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貴,大患若身

        2017-01-01 00:00:00陳清華
        南腔北調 2017年5期

        作家雪漠著有《大漠祭》《獵原》《白虎關》《西夏咒》等作品,他的小說被譽為“當代西部文學的標志性作品”,其作品入選《中國文學年鑒》和《中國新文學大系》,榮獲“第三屆馮牧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和“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部分作品已被列入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專題。

        2017年3月5日,作家雪漠應邀來海南,參加兩場??谧x者見面會。筆者在活動間隙,圍繞其作品,和雪漠對話、交流。

        1. 數(shù)年前,雪漠離開了作家圈。到哪里去呢?去面對讀者。他說“你不在乎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反而要在乎你”。

        雪漠,原名陳開紅,出生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洪祥鎮(zhèn)陳兒村。小時候,家中一貧如洗。為了生存,他當過牧童,每天牽著村里的棗紅馬,到湖灣里、河灘上放牧。一直到上高中,他的主食還是饅頭。很難。他堅持下來了,最終實現(xiàn)了作家夢。

        初中畢業(yè)那一年,他憑借一篇作文,被當時的甘肅省重點中學——武威一中錄取。后來,他當上了鄉(xiāng)下小學教師、教委干部、專業(yè)作家。雪漠說:“這個筆名取自西北最常見的兩種東西,一是雪山,二是沙漠。”

        從25歲發(fā)表第一篇小說以來,他就把自己的生命與甘肅涼州融合在一起,寫出了20多部作品。其中,“大漠三部曲”和“靈魂三部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雪漠說:“我今年的新書和舊書加在一起,要出版30多本書?!?/p>

        我說,你是高產作家,寫作速度驚人。很多作家因為伏案時間太長,頸椎和腰都有問題,你的頸椎和腰有沒有不舒服? 雪漠對我說,他的頸椎和腰都沒有問題。他每天都堅持鍛煉身體,跑步啊,打乒乓球啊,至少要鍛煉兩三個小時。

        他的寫作時間基本都在早上。從前凌晨3點都起來寫作了,最近這些年,他通常晚上11點睡覺,早上5點起來寫作。從早上5點鐘到晚上11點,他幾乎每天都做三件事:讀書、寫作、禪修。他寫得非??欤瑖娪渴降?,一天能寫1萬字。因為30年來的那種滄桑、那種感悟、那種觸動是非常強烈的,就像生命中噴發(fā)的泉水,很自然就流出來了。從生命里流出來的水,從心靈流淌出的質樸和真誠,怎么能不是好東西呢?有人經常問他怎么成功的?他說,就是堅持、努力。當初那樣難,都堅持下來了。沒有什么捷徑,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他說:“把一件單調的事情反復做,做一輩子,像我那樣努力,換了誰都會成功。我總想在死亡來臨之前,完成自己,做完自己該做的事情?!?/p>

        我問,你寫作的時候考慮讀者的需要么?你在作家圈子內,總要應酬啊什么的。一旦有瑣碎事情打擾,還能寫那么快么?雪漠相當自信地說,他的讀者有一個特點,一旦讀了他的一本書,就會讀他其他的書,繼而讀他所有的書。一家人有一個人讀了他的書,其他人也會讀。

        說到圈子,他說,圈子很累人,不管是作家圈、教師圈還是其他的圈。他的父母不識字,沒有人提醒我,他們也不懂作家圈的事。所以,在他剛踏入作家圈的時候,他啥規(guī)則也不知道,圈內的事情完全不懂,經常闖個“紅燈”啊,“壓個線”啊,差一點連“車”都報廢了。他決定離開圈子,離開作家圈,到哪里去呢?去面對讀者,寫讀者愛看的書,遠離一些時尚寫作。他用兩句話表達了這種遠離:“靜處觀物動,閑里看人忙”。他說:“你不在乎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反而要在乎你。”

        除了一年幾次的讀書見面會,其他時間他都關在家里讀書寫作。他說,經常夢到自己在黑暗中寫作。

        他說自己很有生意頭腦,但他不愿意去賺錢。因為那不是他的使命。他說,他現(xiàn)在一個月四百元就夠生活了。他愁的是錢花不掉,在琢磨該用在什么地方,“我是一級作家,工資五千元左右,加上各種補貼,每月有七八千元?;ú煌?。我還有稿費、版稅,這一塊也不少,因為我出版的書多。所以,我想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一些正能量的事情。趁活著的時候,做些自己該做的事。“我更愿意當好讀者的朋友,跟大家一起成長,希望所有愛我的讀者,把我當成您的同學,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學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一個好人,擁有平?;罘ㄆ匠P摹?。

        我問,你在《西夏咒》的代后記中寫道:每當接近朝圣的目的地時,你選擇的總是遠望靜思,而后轉身。這種“朝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遠遠先于作品的誕生,使《西夏咒》的寫作更像是經受智慧磨礪的過程,各種語言的交織、夢幻的結構無一不是為此而服務,它考驗也證實了作家存在的意義。也許,在文學作品之后還有另一個世界,那里是一個作家的生命魂。

        你寫的“農村三部曲”《大漠祭》《獵原》《白虎關》,通過西部農村的日常生活描寫,讀者看到的是西部農民生活的沉重與艱辛,是西部農民的生存困境,有愛也有掙扎?!稗r村三部曲”中,第一部《大漠祭》主線是靈官與瑩兒的戀愛吧,你在小說中寫了老順的馴鷹,還有看病、靈官媽請神婆祭神等事件。給讀者的感覺是,西部農民在生活重軛下,帶著悲嘆的情緒。

        雪漠說,西部文明分為兩種,一種是游牧文明,一種是農業(yè)文明。游牧文明已經消失了,農業(yè)文明正在消失,最終也必將消失?!洞竽馈罚@個祭,祭的就是文明的消失,也是定格一個逝去的時代。

        他的西部農民父老就這樣活著,活得很艱辛。文學評論家雷達(雪漠認為他是中國最好的評論家),就曾經說過,中國作家能夠寫出這樣的小說,難以想象,“長篇小說《大漠祭》是一部出類拔萃的表現(xiàn)當代農村生活的作品”?!袄走_老師非常認可和推崇《大漠祭》。不是我自吹自擂,這篇小說還是不錯的?!洞竽馈肺页恋硐聛恚扒昂蠛?,寫了21年??梢哉f,在當下中國,沒有一個作家用21年來寫一部小說的”。我總對讀者說,不要急,“人要像竹子一樣,把大量的生命用來扎根。竹子栽進土里,前幾年一直扎根,不出來,它只要一破土之后,一個月就能參天”。

        “豺狗子風一樣卷了來。瑩兒見扔下的物件已無法再吸引豺狗子,就懶得扔了。明知死已逼到近前,那不甘心又冒了出來。心里有種灰灰的感覺。豺狗子的厲叫變成了夢,顛簸的沙丘變成了夢,在飛奔的駝上時時回顧安慰她的蘭蘭也變成了夢。她想不到自己會是這樣一個結局。一股蒼涼感從靈魂深處騰起?;秀钡幕仨铮蚬纷酉駸徨伾系奶橐粯榆S在她身后。它們是來要她的命的。但怪的是,她心里只有極度的疲憊。疲憊把一切都幻化了,連她自己也成了影子”。這是雪漠的長篇小說《白虎關》中的一段文字。在《大漠祭》《獵原》《白虎關》之后,他又寫了《西夏咒》《西夏的蒼狼》和《無死的金剛心》。后面的三部小說,有學者說,不像小說,有點散文化、情感化、情緒化?!洞竽馈泛蟀氩克约赫f是寫給自己弟弟的,甚至素材都是真實的。有人認為正因為這個原因,小說的后半部分沒有前半部分精彩。一部近40萬字的小說,用了近10萬字來描寫憨頭的因癌癥而死,會不會頭重腳輕?結尾靈官的出走,和沈從文的《邊城》一致?

