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陽是萬物生長的源泉,古人對太陽的敬畏與崇拜勝于其他任何天象。不同時段的太陽有著不同審美感受,即便是同一時段的太陽,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結合不同詩人的命運背景,也會產生不同的意向運用。朝日的蓬勃壯麗、赤日的嚴酷無情、夕陽的蒼涼失意,在詩人眼中凝練出了帝王皇權、豪情壯志、蒼涼失意、送別思鄉(xiāng)、人生哲理與天道自然等意象,這些意象運用到詩中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關鍵詞】:唐詩創(chuàng)作;日意象;政治抒情
太陽有時就像它自身蘊含的巨大能量一樣神秘莫測,希望與失意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色彩在日意象中可以完美地融合,代表希望時使人心潮澎湃,象征失意時使人心灰意冷。這些又都被詩人與自身的政治前途聯(lián)系到了一起,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去,叫人不知是該佩服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呢,還是古人的詩歌創(chuàng)造力。
一天當中各個時刻的太陽最能象征希望的就數“朝日”了,此時的太陽往往使人朝氣蓬勃、充滿希望。而古代詩人們仕途坎坷的居多,春風得意的居少,唐代亦是如此。因此唐詩中選“朝日”作為意象的遠不如“夕陽”的多,但也不乏名作佳篇。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佳作一篇,其中的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是享譽當時、流傳后世的佳句。也有在逆境之下依然充滿希望的,如李商隱的《初起》曰“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鐘后更回腸。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梁?!痹娙吮砺冻鰧υ缟铣跎奶柕囊环N強烈的期盼,充分表達了其在仕途不暢的處境下,對光明前景的渴望。再如,晚唐詩人韓偓《曉日》云: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直須日觀三更后,首送金烏上碧空。
寥寥幾筆就寫出了泰山觀日出的奇壯景象,詩人將自然界中這一動魄人心的時刻巧妙地運用藝術手法將其呈現在詩中,將一幅栩栩如生的旭日東升圖展現在世人眼前,使人身臨其境,更可喚起那些曾經有過親身經歷人的豐富聯(lián)想。韓偓向來以《香奩集》中極其華麗艷美的艷詩聞名,以至于這首《曉日》常常被后人忽視,鮮見于各種版本的詩集精選、詩詞賞析中。其實韓偓對朝廷的忠誠世人可鑒,他被貶后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寫景詩,因此,他的詩人情懷與復雜的政治情感融于詩中,讓人讀來意味悠長,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稌匀铡肥茁?lián)與頷聯(lián)便運用了頂針的藝術手法,“日觀”即泰山頂處的日觀峰,此詩作于昭宗天復三年,當時韓偓初次被貶,赴任途中經過泰山時登山觀日出,懷著對朝廷的忠心與對奸臣的痛恨,有感而發(fā)寫下此詩。尾聯(lián)的“金烏”即太陽,一個“送”字,將旭日冉冉升起的壯麗景象盡情地表達了出來。從中也可透露出韓偓對昭宗仍是一片赤誠之心,對朝廷還抱有幻想和希望,他詩中“送”出的太陽就是他心中希望的最好寄托。
常寄托詩人希望的除了“朝日”還有“白日”意象?!鞍兹铡痹谔圃娭械倪\用十分靈活,日本學者中島敏夫曾經做過統(tǒng)計:“白日意象是唐詩中一個常見意象,它在唐詩中出現達650次之多,僅在李白詩中就多達50次?!卑咨o人一種耀目之感,因此可代表輝煌燦爛的基調,白日之“白”給人以無限光和熱的強大能量感,這就容易激發(fā)人們心中對生命、權利、功名的渴望與追求,激發(fā)詩人建功立業(yè)、大展宏圖的政治理想。
晚唐詩人司空圖所作《早朝》:“白日新年好,青春上國多。街平雙闕近,塵起五云和?!本褪且皇椎湫偷拇祟愂銘蜒灾驹?。此詩是司空圖早期在朝為官時所作,那時他仕途平坦,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詩中描繪的也恰恰是詩人騎馬趕赴京城時的場景:燦爛的日頭當空照,預示著新年的吉兆,看我唐朝盛世到處都是春光無限。眼前的京城越來越近了,馬蹄揚起的塵土似五色祥云一般。字里行間透露著詩人意氣風發(fā)、渴望大展宏圖的豪邁氣息。
王之渙的千古名篇《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家喻戶曉。“白日”雖不能望文生義地譯為“明亮的太陽”,但“白”字的“白色”含義不容忽視,在“白日”一詞中確實有它的道理,即當光亮度足夠強時才會呈白色,給人以光輝、充沛之感。因此,用在詩句中表示朝陽與落日時就會產生與傳統(tǒng)意象截然不同的效果,使朝陽不再那么朦朧,落日也不再暗淡。這就是為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不像別的夕陽意象詩那樣憂郁悲惋,而是充滿了豪情壯志的原因。“白日由于‘白’而溶入了清、純、潔等意蘊而成為清白、潔白、單純、蒼白、慘白、晶瑩等意義,這些不同的意義又在不同物象的聯(lián)系使用中不斷豐富和繁榮,從而使白的一切相關能指內涵和關聯(lián)意象在‘白日’的背后提供了廣闊的審美可釋性背景,使得它具有了可作多種意韻闡釋的內在的可能性因素?!币虼?,詩人成功地運用“白日”意象在詩的前兩句烘托出一種希望奮進的氛圍,為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弊鲣亯|,最終闡述要表達的豪邁奮進、積極向上的主旨。
