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探究大雁的“益”,感受春日沼澤地的情趣和生機。
2.就大雁的“聯(lián)合”和“家庭”觀念進行反思,辯證地看待人類相應的觀念,體悟自然萬物平等。
3.分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土地倫理”,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設計
(一)“益”在何處
1.在預習過程中你讀懂了多少?
(1)大雁歸來,是指大雁11月離去,次年3月歸來。(教師可追問離去和歸來的方向)(2)在威斯康星11月是可以打大雁的,3月則不可以。(3)3月歸來的大雁很激動。(4)作者很喜歡大雁,他說“我們的大雁又回來了。”……
2.如何理解“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3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此句的前半部分較容易理解,但“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需引領學生揣摩。
(1)詩歌有什么特點?(美好、值得歌頌、自由、浪漫、無拘無束、押韻……)
(2)什么是“野性的詩歌”?
指大雁的叫聲、習性等方面。注意不要止于預設,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順著學生的思路感知文本。如,學生說到“叫聲”時,可以追問文中的“大雁”有哪些叫聲,作者又是如何描摹的。
明確:低語、喧嚷、辯論、孤雁的鳴叫、集會的鳴叫等。在分析這些叫聲時,如“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洼和池塘問好”,可以感受到大雁歸來時的自由愜意、放松舒展,還有后文的孤雁的悲切憂郁。
此外,教師還需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第9自然段,作者在寫4月的夜間時,不僅寫了大雁沼澤地集會時的鳴叫,還寫了沙錐鳥、貓頭鷹、美洲半蹼鷸等鳥類的聲音,足見此時沼澤地的生機以及作者喜愛的不僅是大雁還有這充滿情趣與活力的春野、大自然。
不管學生先提到“叫聲”還是“習性”,教師均要與之完成整體感知及揣摩相關描寫的學習任務。
(3)什么是“有益無損”的詩歌?
詩歌原本就是歌頌值得贊美的事物,為何作者還要強調“有益無損”?大雁的“益”又體現(xiàn)在哪里?
明確:再次強調是為了表達作者對大雁的喜愛程度之深。
益處,外在體現(xiàn)于大雁的叫聲、集會時的情趣、飛過天空春野帶來的美感……
益處,內在體現(xiàn)于大雁的家庭觀念及聯(lián)合觀念……
(二)“益”之思辨
一起了解大雁的家庭觀念和聯(lián)合觀念,品一品作者的態(tài)度。你的看法又如何?自由朗讀文章第7—8段,交流觀點。
教師補充:大雁的家庭觀念一向很重,對配偶尤其忠貞,那句膾炙人口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就來自于元代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其序寫道:“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補充《摸魚兒·雁丘詞》,請學生嘗試翻譯)
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讀懂作者是非常認可大雁的家庭觀念的。需要注意的是,人類在家庭觀念上沒有大雁強,但也有許多人是重視家庭親情的,不能以偏概全。
找到寫大雁的聯(lián)合觀念的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誦。學生交流后會發(fā)現(xiàn),“賭注”一詞,在文中出現(xiàn)過兩次。所謂“賭注”,就是存在變數(shù),但是大雁一旦選擇就用“生命”來實踐,因為這是它們最單純的“信念”。作者是非常贊同大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xiàn)聯(lián)合這一信念做賭注”,而他認為這一觀念恰恰是人類在聯(lián)合時所缺乏的。
教師可以補充“駝峰航運”的史料,讓學生探討人類的聯(lián)合觀念:是贊同利奧波德的觀念,還是有別的認識?
首先“駝峰航線”是二戰(zhàn)期間中國和盟軍聯(lián)合開辟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終于二戰(zhàn)結束,為打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飛機不得不通過非常危險的迷宮般的喜馬拉雅山隘,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qū),山峰起伏連綿、險象叢生,猶如駱駝的峰背,故得名。“駝峰航運”是世界戰(zhàn)爭空運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悲壯的空運。
學生可以贊同本文作者的觀念,因為這個聯(lián)合不是純粹出于人道主義,而是立足于國家利益,美國人是不想世界政治格局遭到破壞,對自己不利。學生也可以認為人類的這一次聯(lián)合也是單純的,像大雁一樣聯(lián)合了,正義與自由就是他們的信仰。
(三)土地倫理
同學們,愿不愿意換一個角度繼續(xù)深入文本,或者從《大雁歸來》走向《沙鄉(xiāng)年鑒》?
教師介紹利奧波德身份的多重性。
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享有國際聲望的科學家和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被稱作美國新保護活動的“先知”。他同時又是一個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
學生交流閱讀這一段資料所產(chǎn)生的疑惑。絕大部分會關注到利奧波德身份的矛盾性。
教師引領學生閱讀課本“研討與練習”所提供的資料。(略)
這種矛盾或許在《沙鄉(xiāng)年鑒》中能找到合理解釋——我們試圖用鏟子和斧子去重建我們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東西……“鏟子”是種植,“斧子”是砍伐開發(fā),威斯康星的法規(guī)對大雁而言既有“狩獵期”也有“保護期”,這就是利奧波德在《沙鄉(xiāng)年鑒》中提倡的“土地倫理”,也是美國尤其是西部所強調的開拓精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土地倫理”!
(作者單位: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