷震報春到”,表現出革命的浪潮無比洶涌,“一人倒下萬人起,燎原烈火照天燒”以類似進行曲體裁的形式,突顯了前赴后繼、勢不可擋的革命氣勢和對革命事業(yè)熱切的情感。作品到這里,一句一鋪墊,一句一高潮,步步相扣,步步緊追,直到高亢、堅定地唱出主題“五洲人民齊歡笑”,從而使貫穿作品的樂觀、催人奮進的情緒得到升華,達到巔峰,在曲終完美地塑造出江姐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從容赴義的英雄氣度、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通過對作品全面細致的分析,我們對作品的背景、人物形象、作者要表達的情緒情感有了更加充分的認識,這時只需老師稍點撥一下哪里做的不夠,就了然于胸,很輕松就能改正到位。相反,拿到一首作品上來就唱,即使有老師一字一句教,由于不明白歌曲具體涵義及故事來龍去脈,就算口中念著歌詞但我們無法深入其中,肯定無法詮釋好一首作品。
三、詮釋歌唱語言需要提高藝術修養(yǎng)。
歌唱語言的處理與文化藝術修養(yǎng)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緊密相聯(lián)的。一個歌唱演員要想在聲樂藝術事業(yè)上有所成就,一方面離不開扎實、穩(wěn)定的歌唱基本功,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加強全面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yǎng),豐富充實自己。很多歌唱者認為只要自己有一副好嗓子,再掌握了歌唱的基本功,就萬事大吉了,這是非常片面、錯誤的。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從聲音技巧、表現能力等方面進行規(guī)范的訓練,同時必須有過硬的視唱練耳、音樂理論做基礎,掌握相當程度的中外音樂史,再嘗試接觸了解一些其它的姊妹藝術形式。比如走進劇院欣賞些交響音樂會、民族器樂音樂會,或者是看話劇、參觀畫展,久而久之,在演唱一些作品時這些信息和畫面就會出現在我們的意識里,幫助我們更好的歌唱。經常在藝術的海洋中徜徉,對我們提高歌唱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有相當的積極作用。
此外,對歌曲內容的基本風格要在語言處理中表現出來,準確把握。在我們平時的演唱中,通常都是應用普通話的語音標準進行演唱,各地的方言和普通話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當我們在演唱一些民歌或民歌風格的作品時,就要深入的了解這些民歌發(fā)源地的地方語音特點,找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關鍵的一些字,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更好的展示作品的風格韻味。例如《趕牲靈》這是一首典型的陜北民歌,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我”這個字的發(fā)音。如果在這首歌曲中,我們還是把“我”字用普通話標準語音來唱,就完全沒有味道。但如果把“我”改為漢語拼音“e”的發(fā)音,聽眾們就能深切的領略到作品帶來的濃郁地方特色了。除了字音方面的區(qū)別,各地區(qū)的民族歌曲在語言的風格上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北方民歌要豪放、粗獷一些,南方民歌要婉約、靈秀一些,高原地區(qū)的民歌要高亢、嚓亮一些,而平原地區(qū)的民歌更多的是舒展、自由。
結語
民族聲樂是歌唱語言與聲樂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通過有節(jié)奏、有韻律感的歌唱語言,傳達特定的情感內涵。民族聲樂歌唱要求演唱者能夠準確掌握發(fā)音規(guī)范與標準,深入了解特定情境和風格下的歌唱語言,實現作品內涵的準確、完整傳達,做到抑揚頓挫,實現聲情并茂,不斷提升演唱水平。
參考文獻:
[1]歌唱語言與歌唱發(fā)聲[J].胡以芳.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2]論語言正音對聲樂演唱的作用[J].張義瑤,楊婷.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