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教學的重要意義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古典詩歌教學不僅對古代文明的傳承起到重大作用,更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情感的陶冶以及審美的熏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蘇教版教材就有《唐詩宋詞鑒賞選讀》用以專門進行古典詩歌的課堂教學。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古典詩歌教學是一種審美能力的教學,古典詩歌的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fā)展。語文教學具有美育功能,而古典詩歌的教學更注重學生情感的發(fā)展,更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感受美、體驗美最終能創(chuàng)造美。
而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現(xiàn)象。
二、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
1.學生的“自主”取代了教師的“引導”,課堂表面風光熱鬧。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許多教師注意到了教學形式及手段的改革,也改變了過去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繼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毋庸置疑,這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
但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自主的形式,如果我們膚淺地認為課堂改革就是簡單地“把課堂還給學生”,那么,我們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尤其是在“以學生為主體”大力推行的今天,很多教師不顧學情,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不足的現(xiàn)狀,一味地追求所謂的“自主學習”甚至把課堂教學的目標確立、教學的內容設定、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一股腦”交給學生去把握,這就失之偏頗。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或小組朗讀,或男女生分開朗讀,或全班朗誦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及調節(jié)詩歌教學課堂節(jié)奏的作用居多。在這諸多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收獲到的是課堂熱鬧的氣氛及氣勢,這種泛泛而讀勢必不能將他們帶入詩歌的意境之中。而古典詩歌的含蓄美、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的復雜性,學生都不會有太多的體驗與感悟。
2.集體鑒賞代替了個人感悟,忽略了詩歌教學的本質探究。
如上所言,學生在集體朗誦的過程中,無法靜下心來,披文入境。而在各種形式的朗讀后,不少教師習慣于讓學生學組討論后,以學組為單位集體交流展示,展示的內容是在學組討論出來的“大眾”的理解。在你追我趕、“爭奇斗艷”的課堂活動后,有幾個學生能用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理解呈現(xiàn)出來?“言為心聲”詩歌創(chuàng)作本是個體活動,表達的是詩人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個體感受,所以詩歌鑒賞的過程也同樣強調個體的參與,詩歌不僅有誦讀,更有理解,而且強調的是個體意義的理解和感悟。以學組為單位的集體鑒賞代替了學生在融入生命體驗的個體感悟。
3.用“答題模式”來代替對詩歌的深度解讀,詩歌教學“簡單粗暴”。
在高三的詩歌教學過程中,對解題能力的訓練力度遠遠大于對詩歌本身解讀的重視程度。不少教師連朗讀詩歌這一環(huán)節(jié)都省略了。更多的教師孜孜不倦地教給學生五花八門的詩歌鑒賞方法,甚至有些教師整理很多的解題思路、答題模式,讓學生去背誦,套用。這不能不說又是一個悲哀。
高三的詩歌鑒賞的評價方式就是高考題,所以,在高三詩歌教學過程中偏重于解題能力,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無論什么時候,無論面對什么形式的評價,詩歌教學都不能脫離詩歌理解這一本質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趙志偉老師曾說:“不少學生產生了一種誤解,他們以為所謂的古詩詞鑒賞就是這樣:讀一首詩,然后做習題,最后聽老師講評,自己訂正答案,再花時間記住這些所謂‘標準答案。”趙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高三語文詩歌教學的一個問題:忽視詩歌本身,而偏重解題技巧的訓練。高中階段的很多教學都直接指向“高考”這一目標。“惟高考化教學”隨處可見。甚至有些高一高二的語文教師,在基礎教學階段,就提前用一些所謂的詩歌解題的答題模式技巧代替了古典詩歌中逐字品味,悉心揣摩。
在上述幾種詩歌教學形式的影響下,我相信,再有詩意、再有意蘊的詩歌在學生看來,都會變得索然寡味,甚至面目可憎。
如何進行詩歌教學?通過對自己的教學體會的總結,筆者認為:詩歌教學應該由學生來進行詩歌審美“體驗”。
三、詩歌教學過程中“體驗式”審美的問題