        雪漠說,“你這個問題非常好”——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句話其實是他的口頭禪。他曾經說過——其實,后面的三部小說更應該稱之為“大說”。怎么講呢,就是說,你不要按“小說”的標準來要求它?!办`魂三部曲”是他的作品中最不像小說的“大說”,也許它犯了很多小說不能犯的忌。

        以前總有一些好友,不無善意地提醒他:雪漠呀,小說,你哪能這樣寫。不符合小說規(guī)則。小說不能大段議論,不要寫思想,前后一定要照應等等。在他剛踏入文學道路時,許多編輯就這樣調教他。雪漠覺得靈感是從生命里流出來的,這是“大說”,不是小說,所以,他偏偏要議論。對寫作,他有自己的標準。他不愿意浪費自己的生命去遵循別人的標準,哪怕這種標準已得到舉世公認,已成為文學不得不遵循的規(guī)則,他還是想建立自己的規(guī)則。他說:“我眼中的小說,它必須是我說話的一種方式。我不想去迎合別人的規(guī)則。我寫的,在有些人看來,不像小說,但我只寫我應該寫的那種。它也許不合時宜。不合就不合吧,我從來不在乎時宜?!薄皶r宜”是什么?他說,“時宜”不就是這個世界的好惡和流行規(guī)則嘛。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里面就有許多沒有照應的情節(jié)和人物,雖然被屠格涅夫斥為“痢疾”,卻也沒有影響作者的偉大。人生中,許多事情,其實是沒法精雕或設計的。許多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機心,自然噴涌無拘無束反而更天然,人生一樣可以精彩。許多時候,有為的機心反倒顯出了匠氣和狹小。大道是樸素自然的,它隨緣而為,順勢而作,渾然天成,毫不造作。

        《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吩浖s莫言、劉同、雪漠等14位作家,談談對2017的展望。雪漠這樣說: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成立雪漠圖書中心,2017年,我的事兒更多了。連春節(jié),我也在抓緊工作,進行一些文稿的修訂,因為剛完成一部長篇小說,這種修訂,也算是一種休息了?!瓫鲋萑苏f:“人上五十,夜夜防死”,聽來消極,卻是實情。自弟弟的死提醒我生命易失之后,我就將生命看成了隨時都會破滅的水泡,早將后半生里必須做的幾件大事,提上議事日程了,只想完成自己的作品,只想把老祖宗的好文化傳下去。完成諸事之后,便靜靜等那個非來不可的東西。

        通過和雪漠聊天,我感覺他對自己和自己寫的書相當自信,另外,還有個小細節(jié),我好像聽他親口說,“《大漠祭》我沉淀下來,前前后后,寫了21年”,但我看從前他接受其他媒體記者的采訪,有的報道說“寫了12年”,有的報道則是“大漠三部曲”一起花了21年。雪漠的寫作時間也有出入。有的說,“從早上5點鐘,到晚上10點”,有的是說“從早上6點鐘,到晚上10點11分”,還有其他說法,并不一致。

        我特意看他的兒子陳亦新寫的一篇文章:我與父親雪漠——《無死的金剛心》附錄。陳亦新的說法是寫了20年,“從我懂事起,就知道,父親在寫一部‘大書’(指《大漠祭》——作者注)。沒想到,他這一寫,竟是20年。提筆時,他是風華正茂的青年;落筆時,他已年近五旬”。至于雪漠的寫作時間,陳亦新寫道:“每天早晨,父親3點起床,起床后,他首先打坐,然后才寫作。每當我睜開眼時,都能看見他精神抖擻的樣子。從幼兒園起,他便要求我每天5點起床”。

        拋開這些無關緊要的“矛盾”小細節(jié)不談——也許是我聽錯了呢,陳亦新寫的這篇文章,讓我真正對雪漠發(fā)生了興趣,文章寫得相當不錯,部分文字我引用如下——

        父親的《大漠祭》初稿完成時,我們家搬了樓房,欠了很多債務,迫于這些壓力,父親出了關房,開了一間不大不小的書店。剛開始很忙,父親早上修行,上午寫作,下午用來處理事務。他后來告訴我,下午應事的時候,也是他最好的調心良機,他說他行住坐臥,都不離本尊。他不拿念珠,卻能記下一天里誦的所有咒子。他的身上常帶一串硬紙片,每一片上都寫著唐詩或宋詞,稍有閑暇時,他就拿出紙片記誦。后來他說,他背會的大部分詩詞,就是這樣背的。

        等書店的生意穩(wěn)定后,父親再次入了“關”,他刮了光頭,剃了胡子,躲進了城郊的一處農房內,又開始閉關。我不知道他的關房在哪,從那時起,我便很少看到他。母親除了照看書店外,每天給父親送一次飯。此前,有四年時間,父親是與世隔絕的,他自己做飯,也不叫母親送飯。那時,父親留給母親的,是無休止的等待。在我小學六年級時,我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敢說:如果沒有母親,就沒有父親今天的成就;如果沒有母親,大家絕對看不到那叫《大漠祭》的書。為了父親,母親付出的太多了。

        在無數(shù)個黃昏和夜晚,母親總會趴在窗口,癡癡地望著外面。我知道,母親在想父親。父親在一個離城區(qū)很遠的地方修行和寫作。他與世隔絕地待了整整四年。

        父親走了。母親承擔了家里的一切,撐起了這個家。她起五更,睡半夜,為家庭奔波著。她不讓父親擔憂,讓父親在那里安心創(chuàng)作。……父親閉關的四年里,母親仿佛老了十歲。……記得有一次,我發(fā)高燒,整整一個星期無法退燒。從醫(yī)院到家里,都是母親一個人在跑。那幾天夜里,母親無法睡覺,她一遍遍用涼水浸透的毛巾放到我額頭上幫我退燒。她沒有告訴父親,怕打擾他??墒?,我無法忘記她被風吹亂的頭發(fā)和一身的落寞。

        為了寫那部“大書”——我眼中,這大書,甚至也包括了父親自己——父親放棄了許多別人眼里的好機會。無論是升官還是發(fā)財,他都放棄了。同事笑他傻,親戚干著急,年少的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我支持父親的選擇,就像后來他支持我的選擇一樣。

        父親每天待在那個殘破的關房里坐禪、讀書、寫作,一日、一月、一年……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去了父親的關房。那是一間狹小的房子,里面僅放著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寫字臺,寫字臺上堆滿了書。那屋子像山洞,很黑,很濕,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窗戶,只有尺把大小的一個天窗。父親戲稱自己在“坐井觀天”。房子的墻上掛著一幅字:“耐得寂寞真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2000年10月,父親的“大書”之一終于出版了,它就是《大漠祭》。這本書一時轟動了,除了書本身很優(yōu)秀的原因外,大家津津樂道的是作者“十二年磨一劍”的精神。很多人非常吃驚,在這個浮躁功利的時代,竟然有人用十二年時間去一遍又一遍地寫一本書。

