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朗讀,是最經(jīng)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實效的閱讀訓練。以語文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有效朗讀,落實“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朗朗書聲中感悟了文意,積累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得到審美愉悅,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樣才能讓朗讀避免“虛情假意”,達到“情真意切”呢?怎樣落實有效朗讀的指導(dǎo)訓練呢?
一、落實研悟,以悟促讀
課程強調(diào)“各個學段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只有經(jīng)常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充分讀悟的基礎(chǔ)上,學生才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讀能力,內(nèi)化文本語言。
小學語文課本是一篇篇內(nèi)容、形式各異的課文,學生只有在閱讀中不斷揣摩、推敲和品味語言文字,他們才會對課文的字、詞、句有深刻的,獨特的感悟,胡才有了學生的個性化朗讀。個性化朗讀就是根據(jù)自身的心理特性對文本的接納和清晰、響亮地把文章讀出來。要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讀出個性,讀出自我,讓學生的個性化朗讀在課堂中大放異彩,教師應(yīng)捕捉契機,巧妙引導(dǎo),落實研悟。在深入的感悟之中,學生的內(nèi)心充滿了讀書的欲望。此時的反復(fù)吟誦,學生“切已體察”,積累了語言、文章中的美詞佳句自然也“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語言了,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切身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p>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情激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形象生動、充滿情趣的事物是學生永遠喜歡的。要讓學生讀出感情,首先要讓他們?nèi)肫渚?,才能體其味,表其情。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指導(dǎo)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外,還要和學生對話,共同創(chuàng)設(shè)新的情境。教師要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設(shè)者,要引導(dǎo)學生把文本讀進去,還要跳出來。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幅精美的圖畫,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一次次難忘的經(jīng)歷,特別是一些寫景抒情散文,由于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生活積累、設(shè)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懂得情境,就會是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
教師引導(dǎo)學生理解“審閱”一詞的含義,讓學生感受周總理的認真仔細,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然后立足文本,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語言為學生再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的情境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讓學生仿佛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并且這四個情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層層深入,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弦。學生和教師、文本之間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百讀不厭,越讀越好。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通過一段段視頻、一幅幅圖片、一首首樂曲、一句句話語……引導(dǎo)學生入情、入境,懷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聲情并茂地朗讀。這正是“課既行,趣正濃”。
三、注重范讀,以范引讀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師語言的豐富性和感染性。李吉林教師說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情感的產(chǎn)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币虼耍處熖厣姆蹲x能披文入境,融情于聲,創(chuàng)設(shè)富有感染力的氛圍,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共鳴。
從情感角度說,朗讀的過程是讀者通過“價值認識”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從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過程。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太淺,往往對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產(chǎn)生不了情感的體驗,或自己無法表達這些情感。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范讀。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長征》一課時,通過課件邊展示了毛主席那剛勁有力、豪邁奔放的書法作品《長征》,邊激情澎湃地朗誦了這首詩,使學生在課始階段便立刻進入了詩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偉人的胸懷和豪邁的情懷,為學生對這首詩的誦讀墊定下良好的基礎(chǔ)。
教師的范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對文本興趣盎然。高水平的范讀不僅能夠起到示范榜樣作用,更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范讀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悟文中字里行間跳躍的情愫,與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閱讀前的范讀是興趣的激發(fā),是對文章的感知;閱讀中的范讀,是對文章的感悟;閱讀后的范讀,是對課文的賞析,對文章思想感情的升華。
四、巧用評價,以評導(dǎo)讀
在課堂教學中,朗讀評價至關(guān)重要。教師充滿智慧的評價,能夠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朗讀水平進一步提高。但評價一定要注重內(nèi)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會讓學生覺得無味。在朗讀指導(dǎo)中的,教師要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對學生的朗讀做出有針對性、指向性的評價。
如一位老師在指導(dǎo)學生朗讀《長征》中“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時,當學生讀得不是很到位時,她幽默地說道:“你讀得五嶺似乎只在湖南境內(nèi)。”當有學生讀得更好一點時,她說道:“似乎已經(jīng)綿延到了江西了,誰還能將這五嶺綿延得更遠些?”當學生讀得很到位時,她又不失時機地贊揚道:“聽了你的朗讀,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嶺山脈的綿延不斷?!?/p>
評價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同時相機告訴學生朗讀的技巧(講求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目前教學中的朗讀技巧的指導(dǎo)似乎有種傾向,教師不愿甚至不敢提及該用怎樣的語調(diào)、語速以及語氣來讀,惟恐有悖于“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一理念,其實這是對課程標準的曲解。我們可讓學生用“如果他在……等詞句上讀重(輕、快、慢)點就更能表現(xiàn)……”這樣的句式來評價,或者換個人稱以商量的口吻用上這樣的句式:“××同學,我建議你在……等詞句上讀重(輕、快、慢)點,這樣更能表現(xiàn)……你不妨試著讀讀,體會體會”。這樣的評價具有針對性,能真正起到以評促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