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是將文學名著中的某些內(nèi)容或者幾部名著的內(nèi)容進行對照的閱讀,通過辨析其異同等方式,發(fā)現(xiàn)其共性和個性,從而加深學生對名著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可以從單部作品的閱讀中拓展開去,將初中階段必讀乃至整個學習生涯中所讀的文學作品融會貫通,建立一個完整的閱讀體系。這對孩子當下的名著閱讀乃至今后的閱讀習慣都會有長遠的積極意義。
比較閱讀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要作比較,學生首先要明確比較什么。小說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同時語言、主題、背景等也是一部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中任選一點比較下去。只有選準了比較點,明確了思維路徑,學生才能比較得法,才能深入名著的內(nèi)核,讀出真滋味。
本文以小說類名著的人物形象為切入點,對人物形象進行選點比較,通過比較探究,發(fā)現(xiàn)人物的真性情。小說作品中,人物形象眾多,關系錯綜復雜,筆者嘗試從三個角度引導學生選取人物進行比較。
一、不同人物找共性
所謂不同人物,指的是在個性、身份、經(jīng)歷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的人。每個人都不同于他人,作家在小說中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都有著獨特的經(jīng)歷或者迥異的性格。例如《駱駝祥子》里的虎妞和祥子,《水滸傳》里的武松和武大郎,《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和豬八戒等等。如果學生在認識人物的過程中,嘗試尋找此類人物共性,也許會有新收獲。
以《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和武松為例,武大郎懦弱無能,當被西門慶打傷臥床時吩咐潘金蓮:“你若肯可憐我,早早伏侍我好了,他(武松)歸來時,我都不提?!贝朔N情形下依然指望依靠兄弟威名勸告潘金蓮。而武松打老虎,殺西門,血濺鴛鴦樓,醉打蔣門神,渾身是膽,鏟奸除惡。兄弟二人性格天差地別。但二人是否有共性呢?不妨分析造成其結(jié)局的原因。造成武大死亡的直接人物是西門慶,張督監(jiān)與蔣門神欲合謀殺武松,在他們的迫害之下,武松被逼上梁山。西門慶“近來暴發(fā)跡,專在縣里管些公事”,可以說是有些權(quán)勢的官場中人,所以做起事來才有恃無恐。蔣門神因有張團練撐腰才奪得快活林,后又與張督監(jiān)勾結(jié)謀害武松,張團練和張督監(jiān)都算得是官場中的有權(quán)有勢之人。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兄弟倆的遭際都與官有關,這也與《水滸傳》所揭示的農(nóng)民起義的根源“官逼民反”不謀而合。
小說一般所展示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故事,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個時代和地域的影響下生活,所以如果在閱讀中,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導致不同人物命運的相似或相同的因素,或許能更好地了解一個時代的特色、一處地域的風情。
二、同一人物看變化
從維度上看,相似人物、不同人物的比較是橫向的比較,同一人物在某一事件前后或者兩個時間段的比較則是縱向的。正如“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所寓指,人物的個性也是處在時時刻刻的變動中,若抓住具備這一特點的人物,比較其變化前后的區(qū)別以及造成這種變化的誘因,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就更客觀、更深刻。這類人物在名著中也不在少數(shù)?!端疂G傳》中風雪山神廟前后的林沖,《駱駝祥子》中歷經(jīng)多次生活變故的祥子,《西游記》中取經(jīng)前后的孫悟空,《羊脂球》中對羊脂球獻身前后展現(xiàn)出不同態(tài)度的伯爵、富商、修女等等。
此類人物在事件發(fā)生前后的態(tài)度、性格、觀念等有著比較大的差異。以《羊脂球》中的伯爵、富商、修女為例,當羊脂球拒絕德國軍官要求其委身于他的要求后,這些伯爵、富商、修女先是義憤填膺,繼而竭力贊揚羊脂球的愛國精神。但當他們意識到若羊脂球不獻身自己便不能順利離開時,便花言巧語勸說羊脂球順從軍官的要求。而羊脂球在獻身后,遭到了他們的唾棄、厭煩。之所以態(tài)度前后有別,最根本的還在于是否牽扯到了自己的利益。這些變化的人與一直為他人著想的不變的羊脂球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向我們展現(xiàn)了19世紀法國部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物丑陋的群像。
變化即運動,任何運動都有導致變化的“力”。文學作品中我們?nèi)绻苷业健白兓敝娜宋镄蜗?,找到使人物“變化”的推動力,分析其成因,探索“力”的根源,自然就能抓住人的魂,將人物讀得更透徹。
三、關聯(lián)人物比區(qū)別
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是由許多個體匯集而成的有組織、有規(guī)則或有紀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關系的群體?!笨梢姡谏鐣@一群體中,人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間有著千絲萬縷的互動關系。在文學作品中,人和人之間有了復雜變化的關系后才會推動情節(jié)延綿不斷地發(fā)展。學生可以抓住幾個有密切關系的人物進行比較。
例如,《水滸傳》里當妻子受人侮辱時,林沖發(fā)現(xiàn)此人是高衙內(nèi),只能敢怒不敢言,忍下這口惡氣。魯智深則截然相反,他說:“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了去?!币粋€忍辱怕事,一個嫉惡如仇。為什么兩人同樣武藝高強,卻有著如此不同的個性呢?學生分析會發(fā)現(xiàn),林沖此時有家庭有身份,其忍辱怕事更多的是為家庭、為大局著想,并不是真懦弱。魯智深此時無家庭,也無官職,做起事來自然不必考慮身前身后,嫉惡如仇的天性也就得以釋放。
在林沖妻子受辱事件里,不同的人物展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我們不能僅僅根據(jù)人物當時的反應即對其個性下定論,要把握造成如此差異的根源,對人物的認識才會更客觀、更全面。
當然小說類名著的比較閱讀還有更多的抓手,我想只要選擇了合適的比較對象,確定比較點,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我們?nèi)绻軌蛟诮虒W中進行一定量的比較閱讀的訓練,一定會讓學生閱讀的思維能力在比較閱讀的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提升。
(作者單位:南京市科利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