        ……父親用他半生的經歷教會我一件事:選擇。關于“選擇”他曾告訴過我三點:第一,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選擇的;第二,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第三,你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對于這些,我堅信不疑。于是在高二那年,我選擇寫小說,選擇退學。關于我退學這件事,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他們或惋惜,或嘲諷,或不解,或責備。每個人都給我講一大堆的道理,試圖說服我。我微笑著搖頭。見我無動于衷,他們把矛頭轉向父親:你怎么能由著一個毛頭小子做決定?他將來會怨你的!父親并沒有阻止我。他說,你選擇好沒有?選擇好了,就去做。

        如果成為不了作家,以后連生存都成問題。但我想,不成功便成仁??晌覍幵肛毨Я实?,也不愿追悔一生。我說,我要截斷身后所有的退路,不回頭,不轉身,不倒退?!斎晃疑钪洗髮W的重要性,但現(xiàn)在的我,已經不能放下讀書和寫作。

        ……很久之前,父親在鄉(xiāng)下教書,是個窮教師。后來,經過考試,被選拔到了城里的學校。那時候,他已蓄起胡須。辦調動手續(xù)時,教委人事科的干部說,你要么剃掉胡子,要么原回鄉(xiāng)下教書。讓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他真的原回鄉(xiāng)下教書去了。有的人搖頭,有的人嘲笑,有的人惋惜。那時候,鄉(xiāng)下教師擠破頭地往城里鉆,唯他,為胡子放棄這么好的機會。很多年之后,他在教育局工作,領導再讓他在胡子和教委工作之間做個選擇,他仍然選擇留下胡子。幸好,他遇到了賞識他的教委主任蒲龍,才被留在教委。后來,蒲龍和其繼任者沒有安排他具體工作,他才有了出離閉關的多年。

        我決定讀雪漠的書,小說看起來比較快,有一本書《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我看得比較慢。限于篇幅,我就說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吧。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2. 老子被稱為“智圣”。老子是不是生而知之?不是,“老子師商容”,說的是他有一個很厲害的老師,叫商容。商容是怎么教老子這個學生的呢?不說話,不用任何語言,即所謂“不言之教”。這就是商容式教學法。

        好文章是用盡量少的文字表達清楚意思?!独献印酚址Q《道德經》,全文僅僅五千余言。

        老子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宇宙論提出者,他對20世紀德國大哲學家海德格爾有深刻影響。

        歷史上有四位帝王為《老子》作注,即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梁元帝蕭繹不僅著有《老子講疏》,還在兵臨城下國破家亡之際,給群臣講《老子》。

        《老子》的作者有李耳、老聃、老萊子等幾種說法,《老子》成書的故事也非常神奇。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文本是郭店出土楚簡,約1700余字,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次是馬王堆帛書《老子》,與今本字數(shù)大致相等,文字有部分誤讀,年代是西漢初年。

        美國學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經》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英國李約瑟在晚年把自己描述為一個“名譽道家”,并說“道家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運動達二千年之久”;前蘇聯(lián)漢學家李謝維齊說:“老子是國際性的”;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于1968年首次指出,老子是在二千年前預見并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憾的先知。

        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非常喜歡“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他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這句話,引起強烈反響。后來《道德經》一書的英譯本暢銷美國,一時“紐約紙貴”。

        老子被稱為“智圣”。老子是不是生而知之?不是,“老子師商容”,說的是他有一個很厲害的老師,叫商容。商容是怎么教老子這個學生的呢?不說話,不用任何語言,即所謂“不言之教”。這就是商容式教學法。商容很老的時候,張開嘴,讓老子看,滿口沒有一顆牙。商容指了下自己的舌頭,依舊伸縮自如。商容就這樣教老子。老子領會了“剛弱柔強”之道。牙齒“剛”強吧,但長久不了;舌頭“柔”弱吧,但能夠長久。

        老子當過“周守藏室之史”,就是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一當就是幾十年,看了幾十年書。魯迅說,老子只是來圖書館當差的。言外之意,老子是個上班就看書的閑人。幾十年間,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去哪兒了?不知道。一種說法是他“移民”到秦國了?!俺鲫P”,說的就是出函谷關,出了函谷關就到秦國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隱居了。

        老子的《道德經》是開創(chuàng)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先河的一部代表著作。老子學說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先后衍生出了道家和道教,為世人矚目。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介紹,《道德經》是世界上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僅次于《圣經》)。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博說:“《道德經》(又稱《老子》)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從這部書問世的春秋戰(zhàn)國之交起,一直到現(xiàn)在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它有過數(shù)以千計的注釋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竟然也可以發(fā)現(xiàn)好幾位皇帝的名字: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由于唐朝的皇帝自認是該書作者老子的后裔,它還有過被當作‘紅寶書’收藏并閱讀的時代;這部書也有著不同的面孔,既是哲學的寶典,又是宗教的圣典;它是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種類最多的中文書籍;甚至在二十世紀的出土文獻中,它現(xiàn)身的次數(shù)也是最多的,從敦煌卷子、馬王堆帛書到郭店竹簡,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p>

        那么,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其主旨和精神何在?《老子》之言,不過五千,然其語多超塵,玄妙難解,晦澀不明,不知所言。后世之人,附會文飾者甚多。有的把老子看成陰謀家、權術家,有的把老子看成養(yǎng)生家。2010年我曾經寫了一本書《老子到底說什么》(崇文書局),試圖走近老子。

        傳說中老子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在孔子眼中,老子就像一條龍,難以捉摸。作者神秘,作者留下的著作《道德經》,更神秘、更玄妙。它就像一個格言集,東一句西一句的。有的話前面說過了后面又說,顛三倒四、不厭其煩地說。老子究竟要說什么?他在說給誰聽呢?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在說“自然之道”,后一句“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人道”。這樣解釋對嗎?也許對,因為沒有“標準答案”。爭議是正常的,對老子的話,幾乎每一句都會有爭議。老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他的《道德經》(又稱《老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智慧大門。老子的話是簡單的,又是復雜的;他的思想是樸素的,又是深刻的。最深刻的思想,往往就是最平常的句子、最簡單的話、最常識性的認識。

        那么,老子到底說什么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開篇就講什么是道。老子說,說不清,道不明。道不能用語言說,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了。道是終極的東西,就是一個無,白玉蟾干脆畫了一個圓圈,說:“道,如此而已?!?/p>

        道本來沒名,我們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就叫道吧???,謂之道已非也。道沒有名字;可是,萬物有名字。這個叫“你”、“他”,那個叫“我”。凡是可以命名的,都是暫時的名。永恒的名,就是道了,它是抽象的。

        無,就是道,就是天地之始,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有,是萬物之母,是萬物的本原。

        因此,從常無中,來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來觀察“有”歸于“無”的邊界(徼)。我們的身體有生有死,但心無生無死。

        有無這兩者,同出于道,是一個東西的兩個名字,都可以叫做玄妙幽深。老子愛用“玄”字,后文老子說,“了不得”這個得,叫“玄德”。萬物之母叫“玄牝”。完全相同叫“玄同”。

        “道”字,真玄妙。玄妙又玄妙,恰恰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

        一般人認為有錢有房有車有存款就是富了,對不對?老子卻說“知足者富也”。他提出了這樣的逆向思維,有意思吧?一般人喜歡攀比、競爭、力爭上游,老子卻說“不爭而爭”、“知雄守雌”、“知榮守辱”、“知白守黑”,和一般人的看法反著來。你不是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嗎?老子卻說,守道,學習水,人要往低處走。你看外國的動畫片里,通常主角都是威猛無比的大力士,什么奧特曼之類,什么蜘蛛俠、綠林好漢之類,老子卻說真正有力量是的嬰兒,是小孩子。所以,老子勸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最高。

        姜還是老的辣!老子就是老子,除了他,還有誰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老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智慧大門。老子的話是簡單的,思想卻是深刻的。最深刻的思想,往往就是最平常的句子、最簡單的話、最常識性的認識。正如有學者所說的那樣,作為中國第一位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從不玩深沉,充博學,卻處處體現(xiàn)了他學問的博大精深和哲理思辨。

        記得《紅樓夢》寫到秦可卿死,場面極其奢華。北靜王爺親自來吊唁。王爺提出見寶玉??催^那塊通靈寶玉之后,北靜王爺問賈政:(通靈寶玉)果靈驗否?

