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敬敬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知識來源于動作。”正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動手操作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它在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方面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觀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歸納、概括等基礎上的。
一、操作提高學習興趣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材的特點,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讓學生接觸現(xiàn)實生活,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針對學生看得見、用得著的實際問題,設計一些思考性較強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以小組為單位,怎樣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開后,平移再拼一拼,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再比較變化情況: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最后學生討論匯報,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自己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fā)展了自己的空間觀念。
二、操作激活學生思維
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一課時,剛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條裙子、2條褲子進行搭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感覺到有許多種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亂,難以統(tǒng)計。這時,不少的學生就開始思考: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幫助記住呢?于是,我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討論、實踐,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又有效的方法??梢?,動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增加了學生自強自信的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梢姸鄤邮植僮?,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chuàng)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fā)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chuàng)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三、操作提高動手能力
合理使用學具,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在數(shù)學教學中盡可能地安排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擺、拼、剪、制作、測量、畫圖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通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比如,在教學“移多補少”的應用題時,我們可根據教學重點分層次進行操作:先讓學生擺小棒,兩行各10根,再從第一行移動一根,兩行相差多少根?移動2根呢?3根呢?……得出相差數(shù)與移動數(shù)的關系;然后第一行擺10根,給第二行2根,兩行同樣多,第二行原來有多少根?邊擺邊說是怎么想的。教師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學生憑借動手實踐,數(shù)形結合,不僅明確了算理,也促進了動手能力的提高
四、操作發(fā)展空間觀念
我在教學《厘米的認識》時,設計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實踐、思考問題的探索過程,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尤其是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僅在這一重點環(huán)節(jié)中,我就安排了六次活動: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長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姆指和食指輕輕夾住1厘米的小棒,輕輕拿出小棒,用手勢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賞生活中的1厘米。通過找一找、比一比、夾一夾、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觀察實物—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突出了活動的重點。
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操作的時候,教師不能簡單地提出操作要求,首先得讓學生想象一下,可能會有多長,有多大、是什么樣子等,然后再通過操作,去驗證自己的想法。
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是手腦并用的過程,在學生手舞腦轉的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利用學具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這樣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