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翠姨是一個矛盾集合體,她既封建保守、懦弱膽怯、自卑自憐,始終帶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緊箍咒,又敢于追求新文化,嘗試新事物,做到與時俱進。
【關(guān)鍵詞】:蕭紅;《小城三月》;翠姨;悲劇
黑格爾曾說“古典悲劇中,矛盾沖突是在人與人之間、不同性格之間展開的;而在近代悲劇中,性格本身發(fā)生分裂,兩種對立的意圖在同一個性格之中進行斗爭,矛盾沖突是在性格內(nèi)部展開的。”蕭紅筆下的翠姨就是這樣的矛盾體,她既聰明大方、知禮守規(guī)、敢于追求新文化,又受著封建思想的束縛,不敢沖出思想的牢籠,自卑自憐而倔強得生活著。
一.翠姨的形象特征
“翠姨生的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長得窈窕,走起路來沉靜而且漂亮,說起話來清楚的帶有一種平靜的感情。她伸手拿櫻桃吃的時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對那櫻桃十分可憐的樣子,她怕把它觸壞了似的輕輕的捏著。假如有人在她背后招呼她一聲,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會停下;若是正在吃飯,就會把碗放下,而后把頭向著自己的肩膀轉(zhuǎn)過去,而全身不太轉(zhuǎn),于是她自覺的閉合著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說而一時說不出來似的”。[1]翠姨就是這樣的溫文爾雅。她去見別人的時候也總要精心打扮一番,讓自己和別人都賞心悅目。翠姨就是這樣一個能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表現(xiàn)的優(yōu)雅從容的女子,對于這樣一個從來沒有進過學(xué)堂的女子來說,實屬不易。
二.翠姨的性格特征
(一)遲疑膽怯的內(nèi)心
翠姨做事總會有些遲疑。“不管什么新東西,她總不是很快的買下來,也許她心里邊早就喜歡了,她必須等到許多人都開始采辦了,她才稍稍有些動心”。[2]當(dāng)“我們”一塊兒打網(wǎng)球時,球快要撞到她臉上的時候,她才會稍微躲避一下。她上場后站在白線上就是白線上,站在格子上就是格子上,不會有片刻的移動。而在大家打完網(wǎng)球之后,吃東西的吃東西,洗漱的洗漱,她一個人站在短籬前面發(fā)呆。也沒有人知道她在望著什么,想著什么。翠姨做事總會有些許優(yōu)柔寡斷。和堂哥他們一塊玩耍的時候,她是一直在看著堂哥,整個眼睛都在堂哥一個人身上,卻不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也不會輕易讓別人發(fā)現(xiàn)。家庭聚會的時候,她會精心打扮,只是想引起堂哥的注意。堂哥在講故事的時候,翠姨也是”我們”當(dāng)中聽得最認真的一個。而翠姨與堂哥獨處的時候,明明兩人都產(chǎn)生了愛意,但是卻都不敞開心扉。漸漸的翠姨的心病越積越深,但是她卻從來不向任何人透露,就連“我”這樣一個總是和她呆在一起的人都不知道。翠姨生來就不是一個果斷的人,“林黛玉”式的性格使她永遠把自己的心事埋藏在心底,不向外人透露。在她重病的時候,“我”的母親安排堂哥去看望她,希望兩人能夠互相袒露心聲,但是翠姨并沒有體會她姐姐的良苦用心。“堂哥去看她的時候,她激動地拉住了堂哥的手,并且大聲地哭了出來,仿佛要把整個心哭出來一樣?!彼胍炎约旱男穆暼客嘎督o堂哥,但是或許是為了維護她和堂哥所謂的家族名譽,又或許是為了維護自己僅存留的尊嚴,她只字未提。
2.自卑自憐的心態(tài)
蕭紅在《女子的裝飾心理》中剖析到:“社會上的男子往往是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法律權(quán)利永遠都握在男子手里,女子則永遠處于被動。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一些男女平等的法律,但卻僅僅是法律條文而已,女子在男權(quán)制度下是被動的,從屬的,受到各種制約和束縛的?!痹诋?dāng)時這樣的男權(quán)社會中,翠姨只能默默的接受一切自己不愿意的事物,不敢去拒絕。再加上翠姨的母親是再嫁寡婦,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中受到許多的爭議與歧視。長大之后,雖然和“我們”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下,但是堂哥和“我”這些孩子可以接受到先進文化的熏陶,翠姨卻不行。她深愛著“我”的堂哥,可是自卑的心理總是讓她打退堂鼓。也正是因為自己的自卑,翠姨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真情深埋于心。翠姨也是自憐的,她總是把一切歸因于自己的命不好,總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自己逃脫不了。因為買不到自己心愛的絨絲鞋就覺得自己的命不會好,也會因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未來而感嘆自己的命不會好。她總是多愁善感,卻不愿意邁出自己最為沉重的一步,沖破封建的束縛。