        賈政回答:都這么說,未曾試過。

        北靜王爺問寶玉:現(xiàn)讀些什么書呢?

        寶玉答:詩經、書經、四書、爾雅,八大家的古文都粗粗讀過,史書讀得少些。有時也讀點子書。

        北靜王爺問:子書里最喜歡讀誰的文章?

        寶玉答:莊子。

        眾所周知,寶玉不好好讀書是出了名的,他父親幾乎見他一次就罵一次。小小年紀,他就最愛讀道家的書,而不是儒家的書。

        記得吳祚來說過這樣的話: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從隋唐到明清,遴選官員是通過科舉考試,也就是寫一篇讀經的“論文”,這篇論文的質量,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讀經論文寫得好,可以成為一個鄉(xiāng)村里的秀才,也可以成為縣官,甚至朝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中央政府的要員。

        寶玉最愛讀的書偏偏是不考科舉的莊子,結果呢?讀到最后,19歲,出家去了。父母算是白養(yǎng)了這么個兒子。還好,寶玉沒說愛讀老子。他那個年齡,應該還讀不懂老子的吧。

        這種困惑在我重讀老子的《道德經》之后,逐漸消失。比如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敝褐?,才是明智,而且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為重要;勝己勝人,才能強有力,而且戰(zhàn)勝自己比戰(zhàn)勝別人更難。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話說得太有智慧了。人生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迷失自己。人不能行尸走肉地活著,對吧。難怪清華大學把老子的“上善若水”作為校訓;難怪漢代的一位以算卦為業(yè)的名士,等到算卦所得的米夠一天的食用,就收攤回家讀《老子》;難怪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想起吳克群唱的《老子說》,歌詞蠻有意思,引用如下:

        我是在教室里 不跟你講道理

        外面的路崎嶇 裝做罵的真理

        春秋般假正名 大家吵來吵去

        到底誰有道理 誰的脾氣高明

        人罰地 地罰天 天罰道 道罰自然

        是你在音符里無為暢快

        人罰地 地罰天 天罰道 道罰自然

        我自然的海

        老子說 前方的路太多

        走過的路不走 我們找到可以從此過

        老子說 要不然換你說

        你不懂老子說 樹和影其實都差不多

        老子說 兼愛 非攻 喂 這個是墨子的

        也是你太羅嗦 其嘴巴舍得說

        每個人說一說 只是要我點頭

        大人們的學說 太深我搞不懂

        為你為誰為我 老板的自我

        人罰地 地罰天 天罰道 道罰自然

        這里在音符里無為暢快

        人罰地 地罰天 天罰道 道罰自然

        我無停的篆

        老子說 前方的路太多

        走過的路不走 我們還可以從此過

        老子說 要不然換你說

        你不懂老子說 世界在老子手中轉動

        老子說 萬法自然

        全部的耳朵聽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畫在我的清澈 音樂是我的祖宗

        3.高手過招,一出手就知道對方出自哪個門派,內功如何。聽一個人講《道德經》,最好的辦法是看看他對第十三章的理解,就知深淺了。

        王蒙前輩寫了本《老子的幫助》,第十三章,我不完全認同他的說法。老子貴生,認為生命比天下重要。可在第十三章開頭,王蒙第一句話就說“遇到好事或者壞事,受到抬舉或者侮辱,人都會很受刺激很激動。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上了?!?/p>

        王蒙解釋“大患若身”時這樣說:“我們所以有那么多不自在,那么多患得患失,就因為太在意自身。如果沒有自身的私利考量,還能有什么不安、煩惱直至歇斯底里?”

        在我看來,老子講“貴身”,不是儒家的貴修身,而是貴生,是好好活著,錢是賺不完的,工作是干不完的,但身體只有一個,不能忽視,更不能怠慢,不能等到有病了才想起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順便說一句,我父親為我起的乳名就叫貴生,就是從老子這兒來的。老子“貴身”簡直像楊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可老子在“予人”方面又像墨子,兼愛天下。楊子和墨子這兩個人折衷一下,大約就是老子了。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道家最講究“治身”和“持身”的。老子沒有也不會是一個不看重“自身”的人?!拜d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說人的最高境界叫“玄德”——就像生小孩、養(yǎng)小孩一樣,順其自然。老子的哲學,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生命哲學或者活命哲學。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活著,這是廢話。在我看來,從哲學角度想,生命就是記憶,記憶就是健康地活著。

        人往高處走,想辦法投機鉆營,知難不退,達成“平天下”的宏大理想或者說抱負,其實不難;真正難的是人往低處走。就好比水往低處流不難,難的是水往高處流。張牙舞爪的人一般都不用害怕他,那通常是不諳世事的人,是外表牛氣的人,年少輕狂之輩;最應該怕的是懂得低調、不顯擺、平淡祥和的人,你永遠猜不透他的水有多深。一個同事辭職離開單位前,最喜歡咋咋乎乎,說話像吵架似的,下海若干年后到單位做客,完全變了一個人,收斂、溫厚、寧靜、含蓄,說話柔和、自然,一個閱歷豐富的單位領導說,這哥們肯定發(fā)財了!

        人往高處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處走,是追求人生。

        老子屬于后者。他的不爭并不是不爭,無為也不是無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爭有所不爭,這分寸怎么把握?怎么掌握這個“度”?這方面,老子可謂“老成持重”、“老奸巨滑”、“老謀深算”、“老僧入定”、“老于世故”了。

        高手過招,一出手就知道對方出自哪個門派,內功如何。聽一個人講《道德經》,最好的辦法是看看他對第十三章的理解,就知深淺了。

        那么,我們來看看雪漠是怎么講《道德經》的。該書26萬字,我就挑出第十三章來,與雪漠商榷吧。雪漠在《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中的第十三章,用了一個這樣的小標題:《片片寵愛意 隱隱受辱心》。

        先看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雪漠在這一章的開篇就說:“驚”一般是吃驚、受驚的意思,但我覺得,這里或許就該是“意外”的意思。比如驚喜就是意外之喜。那么,“寵辱若驚”就是無論受寵還是受辱,都會讓人覺得意外,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對。

        什么是“寵”?比你地位更高、更有權勢的人,對你非常好,這就是受寵。寵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禮遇。換句話說,你被人寵愛,說明你的身份比他低,你在他之下。這就是“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得到的意外,心想:“我怎么受寵了呢?”更害怕自己會失去這個寵,失寵也覺得自己很意外,因為他原以為自己會一直受寵的。

        接下來,雪漠講到自己在教委工作,經常幫一個老師的忙,后來這個老師瘋狂地告他,如何如何。然后,雪漠的大意是說,寵愛也得問問人家愿意不愿意,說不定在對方看來,這是施舍呢,是受辱呢。人,有時得寵時,往往會感到意外、驚喜;而失寵時,又會感到失落、不平衡,所以得寵也罷,失寵也罷,其實都是自己的心的一種感覺和反映。老子說“寵為下”,有時候所有得寵者,實則在受辱。雪漠這樣解釋:“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幫助是他不需要的,他反而覺得受辱。所以,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看別人需不需要。不是盲目地、施舍一樣地幫助別人?!?/p>

