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現(xiàn)代化的電教媒體也被引入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給初中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活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積極的情緒下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采取教師單調講解灌輸?shù)慕虒W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令下機械完成學習任務,課堂缺乏生機活力,學生往往會產生厭學情緒。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將多媒體引入課堂,為學生營造生動形象的視聽環(huán)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的朗讀配以動聽的音樂,學生們隨著音樂和閱讀進入了作者用文字營造的春意盎然的世界。隨著學生的朗誦,大屏幕上出現(xiàn)了作者在文中描繪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等動感畫面,教師讓學生通過文字與圖畫,進一步發(fā)揮想象:在春天里還會出現(xiàn)哪些動人的畫面?由文字閱讀到圖畫提示,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情感。再如,在學習《鄧嫁先》一文時,由于學生對在久遠年代科學家所處的那種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比較陌生,影響了學生對鄧嫁先奉獻精神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學中運用視頻營造情境,就可以讓學生了解當時的背景,引導想象,激活學生思維:茫茫大漠,黃沙漫天,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與工作條件,原子彈爆炸升騰的蘑菇云,這一切給學生心靈帶來震撼,與文本情感達成共鳴。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傳統(tǒng)教學中只靠教師的口述與說教,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影響了學生對重點與難點內容的理解。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使重點與難點迎刃而解。例如,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時,教師播放了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壯麗景觀,學生結合自身閱讀領略了三峽的山勢之險峻,夏水之迅急,讀出春冬之清幽,讀出秋意之凄清。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味到了文本的優(yōu)美意境,領略了語言文字的音樂美、意境美與圖畫美,學生從酈道元絕妙的語言描寫中獲得閱讀的美好體驗。再如,執(zhí)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師用課件把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的情節(jié)制作成四個漫畫情景,圖片與音樂融合在一起,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四幅漫畫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復述,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感受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有效地解決了學習重點與難點。
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學生感覺作文難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在寫作中感覺無話可說,缺乏寫作的素材。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寫作資源,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寫作能力。例如,學生在寫作題為《我心中的黃河》時,感覺無從下筆,主要原因是對黃河歷史了解的不夠。于是教師通過網絡下載飛流直下的“壺口瀑布”、“九曲黃河”的壯觀視頻畫面,學生看后都被黃河的宏偉氣勢所嘆服。緊接著學生從網絡上搜索“黃河歷史”相關資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知識,還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網上閱讀活動,促進其審美水平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是“先教后學”,學生在教師講解后機械訓練,缺乏自主學習的機會,也阻礙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利用信息技術環(huán)境可以為學生拓展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例如在學習屠涅夫的《乞丐》時,教師布置學生進行課外預習。學生在課外根據(jù)教師指定的網站點擊下載微課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網絡上的“名師課堂”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正式學習本課時,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學生對本文的生字新詞、文學常識、課文主題都有了較好的把握,然后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在小組內進行互動交流與探究,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從預習到課堂,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環(huán)境自主學習,有效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生在課外學習時,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網絡與教師與同學進行交流探究和請教。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學生的互動學習提供了優(yōu)勢平臺。
李奎學,教師,現(xiàn)居甘肅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