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霞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圍繞性別做了社會性的解說:“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持自身的個性。”和睦相處即表現出一種社會性,而保持自身的個性是實現這種社會性的根本。這里所說的個性無非是男性別于女性,女性別于男性的一些性別上的獨特點。這些獨特點有生理、心理、行為、社會性等屬性,是可以被左右的,或“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或“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但同時也是可保持和矯正的。保持人格的純真,予以行為到心理的矯正。尤其是對學生個體性別社會化、人格塑成具有重大影響的學校教育,應當承擔此重任。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顯現出一種“性別特色”,這種“性別特色”的消極和積極之處都由作者的文本而定,但教師可相應地運用之,將隱蔽在教材中的兩性特征教育資源挖掘出來,以此來教育學生將自身性別社會化。
一、挖掘性別社會化的意識
在學校學習中,男女同學要預先有以何種力量、色彩注入社會的構想,并為之努力,以所構想的方式投入社會懷抱,彰顯個體特有的性別特色,這便是性別社會化的具體說明。學校這樣的教育滲透在方方面面,包括高中語文學科。教師要把握好高中生這一社會化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圍繞教學文本內容,有意挖掘學生的性別社會化意識。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個體擁抱文本中的性別,然后以理解的姿態(tài)與文本中主角性別的積極社會意義水乳交融,感受行為,模擬行為,呼喚出點染自己特色的性別社會化魅力。
例如,在學習舒婷《致橡樹》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每個意象的表層意義,還應讓學生挖掘每一個意象背后的性別意義,并加以理解,從中獲得啟發(fā),呼喚自身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意識。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本詩中找一些表現性別意義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子,并探討一下自己看到的性別角色及其社會化是怎樣的。
如“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一句使“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等句有了歸屬。學生紛紛道出所表現的性別社會化特色,即婚姻、愛情中,女性的自主、獨立、平等、分享、承擔等精神。當然,這首詩絕不是女性的自言自語,一個“致”就說明了這點。教師還要請男生做一下說明,“看到這樣的致辭,作為男性,你是怎樣看待的”,這樣的問話會激發(fā)男同學對詩的參與度,同時,也開啟他們的性別社會化意識,即如何對待女性。
二、讀人觀己
在各大書店的暢銷書籍中,“心靈雞湯”的比例占很大部分,學生經常用這些書來治愈自己惰性、悲觀等消極的情緒態(tài)度,效果也十分明顯。這就涉及到“讀人觀己”,通過讀人,讀他人的人生、態(tài)度、行為,反觀自己。這也可以運用到性別社會化教育上,以語文教材文本作為教育藍本,用讀人觀己的方式剪斷個體性別意義上的“毒針”,這是矯正和保持的過程,是使學生正確對待性別特點,并使之社會化的必要階段。
以汪曾祺所寫的《金岳霖先生》為例,該文章是描寫人物的上乘之作,筆法幽默,全文貫穿一個“趣”字,包括外表穿著、學科、提問、講學、愛孩子的方式、愛人的方式、接觸社會的方式都表現了特有的“趣”。當然,金岳霖不僅是一個患眼疾的哲學家,他還是一個男人,身上散發(fā)著男性應有的性別氣質,這種性別氣質是社會化的,具有十足的魅力,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在這里,教師可讓學生去探討自己認為最能感動自己的性別、品格魅力,諸如真誠、坦蕩、熱情、熱愛生活等,這些都使人難忘、感動。經過學習,男同學會在心里反觀自己,擺正對生命的態(tài)度。
三、向現實生活延伸
性別是社會性的,同樣也是個人性的,只有處理好生活中表現的性別意義,才能更好地回歸社會,閃爍性別的社會意義。所以,教師需要運用特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課堂與生活連接起來,讓知識成為引導學生更好生活的指南。教師還要帶領學生由課堂“打人”生活,真正以實踐的方式重塑性別意義。
例如,在學完舒婷《致橡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為自己將來的愛情、婚姻寫首明志詩,陳述自己在未來生活中要顯現的性別特色。他們在寫的過程中,是不斷思考的,腦海中也必然呈現出自己所構想的現實畫面,這對于其性別意義社會化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忽略性別,導致學生性別個性缺失,這不利于學生社會性的更好發(fā)揮。因此,在頻繁涉及性別特點的語文學科中,教師要重視這種教學,予以學生性別社會化意識的啟發(fā),剪斷學生性別意義上的毒針,并予以延伸,讓性別生活化,為更好的社會化呈現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