        “寵”也好,“辱”也罷,在日常生活中,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一種心靈狀態(tài),其起伏的大小,完全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修為和教養(yǎng)。所以,要想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就要正確地看待寵和辱,明白其背后所蘊藏的天機。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是雙刃劍,把握好了,可以升華生命;把握不好,便可墮落,甚至不可收拾。比如煩惱、痛苦、欲望,看不破,就會被裹挾,被席卷,是災難,是違緣;看破了,即可借此實現(xiàn)另一種意義上的超越,是一種助緣。比如身體、榮貴、金錢,也是如此,都是雙刃劍,在不同的人的心中,其代表的東西不同,意義也不同——如果這么來講老子的話,太“雞湯”太“山寨”了吧。

        我看到這里,對兩個前來拜訪的學生說,不要該吃西藥卻開中藥,也不要該吃中藥卻開西藥。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真正讀《老子》,還是去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的書,像比較流行的《老子》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今日一般可讀樓宇烈《王弼集校釋》、朱謙之《老子校釋》。如果做“老學”研究,可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以及郭店《老子》對校辨析的相關著作。要不然,你就去看陳鼓應先生《老子注釋及評介》也好,至少中規(guī)中矩吧。

        對經典,一定得抱著敬畏之心。創(chuàng)新,得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中醫(yī)界說起真正的高手,常常不無調侃地說:真正的易學大家只有兩個半,尚秉和(1870年—1950年)算一個,杭辛齋(1869年—1924年)算一個,高亨(1900年—1986年)算半個。學問的獲得,一個途徑是師承,對文字學、聲韻學、經學、諸子均有精深研究,這個很重要;另一個途徑是家學,世代書香門第,家里有各種藏書,遵循漢學傳統(tǒng)鉆研儒家經典,也很重要。這兩方面有任何一方面,底子都夠厚。比方說,同樣講《周易》,章太炎就視《周易》為古史,認為《周易》為歷史之結晶,即今之社會學,并從音韻、訓詁的角度為八卦釋名,如釋“坤”時,認為坤從土、申,土位在申,為地易明,象聲而為訓,故言順。

        尚秉和系晚清進士,博學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繪事,精通中醫(yī),與易學造詣淵深,是象數(shù)派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杭辛齋有點傳奇。1912年,杭辛齋被袁世凱逮捕,在獄中,他遇到了一段酷肖大仲馬筆下《基督山恩仇記》的經歷。與他同監(jiān)的是一位須眉皓白的長者,這位長者卻是一位精通《易經》的高人,后來他在獄中傳授“易學”于杭辛齋,杭辛齋也精研不懈。及至袁世凱病死,杭辛齋出獄,他又遍搜天下的“易學”著作,未幾竟多達400余種,隨后他南返上海,從事“易學”的研究的寫作。杭辛齋后來就以著名的“易學”學者而知名天下。高亨,是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jù)專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其治《周易》,一改前人“以經解傳,以傳解經,經傳互解”的舊習,首次經傳分解,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周易》“義理派”的研究新方法,為學界所推崇。

        下面說說我對《道德經》第十三章的理解。

        我以為,《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應該這樣斷句: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先拋出結論:寵和辱,都是讓人驚的東西。貴,對身而言,是個大患。

        為什么這么說呢?接下來是老子的分析與論證。

        老子先解釋什么叫“寵、辱,若驚”,他說,寵為下。寵是很鄙下的東西。不值得驕傲和自豪。

        說到這里,按道理,老子該說說“辱”了,但他沒說。為什么沒有說“辱”?因為在老子看來,“寵和辱”是一回事,是同一個東西,或者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為什么說“寵、辱,若驚”呢?老子說,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就是進亦憂,退亦憂。得到了擔心,失去了也恐懼。這個沒有安全感的狀態(tài)就叫寵辱若驚。

        老子又解釋他的第二個結論——什么叫“貴,大患若身”呢?他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患,原因就在于我有身。如果身都沒有了,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這叫什么話?什么意思嘛,我之所以有大患,原因就在于我有肉身。如果沒有肉身了,我還有什么可以擔心的呢?難道老子鼓勵人去死?不要肉身?鼓勵人不要出生?結合整部《道德經》來看,老子當然不是這個意思,相反,他鼓勵人愛惜肉身。

        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詞“身”。這個“身”,肯定不是肉身,也不是身體,否則有違老子的“貴生”哲學。這個“身”,是貪欲的承載體,是貪欲的化身?!拔崴杂写蠡颊撸瑸槲嵊猩?,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思就是,我之所以有大患,原因就在于我有貪欲,如果沒有了貪欲,我還有什么擔心的呢?這么解釋,就通了,您說是吧。雪漠先生以為然否?

        老子之后,有的道家人物煉丹求長生不老,過于重這個“身”,這種做法,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違背老子的本意。

        欲望可以有,但不能貪心。貪欲是大患,老子主張節(jié)制貪欲,比方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保ㄋ氖拢敖^巧棄利,盜賊無有?!娝乇?,少私寡欲?!保ㄊ耪拢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保ㄆ呤苏拢吧仙迫羲K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ò苏拢氨撸幌橹?,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保ㄈ徽拢耙缘雷羧酥髡?,不以兵強天下?!保ㄈ拢?/p>

        《老子》還把這種節(jié)制欲望的思想,提升到道的規(guī)律和法則,比方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保ㄋ氖拢按笤皇?,逝曰遠,遠曰反?!保ǘ逭拢?/p>

        還有一些,則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木渥樱喝纭按蠓綗o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保ㄋ氖徽拢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ǘ拢?/p>

        在《道德經》第十三章的最后,老子又說“為天下”和“為自身”的問題,他這樣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本褪钦f,假如說,有這么兩個人,一個是“為天下”的,一個是“為自身”的,誰可托天下呢?后者。

        在解讀經典的時候,有個原則,也可以說,是共識,就是說,你不能輕易地給經典添加字。原文沒有的字,你給加上去,那是對經典不尊重的表現(xiàn)。比方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也。有個版本原本就有這個“也”字,這個不算添加。怎么知道誰講的更接近老子的本意呢?內文求證,這是一個原則。就是結合老子在《道德經》其他章節(jié)講過的類似的話,互相佐證。

        在《道德經》中,類似“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樣的“貴身”哲學比比皆是,隨便舉一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多藏必厚亡?!保ㄋ氖恼拢八蓝煌稣邏邸!保ㄈ拢肮胖茷槭空撸⒚钚?,深不可識。”(十五章)“圣人自知,不自見(現(xiàn));自愛,不自貴?!保ㄆ呤拢敖鹩駶M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保ň耪拢敖^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保ㄊ耪拢笆У蓝蟮?,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保ㄈ苏拢笆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我看來,《道德經》第十三章的大意是:世間之人,往往在意外界對你的評價,總是受寵若驚,受辱也若驚。把這些概念(表揚或者批評)看得像“身”一樣重要。

        什么叫“寵辱若驚”?其實所謂“寵”,不過是人說出的漂亮話,忽悠人的,和“辱”是一回事,屬于“下”,低層次的東西??删陀腥说脤櫫司褪治枳愕?,失寵了就面色慘白、驚慌失措,這就是“寵辱若驚”。

        什么叫“貴,大患若身”?“貴”和“寵”一樣,都是大患。世俗之人認為是好事,老子和世俗是反著來的,他認為,“貴”是大患,絕對不是好事。這話不好聽,但老子后面說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保ò耸徽拢├献舆€說:“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

        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道元和尚,三歲喪父,八歲失母,悟世相之無常,遂有出塵之志。十四歲就出家。道元的老師如凈,就是一個極力遠離權勢名利,視“貴”為大患,視豪家之喜舍金銀珠玉如糞土,辭謝寧宗所賜紫衣師號而不受。如凈的觀念,就是不親近帝者,不與丞相官員相交,愿終生過著貧寒的生活。

        所以,“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那些把身體看得比天下還重要的人,那些喜歡把身體當天下一樣看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交給他管理。那些亡命之徒,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要的人,你放心把天下給他嗎?

