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這是我所見到的河南藝術家黃國瑞。曾經,黃國瑞在美國紐約的藝術界頗有影響,可他依然選擇回到生長的故鄉(xiāng)。在河南,他有多種可能達到世俗理解中的“成功”,可這些年,他卻將自己活成了一個名叫“石佛藝術公社”的標志。
如果沒有黃國瑞,石佛村不過是鄭州眾多村莊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存在。石佛村聚集藝術家最多的時候有大約200人左右,從2006年到2016年,石佛藝術公社的第一個十年過去了,這里也在不斷地升級改造。黃國瑞就像是一個奔跑著的藝術家,在紐約與鄭州之間轉換思維,為石佛藝術公社思考著未來。就連他近期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都是與石佛藝術公社的成長息息相關。
裝置藝術作品《蛋生》被黃國瑞賦予了父愛般的情感。“雞生蛋,蛋生雞”這樣的哲學命題也就像鳳凰涅槃一樣,生命的衍衍不息和無限循環(huán)也決定了事物本身的推陳出新。雞蛋里孕育的是新生命,同時也是石佛藝術公社第二個十年的開始,里面飽含了黃國瑞對整個藝術公社的熱情與希望。
裝置藝術作品《蛋生》整體呈橢圓形的點型矩陣,每一個點是由PVC管燈照下的雞蛋,而在矩陣的中央放置的是孵化器。雞蛋是這組作品的核心,除了孵化器中孕育生命的雞蛋,放在地上的雞蛋被黃國瑞賦予了中國哲學的意味。如果將雞蛋看作是宇宙初始的混沌狀態(tài),那么PVC管在雞蛋上方形成圓形,與盛放雞蛋的方托形成整體,正好暗合天圓地方的哲學觀點。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這種儒與道的結合,也正是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精神。這就是在表明石佛藝術公社的每一位藝術家,在探索當代藝術的同時,也在探尋屬于中國當代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甚至在他們各自的當代藝術作品中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人有云:“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這也正是黃國瑞“秋氣春風”的個人風格的體現(xiàn)。
在石佛藝術公社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這里的每一位藝術家都是獨立而孤獨的個體,大家為了相似的理想而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有活力的生命體,那就是石佛藝術公社。PVC管下方的每一個雞蛋就像是石佛藝術公社里的每一位藝術家,他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圍繞著石佛藝術公社,共同迸發(fā)著藝術創(chuàng)造的生命力。孵化器就像是石佛藝術公社,從雞蛋變成小雞完成一次生命的蛻變,需要漫長的時間,在過去的第一個十年里,石佛藝術公社不斷地升級改造,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當裝置作品擺放至第二十天,第一只小雞在孵化器內破殼而出。創(chuàng)作者與觀看者都為第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而感到高興。與此同時,黃國瑞也思考著這個新生命的未來。
這只成活的小雞是送到標準化養(yǎng)雞場生長得健康,還是放在石佛藝術公社園區(qū)內自由成長得茁壯?進行到這一步,也才算是到了這件藝術品的關鍵點。在筆者看來,破殼而出的小雞的成長就像是藝術家的個人成長,對于小雞成長的思考,也是對藝術家個人成長環(huán)境的思考。到底是體制內的環(huán)境更有利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還是當一名自由藝術家更能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潛能?這恰恰是所有藝術家以及藝術從業(yè)者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