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就是作者的個人體驗,作者有感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創(chuàng)作過程。所以,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往往是從詩歌的語言入手,再綜合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人生經歷等其他因素,進行“由外而內”的鑒賞。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個體體驗在詩歌教學過程的重要作用。要指導學生在“親歷中感悟意義”?!爸袑W語文課堂的詩歌朗誦不可以上成詩歌技巧指導課,語文課不是詩歌朗誦藝術的專業(yè)課?;顒芋w驗式教學中的詩歌朗誦只能組織學生圍繞理解與朗誦兩個關鍵點展開活動,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通過活動體驗,學生朗誦詩歌就能夠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的感情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p>
1.詩歌教學不能忽略“個體感悟”。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顯其弊端。課改新形勢下的課堂關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是毫無疑義的。語文課堂采用“學組討論、合作學習”無疑也是收到成效的。但是,對于詩歌教學來說,不應該忽視詩歌教學中“體驗”者——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取長補短,資源共享。但是從實際教學的情況來看,詩歌教學更需要在“親歷中體驗”。學組大討論之后,很多課堂是表演式的展示,個別學生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往往“曲高和寡”而被忽略。
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可以充分體會出詩歌的意象之美、文字之美、音律之美、結構之美、情感之美等。
2.詩歌教學中要“體驗式”朗讀先行。詩歌鑒賞的首要因素是感知,而感知是從對詩歌的吟哦、涵詠中來,從語言的品位鑒賞中來,而品味鑒賞又要從最基礎的朗讀入手。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保ā睹娦颉罚?梢姡姼枋枪湃饲橹恋慕Y晶。如若要理解詩歌內容,入境誦讀是不可缺少的。
學習詩歌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詩歌美的過程,在朗讀時,指導學生調動個人的情感,投入忘我的意境之中,去理解詩作的豐富的內涵,體會詩人傳達的復雜的情感。這種“體驗式”朗讀要學生融入自己的感情,而熱鬧的“齊讀”卻使學生為了保持一致的語速和氣勢,而顧不上仔細揣摩與品味,更別提深刻地理解了。宋代陸九淵曾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保ā蛾懴笊秸Z錄》),詩歌鑒賞需要更多的“涵詠”。元代程瑞禮在《讀書日程》中說:“若讀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彼越處煈獙⒏嗟臅r間留給學生“獨讀”“讀精”“美讀”。
3.詩歌教學中要“體驗式”想象為主。讓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根據(jù)詩歌的內容或疾或緩,或高或低,抑揚頓挫地誦讀詩歌,或者播放一些名家朗誦錄音,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詩人,進入詩境。然后教師描摹或學生想象每句詩歌向讀者展示的畫面,從而將文字拓展成三位立體空間,更是讓學生完成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旅行,去遙遠的時代體驗詩人的喜怒哀樂,感受詩人的。沒有喧囂,不必拘泥,展開想象,心鶩八極。筆者認為這種詩歌教學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如若我們平時的詩歌教學都能讓學生摒棄浮躁,安安靜靜地讀詩,何愁詩歌理解不透,何愁題目拿不到高分?
4.解題方法很重要,但不能將方法簡單地總結為“答題形式”,詩歌教學的根本還是教學生學會準確解讀詩歌。詩歌教學單靠總結講解一些模式和方法,是遠遠觸及不到本源的。學生被動地接受,背誦一些模式只能作“應急之用”。解題過程中,需要學生將主觀的詩歌體驗轉化成客觀的文字表述。沒有潛心專注的研究,沒有理解詩歌中的情感,沒有體驗詩人的喜怒哀樂,再多的答題模式也只是空殼而已。
教師教學的浮躁影響到學生,學生讀詩浮躁、做題浮躁。對于詩歌,他們匆匆掃描幾眼,然后挖空心思去想什么題型改用哪種模式作答,結果,枉費力氣搭起一個空架子。我在詩歌教學中一再強調,讓你的讀詩時間與你作答案的時間對調過來。仔細認真多讀幾遍詩歌。
以上內容告訴我們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朗誦和個人的思考以及精細的研讀是詩歌鑒賞的關鍵點,哪怕是為了應付高考的詩歌教學課都不可以丟掉其中任何一點。因為理解詩歌是解題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任何忽略詩歌理解的解題技巧,都是徒勞的。如果學生結合其他要素,能對詩歌做出自己親歷后的感悟和理解,或還原詩歌本意、或結合個人體悟進行合理的再創(chuàng)造,這樣的詩歌教學才是越來越接近于詩歌根本的語文教學。而我更相信,如此以來,學生在解題上也會“無師自通”。
參考資料:
[1]唐江澎、張克中.在親歷中感悟意義.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
[2]趙志偉.談談中學生的古詩賞析問題.語文學習.2004年第11期。
朱玲,教師,現(xiàn)居江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