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南
職高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接受職業(yè)教育,但這不影響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親近和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是一劑良藥,能夠蕩滌魂魄,陶冶性情,培養(yǎng)高雅的志趣,調劑內心的陰陽,給人生帶來正能量。語文的魅力一方面體現在文學作品上,一方面體現在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上。由于職高生整體語文素質略低于普通高中生,再者,職業(yè)教育的特點也決定著語文文學作品教學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所以,基于以上的認識,職高文學作品的教學應該因地制宜展開。
一、再次創(chuàng)作,以讀促寫
文學作品恰是學生習得言語能力的絕好材料,但是學生需要不斷誦讀,親身或想象性體驗,才能生成許多感知,獲得諸多言語材料,積累豐厚的語文素養(yǎng)。而再次創(chuàng)作能夠引領職高生充分利用經典例子,通過復述、改寫、擴寫、圖文轉化、編寫情景劇等形式,從讀者的角度第二次創(chuàng)作,進而形成諸多言語的積累和歷練。職高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是積累足夠數量的言語材料,這樣的材料絕不可能從詞典中找到。而只能從具體的言語作品和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從文學作品中找出來。所以,教師要重視再次創(chuàng)造性閱讀。
1.明確任務,以讀為先
適度的文學作品閱讀任務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閱讀文學作品。教師可以提出以筆試或口試(以筆試為主)的方式再次創(chuàng)作、交流的學習要求,逆向促使學生反復閱讀、誦讀,不斷加強涵泳、品味的體驗,直接從文學作品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為再次創(chuàng)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不讀無以領略淡淡的哀愁和那一片夢幻般的荷塘月色,無法體會其中的意境之美和寫景之妙。在反復吟誦后,掩卷捉筆,自由地再現原文,為學生再一次品味創(chuàng)造了一次難得的機會,為進一步走近朱自清的內心和文本深處做好了鋪墊。
2.加強督查,以讀為要
起初,學生可能排斥動筆寫作的“體力活”,教師需要通過交流的形式逼迫他們積極地再次創(chuàng)作。特定時間創(chuàng)作、特定時間交流(隨機抽取、小組交流、班內展示)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督查學生。
筆者講解魯迅的《祝?!芬晃臅r,首先通過撲克牌(每一張撲克牌對應一個學生的信息)抽簽的方式,隨機抽取5名學生在班內展示,然后再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推薦出小組內的優(yōu)秀作品展示。教師提前告知學生這個規(guī)則,學生就不得不反復閱讀、用心準備了。當然。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列出《祝?!返慕Y構提綱,找到祥林嫂命運變化的敘事線索,概括出她人生中幾個重要的節(jié)點,找出經典的描寫刻畫片段,這樣就可以做到“胸中有丘壑”了。
二、重點突破,以研帶讀
文學作品一旦納入教材,便具有了教學價值。對于職高生而言,只要抓住教學重點,重點突破,就可認定為完成了最核心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突破重點必須講究策略,帶動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以研促讀。
1.示范性帶讀
即針對教學重點,當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困難時,教師適時展示排解的方式方法,給學生以明確的突破路徑或者切實可以模仿的例子,展開示范性研讀,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掌握學習重點所包含的語文知識點和技能點。
《致橡樹》是舒婷的代表作,筆者講授這_課時,為了突破“抓住詩歌意象,領悟作品內涵”這一重點,首先給學生講解了什么是意象,然后舉出魯迅先生的散文《兩棵樹》,幫助學生建立起意象的概念,又聯(lián)系了初中課本里魯迅的《雪》、紀伯倫的《浪之歌》、高爾基的《海燕》、矛盾的《白楊禮贊》、宗譜的《紫藤蘿瀑布》等著名散文,強化意象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有了這些例子,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詩歌的弦外之音了。
2.寫作性研讀
即針對教學重點,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寫出鑒賞性文字,以充分交流為平臺,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性閱讀。口頭的交流固然方便省事,但是絕沒有書面化交流來得深入嚴謹。通過寫一段鑒賞性文字,學生能比較理性地參透文學作品的魅力,獲得更深刻的閱讀體驗。比如為了突破《祥林嫂》一文“準確把握環(huán)境描寫的巨大作用,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體會環(huán)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lián)系”這一教學重點,筆者預設了多個角度,供學生選擇。
角度一:祥林嫂是自殺還是他殺?
角度二:祥林嫂如果生活在當下又會怎樣?
角度三:作者為什么將祥林嫂的死安排在除夕之夜?
角度四:祥林嫂形象的文學意義和社會意義分別是什么?
這些角度均可以從內容和形式上展開探究。如果學生能寫出一段鑒賞性文字,這對于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思想水平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除了以上兩大方面之外,注重定點拓展,以讀增趣,同樣可以提高有效性。語文教材的容量有限,開發(fā)相關的學習資源是完全必要的。圍繞某個經典的教材,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能夠擴大視野,鞏固課內習得,從而收到更大的教學效果。有效,是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文學作品固有的審美性要求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其深層價值,采取切實措施,提高教學有效性。為此,語文教師應當針對職高生的特點不斷地探究突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