        李零教授在《人往低處走》(三聯(lián)書店)一書中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第十三章重點是講“貴身”……道家思想貴身,不是貴修身,而是貴養(yǎng)生(或攝生、護生),認為治國是養(yǎng)生的延續(xù),治天下是養(yǎng)生家玩剩下的垃圾。人常常忘記他們過于熟悉的東西。身體對人最重要,但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身體。只有當它的零件壞了,才會猛然想起,它對我們多么重要。那時,你會覺得,吃喝拉撒睡,只要能正常活著,就是莫大幸福。

        我覺得李零先生講的比較接近老子的意思,但也只是接近而已。我認為,“貴”就是“崇”,所以,我這樣斷句:“貴,大患若身”。 寵、辱,貴、下,在老子看來,都是一個東西。

        當然,對老子的解讀,各人有個人的看法,歷來就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

        通過上面的解讀,我個人覺得,雪漠講的《道德經》,尤其是第十三章,有太多地方值得商榷。

        當然,雪漠是個作家,原本不該用學者的標準去要求他,只是,我看他在自己的簡介中有個標簽“文化學者”。既是學者,自然有商榷的必要了。我想,以雪漠先生的修養(yǎng)之高,能夠理解的。說的不對的地方,也歡迎雪漠批評指正。

        老子可不是什么寵辱不驚,而是他根本沒有寵呀辱呀這樣的概念,他甚至討厭“恥”這個詞,那不過是人造出來專門破壞你心情的東西,何必理會它?嘴是兩張皮,當一個人夸獎你的時候,很可能在嫉恨你,你還當真了?

        噢,別人評價說你“寵”,說你光榮,你就真的光榮了?別人評價你“辱”,說你恥辱,你就以為自己真的恥辱了?真生氣了?你忘了“不是樹動,是你的心動”的故事了?那你的心還是“動”了,不靜了,被外界這么一評價、一議論就高興或者生氣了,那不是上聽覺或者視覺的當嘛。

        《金剛經》里這樣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記得《紅樓夢》里那個風月寶鑒的故事嗎?風月寶鑒的正面,是風月繁華、溫柔富貴、兒女情長,而風月寶鑒的背面,則是白骨粼粼。鳳姐是個美人,可這個美人碰不得啊。天下美女多的是,你以為你看到真的是美女嗎?你看了美女的背面沒有?那是一堆骷髏啊!把虛幻當成真實是吧?賈瑞那個傻小子就這么死了,我們還不醒悟嗎?

        禪說,“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

        老子真正看重的就是“身”。如果你被有毒食品害成白血病了,被高薪的工作害成抑郁癥了,或者嚴重點說,被高強度的工作弄得“過勞死”了,你的健康沒有了,生命都沒有了,你拿什么去“平天下”?

        認清現(xiàn)實,活著,夾起尾巴做人,“茍全性命于亂世”。老子教人往低處走。無為,學會明哲保身。不去和現(xiàn)實世界硬碰硬,在中國武術當中叫以柔克剛。大家看電影《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甄子丹的“甄功夫”, 一招一式,簡直出神入化。那標志性的“凌空三腳”快如閃電疾如風,特別是他與迪塞爾的高手過招,以柔克剛,反而更勝對方一籌。

        孔子教人“治國平天下”,老子教人“治身”,“安身”,“持身”,總之要“貴身”。“無為”,在老子那里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于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于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tǒng)一。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的。

        我以為,老子的《道德經》是講給兩種人聽的,一種是掌權者,他們可以學學“帝王之術”,比方說這樣的話:“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保ㄆ呤逭拢懊裰y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以不智治國,國之福?!保逭拢?/p>

        另一種是底層的平民,他們可以學學怎么樣活著,比方說老子說的這些話: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十六章)“?!币庵胳o守。

        “夫唯不爭,故無尤(咎)。(八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保ǘ拢?/p>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三十三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保拢?/p>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保ㄆ呤徽拢?/p>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七章)

        當然,也許因為急于出版的原因,雪漠對講座中的一些話做了大量修改。在講座中,雪漠對《道德經》第十三章是這么說的——

        面對“寵”,面對“辱”時,為什么會“寵辱若驚”呢?因為“貴,大患若身”。何謂“貴”?宋朝皇帝宋徽宗,則將“貴”解釋為榮華富貴的意思。雪漠說:“榮貴是有大禍患的,就像人的身體一樣。人因為有了身體,所以有了禍患。所有人的煩惱、痛苦都源于身體?!毖┠M一步解釋說:“在寵和辱之間,因為心中有貴,希望自己有權威,有威信。而貴和富不一樣。貴,更多的是一種權威、敬仰、地位。富,更多的是財富。所以,有些人有富無貴?!薄皩s貴的向往,對富貴的向往,和對身體的執(zhí)著是一樣的,都是生命的一種大病?!?/p>

        在長篇小說《無死的金剛心》里,雪漠寫到了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盧伊巴和國王巴普的故事,因為他們都曾經做過王子或國君,所以身上有一種“貴氣”,破不了執(zhí)著。為了消除對“貴”的一種執(zhí)著,所以盧伊巴選擇吃骯臟的魚腸,而巴普選擇在神廟里伺候妓女,其目的都是為了破除對身份、對尊貴、對傲慢的執(zhí)著。這便是典型的“貴,大患若身”。所以,雪漠說,自以為“貴”的人,修不了道,因為他不能忍辱。如果別人挑戰(zhàn)他的“貴”,就會變成“辱”,就會若驚。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那種“貴氣”,那種氣息是滲透于生命之中的,很難破除。但,很多人是不自知的,根本不知道其存在。所以,命運中一旦出現(xiàn)“大患”,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與他人、外界無關。所以,雪漠說:“我們要超越人間的榮辱,安心于對真理的實踐。哪怕別人把我們叫牛、叫馬都不要緊,心不為動。自己的富貴、榮耀、屈辱、潦倒,都不要在乎,不動心。要和光同塵,在淤泥中長出自己的蓮花?!?/p>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管是道教,還是佛教,都非常注重“性”與“命”的修煉?!靶浴北闶切男?、精神等,“命”即是身體、肉體。根據(jù)入道的方式不同,佛、道各有側重,各有所長。而道教中注重的長壽、養(yǎng)生、強身健體等理念,都源于老子的《道德經》。老子告訴我們,愛惜身體是最基本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的話,他是不能“托付天下”的。而在佛教的修行中,以破執(zhí)為主,認為“身體是修行的道具”,最終是要破除身執(zhí)的,也即我執(zhí)。所以,不管是佛教的破身執(zhí)也罷,道教的重身體也罷,雪漠認為都是對的,就看你自己的追求怎么樣,你選擇什么樣的成就。

        雪漠對這一章做了簡單概括,他說:“對身體適度地愛,但不要過于地愛。遵循它的規(guī)律,尊重它,愛它,畢竟它是生命的載體。要按時地作息,科學地飲食,每天及時地進行鍛煉。像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樣愛惜自己的事業(yè),愛惜他人。我們沒有天下,那我們就愛自己的家庭、事業(yè)、朋友,像愛惜自己一樣愛他人。像老子那樣愛自身那樣愛天下,那么,我們能不能也像愛自身那樣愛天下,愛天下那樣愛自身?慢慢地,將愛自身的愛放大出去,把愛天下的愛收攝于心,達成一味。寵辱不驚,物我兩忘,逍遙自在,度過一生?!?/p>

        看來,雪漠講座的話和書中的話,差別不小。

        順便說一下,道家和道教可不是一回事,道家的歷史太悠久了,在老子之前就有了,比方說伏羲、女媧都是道家,但道教從“五斗米教”開始,不過兩千年左右的歷史。

        4. 現(xiàn)實世界太誘惑,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常常感覺困窘、缺乏安全感,于是拼命抓一些物質化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以為這樣會有更多的安全感,但其實很無力。道家為什么主張“靜”?就是你要學會面對自己。

        看過電影《禪》么?