有豪邁的政治理想就必然有失意的政治現實,此時太陽仍是詩人們情感的最佳寄托,而表現這種失意最好的日意象當屬“落日”了。一說到落日,總給人以日薄西山,光明逝去之感,因此,詩人們往往將其與自己昏暗的政治前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尤其是中晚唐時期唐王朝大廈將傾,詩人為國家興亡嗟嘆捶胸,為自己報國無門而頓足,這就更加促發(fā)唐詩人運用落日意象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憂己的政治情懷。
《歸嵩山作》是王維早期的作品,詩中作者用“落日”表達了自己凄清的歸隱之心,之所以說凄清是因為詩人雖然仕途失意,但并未對政治前途失去信心,“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就是對詩人此時無奈歸隱的傷感心境的最好詮釋。劉長卿的《登余干古縣城》:“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馬戴的《楚江懷古》(其一):“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眲⒂礤a的《金陵懷古》:“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倍鸥Φ摹兜菢恰罚骸翱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韓琮的《暮春浐水送別》:“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李白的《灞陵行送別》:“紫闕落日浮云生?!睅资自娭校娙硕疾患s而同地在夕陽西下,余暉灑向大地時分,流露出藏在內心深處的憂國憂民之情,并且為自己不能施展抱負,壯志未酬而空懷恨!尤其是前兩首劉長卿和馬戴與最后兩首韓琮和李白的詩,劉、馬二人在寫詩時有著極其相似的背景,二人均因為官剛直不阿,敢于直言進諫而被貶,所作的兩首詩恰又都是懷古的題材。兩位詩人被貶后心中積郁,分別面對眼前的古城與湖畔觸景生情,感懷身世,一時交集,萃于筆端。相似的境遇又恰逢相似的外部環(huán)境,這不能不說是偶然中的必然。而最后兩首的特點是,既是政治抒情詩也是送別詩。是借送別之口抒憂國憂民之意,用落日意象將前文提到的“送別”“政治抒情”兩個主流題材一網打盡,可謂一箭雙雕之作。
類似的作品還有韓琮的《暮春浐水送別》,此詩一反送別詩寫離愁別恨之慣例,改寫“古今情”。而這“古今情”中包括了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和報國無門之情,詩篇明寫送別意,實抒政治情。而李白的《灞陵行送別》在彰顯濃郁的離別之情的同時,巧妙地用“落日”“浮云”隱喻朝廷奸佞蔽主的昏庸狀況。天際的一抹斜暉引發(fā)了兩位詩人對國家興亡、對友人離去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吳融的《金橋感事》則是在大順元年,唐昭宗兵敗李克用并被其攻破潞州,詩人在潞州金橋驚時感世,有感而發(fā)之作。與上面詩篇不同之處在于此詩是詩人正逢戰(zhàn)亂,國家戰(zhàn)敗后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在這樣的事件背景下創(chuàng)作而出,因此,“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戍煙中”中除了憂國憂民之外,還多了幾分感傷。但不變的是,還是夕陽西沉時,又是詩人動情日,詩人們屢屢在這特殊的時刻抒發(fā)著自己復雜的情感。
為什么眾詩人均在夕陽西下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迸發(fā)出如此一致而又強烈的情感呢?這不能不說是“落日”這一特殊景物所能帶給人的獨特感受所致。夕陽雖好,但近黃昏。這種日薄西山的跡象恰恰與唐王朝表面一派繁榮景象,而內部昏庸腐敗,大廈將傾的狀況相吻合。這就觸發(fā)了詩人敏感的神經,因此,落日意象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詩人們抒發(fā)自己仕途不暢且憂國憂民的政治情感的不二選擇。
結語
唐朝崇尚入世,士人們競相考取功名,希望在政治上大展拳腳,怎奈“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痹谠娙藗凁┦赘F經,輕擲韶華的過程中,一顆澎湃赤誠的心也逐漸變得孤獨冰冷,而東升朝日的燦爛與西落斜陽的暗淡就如同希望與失望的此起彼伏般,與詩人的內心產生了共鳴,成為表達詩人內心呼聲的最佳意象。
參考文獻:
[1]《美學與意境》,宗白華,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