三.翠姨的思想特征
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使翠姨的思想極其矛盾,她即有著覺醒的女性意識,又有著濃厚的封建思想。兩種思想也總是處于斗爭的狀態(tài)。
(一)覺醒的女性意識
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xiàn)了許多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人權(quán)獨立的思想主張,但是發(fā)展的路途注定是艱辛曲折的,想要真正逃脫封建思想的束縛需要相當(dāng)長的時間。翠姨是可憐的,在動蕩的年代,即使中國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在那樣一個閉塞的小鎮(zhèn),人們的思想依然受著固化思想的束縛。翠姨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yīng)新的社會變化,去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在許多人都不可能穿高跟鞋外出,因為覺得太過于前衛(wèi)和時髦的時候,她已經(jīng)穿上了,并且在第二天就能夠很好地駕馭高跟鞋。雖然翠姨對外并不會表現(xiàn)出對新鮮事物極大的興趣,但是過一陣子后她的箱子里面一定會有這個東西。翠姨與“我”逛街的時候,“我們”天天進店鋪搜尋好看的,是貴的值錢的,平常絕對的是用不到想不到的東西。雖然結(jié)婚的命運她擺脫不了,但是為了去追求一絲絲幸福感和滿足感,她強烈的要求要去讀書,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若不讓她讀書,她是不會出嫁的”。雖然無疾而終,最起碼翠姨能從中得到些許的滿足感,彌補從小到大的遺憾。在封建思想嚴重禁錮住人們的時候,翠姨卻能夠追求新文化,足以證明她意識的覺醒。
(二).濃厚的封建思想觀念
翠姨從小生活在相對閉塞的小鎮(zhèn),在封建大家庭中長大,沒有接受過先進文化的渲染,所接受的都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思想。翠姨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樣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她們只能遵從命運的安排。她不能走出閉塞的小鎮(zhèn),去到大城市學(xué)習(xí)先進的知識。翠姨雖然知禮,但是她畢竟沒有接受過開明思想的熏陶,她許多的思想依然是古板的。首先是她總是把自己一切的不幸歸結(jié)于老天,老天就像是她命運的決策者,她的悲喜都由它決定。令我觸動最深的是她的那句話“這就是命”,她總是把自己的一切遭際都歸際為她的命不好。為了買一雙絲絨鞋,“我”和她在大冬天乘著馬車跑了許多地方,但是到晚都沒有找到翠姨心儀的鞋子,翠姨在這時感嘆到“我的命,不會好的”。翠姨因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買不到所要的物品就否決自己的未來,否決自己的命運,實屬太過于悲觀,眼界太窄,她的眼界范圍永遠沒有辦法超越這個封建的小圈子,擺脫不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束縛。其次是封建社會對于女子的品行要求頗高,女子要待字閨中,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翠姨的母親是再嫁寡婦,在當(dāng)時社會女子最為重要的就是“夫德”,但是翠姨的母親沒有遵守,因此周圍的閑言碎語和冷眼歧視是少不了的。翠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懦弱膽怯的性子,因此,她明明知道家人在給自己謀劃找丈夫,但卻無動于衷,只是安靜地接受。而如今她也訂婚了,面對一個自己不熟悉也不愛的男人,面對她自己無法選擇的出身和命運,再加上堂哥那樣好的風(fēng)采和學(xué)識,她沒有辦法不去想像堂哥會覺得她是一個“小巷”之人,正是這樣的想法深深地刺痛了她,使她更加不敢靠近堂哥半步,只會永遠把自己的愛意藏在心里。她永遠都是自卑與自憐的,更何況她從小受的是封建思想的熏陶,不能去違背父母的指令,不能違背女子所要遵從的三從四德,更不能發(fā)生天理不容的“亂倫”現(xiàn)象。她骨子里的那種“小巷”思維間接斷送了她的幸福,再加上封建倫理的束縛,更是讓這樣一個女子孤寂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自我折磨,最終葬送了年輕的生命。
參考文獻:
[1][2]蕭紅卷[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