        《禪》是由高橋伴明執(zhí)導的一部日本電影,講的是道元和尚(1200年—1253年)拜中國高僧如凈為師,學習“禪之心”的過程。道元回到日本后開創(chuàng)了“曹洞宗”,成為日本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

        道元生活的時代,當時正值日本動蕩的鐮倉時代,武士競相爭奪霸權。佛教界也同樣是宗派紛爭不斷。在京都發(fā)展的曹洞宗受到很多其他宗派的逼害,寺院被燒,連道元自己也屢次遭到生命威脅,甚至連在中國共同學禪的亮照也是想殺害道元的人之一。在動亂之中,道元遵照如凈教導,始終如一“只管打坐”,人們由此看到了人心之強,禪也成為人們人心所依。

        “只管打坐”一盤腿,如果你把以自我為中心的放逸的這個念頭能夠降服了,沒有了,不起作用了,整個都是真實的光明!“潘多拉魔盒”與我無關,進入meditation(冥想)的世界,其實就是陽明心學的世界。

        王陽明1508年的龍場悟道,奠定了陽明心學。陽明心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就是心外無物?!拔嵝谋闶怯钪?,宇宙便是吾心”,所謂“致良知”,所謂“知行合一”,其實就是見花樹而知心學,恰如見落葉而知秋色?!秱髁曚洝ぞ硐隆酚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 先生(王陽明)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

        慧能讓禪快速走進平民百姓。慧能的《壇經》極大地拓展了中國人的心性世界。法學家吳經熊說得好:“《壇經》并不是一本絞盡腦汁的學究之作,而且出自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的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噴出的泉水一樣,凡是嘗過的人,都會立刻感覺到它的清新入骨,都會衷心地體驗到它是從佛性中流出的。只有佛才能認識佛,也只有佛才能知道自己心中有德性,知道一切眾生心中都有佛性?!?/p>

        日本13世紀的著名禪師道元有句名言:“君不見,竹聲中悟道,桃花中明心”。15世紀更有名的禪師一休有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詩:“且問心靈為何物,恰似畫中松濤聲”。道元也好,一休也好,他們的悟道前提,都是拋開了名和利。

        道元說:“為名修行比犯戒律罪還重?!蹦切┎坏珵槊?,還要為利之人,罪就更重了。

        這話對我觸動非常大。雪漠說:“我今年的新書和舊書加在一起,要出版30多本書?!蔽胰绻麤]有記錯,雪漠今年也54歲了,不年輕了。這里,我想把《中華讀書報》2017年3月1日上的一篇文章《晚年錢鐘書為何沒有大作品》(作者錢之俊)摘錄一小部分,與雪漠先生共享:

        錢之俊說,孔子老邁,自知來日無多,補天無力,但他也只感嘆說:我真是衰老得厲害,我連周公都夢不到了。

        晚年錢鐘書為何沒有大作品,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他總說“為寫一本書賠上一條命不值”。如果有個助手,或許好點。但錢先生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之后,堅持不要助手,不要秘書,也不要辦公室,也不承擔具體事務。

        錢先生晚年身體情況究竟啥樣呢?錢之俊在文中這樣記載:哮喘、喉炎、肺氣腫等都成了老毛病,睡眠也不是很好,后期還患有高血壓、前列腺疾病、白內障等。每年最難度的是入伏之后那三十來天,以及立冬之前暖氣沒來的那十幾天。每次一得感冒,必然引起哮喘,要半月二十天才緩過勁來。其一生為哮喘一疾所困,曾自言:“哮喘乃終身之患,但求所謂稍得喘息,俾茍延殘喘,已為大幸。”(與彭鶴濂書,《錢鐘書評論》卷一,第30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最厲害的一次發(fā)生在1974年1月,那次哮喘大發(fā),呼吸困難,差點送命,幸虧搶救及時。這次病了足有八個月。后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前冬患喘疾,一病幾殆。經年將息,雖漸見恢復,而精力銳減,衰象日著,桑榆日薄,無非茍延度日而已?!保ㄔS景淵《從錢鐘書先生學詩散記》,《記錢鐘書先生》,第13頁)大約從1980年代末開始,又患白內障,看書、寫字都有不便?!坝只及變日希簧蹩磿?,遑論寫作?”(1990年與臧克和,《錢鐘書評論》卷一,第305頁)因患前列腺疾病,常常起夜,睡眠很差。其他除了哮喘疾病、高血壓等老毛病,在年逾80之后,他還接受了幾次大手術。1993年第一次動手術,取出輸尿管中的腫瘤,割去一腎。1994年動手術割除膀胱癌,手術雖成功,但腎功能急性衰竭,經過搶救,病情才逐漸平穩(wěn)。此后一直住院,直至去世。去世后,醫(yī)院解剖遺體,發(fā)現(xiàn)胃里有一個很大的腫瘤。晚年錢鐘書雖享有高壽,卻經受了身體和精神的折磨,過得并不舒坦。

        人老了,笑看浮云,最自豪莫過于身體還可以。一輩子無風無雨,安定喜樂,這種人生不知道有多好。錢先生晚年身體情況并不好,錢之俊在文中這樣記載:身體漸差直接影響了他著書立說的熱情,改變了他對寫作的認識。在1990年給周而復的信中,他說:“賤軀四年前(1986年)大病以來,衰疾相因,諸患集身,尤苦心力劇減,稍一構思,便通宵魚目長開,已成剩朽。”(吳泰昌《我認識的錢鐘書》,第145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精神乏少,稍一用心,便通宵失眠,故戒作文?!保?988年5月與舒湮信,《錢鐘書研究》第三輯,第315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年來老病纏綿,遵醫(yī)戒謝客謝事。近雖大段已差,而稍一用心,便終宵不寐。已廢書不看近四個月矣。”(吳忠匡《記錢鐘書先生》,《文化昆侖》,第4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他認為:“為寫一本書賠上一條命不值,身體好,想寫的書早晚能寫出來?!保ā段艺J識的錢鐘書》,第171頁)

        “寫東西不必趕、拼命,要細水長流,一年寫不完,兩三年也行?!保ā段艺J識的錢鐘書》,第111頁)甚至對青年人急于出書的心理也予以勸導:“要多注意身體,不要急于發(fā)表作品,多積累,好好寫。”(施亮《記憶的銅鏡》,《錢鐘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第275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

        現(xiàn)在我們說回《道德經》。

        “道”啥模樣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保ㄒ徽拢暗乐疄槲?,惟恍惟惚?!保ǘ徽拢?/p>

        道的德性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保ǘ拢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ㄊ拢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五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

        那么“一”是什么呢? “一”是“太一”或氣,“二”是陰陽,“三”是氣和陰陽交合?!耙弧币彩侵傅?。

        陳鼓應先生在接受《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說:《老子》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這里的“常道”是由老子首先提出來的,意思是作為形而上的萬物存在的本源和根據(jù),這個最高范疇貫穿著整個中國哲學。但是,道統(tǒng)的“道”和老子的“道”是完全不同的涵義。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道”可以視為人間的準則,或者是自然界的法則,孔子說“仁者愛人”,是發(fā)自人性的自然的感情,這和老莊相通,都是著重人性、人情的自然流露。“道統(tǒng)”說由韓愈提出,但究其根源,發(fā)端于孟子。孟子衛(wèi)道心切,辟楊墨“邪說”,《孟子·盡天下》中以五百年為一個周期,構設了一個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的儒家圣王序列?;旧希澜y(tǒng)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實狀況,是虛構出來的,后來,宋明理學家逐步加深“道統(tǒng)”的特殊意涵,為政體服務?!兑捉洝防镉幸粋€“無妄”卦,意思是不要任意妄為。在春秋戰(zhàn)國大動蕩的時代,“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根源就是權利的濫用,一些有權有勢的人不斷地發(fā)動戰(zhàn)爭、爭名奪利。所以,老子提出無為就是“勿妄為”,掌握權勢的人不要妄為,不要專權,更不要濫用權力。“無為而治”會引申出不干涉主義,不要過度干預人民的生活,也就是老子的那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不要老用鍋鏟去鏟,去干擾社會的發(fā)展。(見《人物》,原文標題為:《道家的社會關懷“以百姓心為心”》, 采訪/張博嵐)

        現(xiàn)實世界太誘惑,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常常感覺困窘、缺乏安全感,于是拼命抓一些物質化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以為這樣會有更多的安全感,但其實很無力。道家為什么主張“靜”?就是你要學會面對自己,傾聽自己的內心,能夠在混亂中保持心靈的穩(wěn)定性、思考的清晰性。

        現(xiàn)在人愛問,你研究這東西有什么用?你讀書有什么用?聽聽老子是怎么講“用”的。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镗詾槠?,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章)

        宋明的理學家教人們禁欲、絕欲,聲稱“萬惡淫為首”。佛家則教人出家,拋家棄業(yè),自己跑到山上清靜了,家里的老母誰來照顧呢?孩子的“小升初”誰來操心呢?人,畢竟是血肉有形之體呀,到了道家,人性化了一點,主張節(jié)欲,就是說,你可以有欲望,但你要順應自然,不要逆著來,不要造病,不要放縱自己的貪婪的欲望。在《道德經》里面,老子就主張節(jié)制欲望,比方說,老子這樣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保ㄊ拢懊癫晃匪?,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保徽拢笆ト酥溃瑸槎粻??!保ò耸徽拢?/p>

        圣人都是無知無欲,其狀如嬰兒:“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保ㄋ氖耪拢昂瑥灾瘢扔诔嘧??!保ㄎ迨逭拢爸湫郏仄浯?,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保ǘ苏拢按蟪扇羧?,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保ㄋ氖逭拢?/p>

        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有些說法,乍看上去,前后有點矛盾。一方面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保ㄆ呤哒拢疤熘?,利而不害?!保ò耸徽拢?/p>

        另一方面,老子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保ㄎ逭拢?/p>

        一方面,老子說“一”也是指道,道最高,“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三十九章)

        另一方面,老子又說自然比道更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一方面,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四十一章)

        另一方面,老子又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保ㄋ氖徽拢?/p>

        一方面,老子說無為是悟道的最好方式:“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

        另一方面,老子又說:“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保恼拢?/p>

        一方面,老子說“樸”也是指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保ㄈ拢拔覠o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p>

        另一方面,老子又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保ㄋ氖苏拢?/p>

        我曾經說過,對思想家來說,邏輯嚴密可能是不夠大氣的表現(xiàn)。一些大思想家,往往充滿悖論和矛盾,老子也不例外。當然,這個邏輯不是亞里斯多德講的形式邏輯,而是內在的邏輯。如果從內在邏輯來看,老子等大思想家,前后講的東西并不矛盾,中心點都圍繞著“為無為”、“進道若退”等哲學思想。用陳鼓應先生的話來說,所謂“恢詭橘怪,道通為一”,萬物千差萬別,很多事情奇形怪狀,每個個體有自己的殊異性,可是,在更寬廣的地球村里,都可以互相匯通,道通為一。所以,莊子的“齊物”精神就是相尊相蘊,人和人之間既相互尊重,又能夠相互蘊含。

        莊子喜歡拿“秋水”說事,把道比喻為“秋水”,在他的名篇《秋水》中,這樣寫道:“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鼻f子說,這個時候的河伯開始得意了,因為他的視野決定了——他只是河伯,不是海伯,他沒有見過大海,以為百川灌河已經了不起了。等到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我今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懂得自我反思。讓他自己覺得視野狹窄的原因是,他看到了無際涯的大海。

        北海若是真正的大方之家,他開導河伯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北海若說,你看了大海,可以給你講“大理”了。什么是“大理”?就是“大道”或“至道”。

        現(xiàn)實生活壓力已經夠大,還怎么“逍遙”?正因為這樣,莊子才提出“游心于無窮”。就是說,縱然現(xiàn)實生活逼人、充滿恐怖,但精神空間卻可以無限遼闊?!坝巍钡囊馑疾粌H僅是精神自由,也是藝術審美的境界。“游心”就是一種“天地有大美”的感覺,和孔子的“怒道”不同?!坝涡摹睕]有那種“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排他意識。

        “游心于無窮”就是把自己的小我打開,從個體生命流淌到無限遼闊的宇宙生命中去,你可以俯瞰整個星空。孟子罵楊墨“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老子罵了么?沒有,老子是“海納百川”。莊子呢,莊子是“十日并出”,就是說,在“道”的世界里,包容,再包容,可以與異質文化對話。

        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雪漠在《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的一段話結束———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應該怎么理解老子的“無知無欲”呢?太聰明不是一件好事。知識越多、概念越多、機心越多,所知障就越多。過去,武威人老是罵人“讀的書多,生的蛆多”——蛆就是肚子里的蟲子,肚子里一生蟲子,就在肚子里滾來滾去。這是很糟糕的。不過,我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我肚子里沒蛆。我媽媽老說我太老實了,直到今天,所有接觸我的人都覺得我太老實了,但我覺得老實也沒有多么糟糕,相反,很多很聰明的人活得反而不如我。有句話不是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嗎?很多人就是被“知”給害了。佛教稱那些知道分子為狂慧者,尤其是一些非常聰明的人,他們什么都計較、什么都算計、什么都想得到,但他們偏偏又得不到。為什么?正是因為他算計。心機就是知。心里填滿了知,就沒有安放靈魂的空間了。所以,無知無欲是最好的。所謂無欲,就是不生貪心。

        與君共勉。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深夜黄色刺激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区|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3| 东京热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加勒比一本heyzo高清视频|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日韩最新在线不卡av| 在线不卡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看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操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草莓视频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亚洲黄色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亚洲一二三四五区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免费看99久久| 免费a级毛片无码|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在线观看国产自拍视频|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一卡二卡三卡视频| 青青草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男同 | 亚洲欧美精品91| 国产黄色看三级三级三级|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 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