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燕
微格教學于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斯坦福大學,8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微格教研是指借助攝像機提取某個具體的活動過程,記錄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通過回放再現,供教師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教研方法。現以我園一次微格教研活動為例,談談如何借助微格教研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一、“微格教研”案例實錄
1.觀看一小段區(qū)角游戲視頻
區(qū)角游戲時間,孩子們在探索新增的沙球和刮刮板兩種樂器時,沙球玩得很好,但刮刮板就怎么也玩不起來。陳老師發(fā)現了,立馬就走過去問:“你們在玩什么呀?我也想來玩一玩?!比缓?,一邊玩刮刮板一邊說出其玩法,在陳老師的帶動下,孩子們也慢慢地學會了用呱呱板打節(jié)奏。一直到游戲結束,陳老師也沒離開。
2.研討區(qū)角游戲中的有效介入
研討1:案例中老師的介入是否適宜有效?
周老師:不適宜。老師干預孩子太多,影響了孩子游戲。
陳老師:(很委屈)以前孩子們玩音樂沙龍,我一般是不介入的。但因為今天投放的新樂器孩子們沒見過,不會玩。我也是觀察了好一會兒才介入的。
許老師:那你也要考慮到介入時間的長短,不能留在音樂區(qū)時間太長。
潘老師:游戲中,如果孩子確實不會玩,老師是可以適當引導的。這時就體現了老師的引導作用了。
主持人:是的,一開始的介入應該算是有效介入。老師在孩子們游戲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介入,推動了幼兒游戲向前發(fā)展。但后來,孩子們漸漸熟悉掌握了刮刮板的基本玩法,老師還慢慢滯留在音樂區(qū),這時候就是無效介入了。
陳老師:我知道了,因為孩子們已經會玩這個樂器了,我再參與其中,就干擾了孩子們游戲了。我應該無痕地退到幕后去,做幕后英雄。(老師們笑)
吳老師:看從什么角度看,如果從平行的角度,我跟孩子是平等的,我就是孩子的玩伴,一起游戲也沒什么不好。
主持人:如果是長時間的介入肯定是不適宜的。如果老師一直以角色身份介入,不懂得退后,那你老師的專業(yè)性哪里去了?老師要學會抽身,在解決游戲問題后,還是應該把游戲的機會和主動權交還給孩子。這樣的教育行為才比較恰當。
研討2:區(qū)域游戲中,什么時機教師介入才是最適宜、最有效的?
王老師:孩子玩得好好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擾他們。在他們遇到困難,游戲不能進行下去的時候教師要介入。
仲老師:當幼兒搶玩具、發(fā)生爭吵的時候需要介入。
潘老師:遇到爭議可以讓孩子自己先嘗試解決,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教師再介入。
仲老師:如果他們打起來怎么辦?
主持人: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有預知危險的能力。在孩子打起來之前找準時機介入。
蔡老師:大部分孩子,特別是大班的孩子在意見分歧或者發(fā)生爭議的時候都會自己嘗試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他們會尋求老師的幫助,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告狀”。(老師們笑)一句話,在保證孩子安全的的情況下,要充分相信孩子們自己會解決的。這也是《指南》對大班孩子的目標要求。
主持人:在孩子發(fā)生沖突不能自己解決時介入是適宜的、有效的。
王老師:老師還可以通過適時添加材料來進行有效介入。我們班上次玩“肯德基”游戲,孩子們發(fā)現沒有烤箱,我就投放了一些紙箱引導幼兒改裝成烤箱玩。
潘老師:投放材料的時候盡量不要跟孩子說:這個材料應該怎么玩、那個材料應該怎么玩。而是應該通過材料隱性地支持孩子的游戲。
仲老師:材料的數量、投放的時機也要適宜。
王老師:材料的增加也是一種隱性地有效介入。
主持人:是的,我們可以在恰當的時機通過投放適宜的材料來推動游戲的發(fā)展。當然,前提是在充分觀察幼兒、了解幼兒游戲經驗的基礎上。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在區(qū)域游戲中,還有哪些時機教師介入最適宜有效。
許老師:在孩子們一次次地重復某些游戲行為的時候。
王老師:在孩子們在協商角色和職責時變得沮喪的時候。
潘老師:在孩子們陸續(xù)離開當前的游戲區(qū)域,越來越少的幼兒留下繼續(xù)游戲的時候……
二、微格教研活動優(yōu)勢
1. 回放再現,有據可依
微格教研可通過錄像回放再現被觀察者的活動過程,依據收集到的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比如上述案例中,我們就通過攝像技術完整、真實地記錄幼兒區(qū)域游戲活動及教師的觀察指導教育行為,再根據活動需要反復地觀看某段活動錄像,做到有據可依。這種方式避免了過去只能憑記憶來回顧活動過程,有效減少了評價者、觀察者的主觀因素,提高評析意見的可信度以及評價對象對反饋意見的認可度。
2.以小見大,有話可說
微格教研選擇的話題大部分來自于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如上述案例的研討話題就是教師在進行游戲觀察指導時發(fā)現的,具體、實在。聚焦 “案例中老師的介入是否適宜”“區(qū)域游戲中,哪些時機教師介入才是最適宜、最有效的”兩個問題,步步深入,談深談透,引發(fā)教師爭議直至達成共識。這樣的教研形式容易引發(fā)教師研討興趣,吸引教師積極參與討論對話,避免空談,讓大家有話可說。
3.分工合作,多向互動
微格教研的每一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比如:在微格研討之前,需要年級組集中商討,確定預備拍攝的活動內容“區(qū)域活動”以及教研微觀察點“教師的介入”等等,需要教師分工合作完成研討前的準備工作;研討過程中游戲組織老師、其他老師、主持人同儕互助,展開專業(yè)對話,在改進陳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同時,參與研討每一位老師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4.換位思考,認清自我
以往的教研活動,往往存在活動的組織者當局者迷現象,影響了研討效果。微格教研因為現代技術的應用,使某些教師從“當局者”變成“旁觀者”。她可以將預設的期望目標與實際活動效果相比較,從而反思自己的教研教育教學行為,更好地作出自我評價。如:案例中的陳老師就通過自我觀察,積極參與討論,在具體的比照中修正教育行為,提升教育理念。
三、微格教研基本流程
1.微格研討準備:由教研組長牽頭召開研討預備會議,預設教研主題,確定專人拍攝不超過5分鐘的活動片斷。研討預備會議最好是在微格教研的前一兩天舉行。研討準備作為微格教研活動的起點,準備越是充分,參與者就越能從錄像回放或者圖片展示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詳盡的資料。
2.微格研討現場:微格研討一般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回看活動視頻、研討交流對話和梳理小結提升。持續(xù)時間視情況而定,時間一般至少40分鐘上。教師圍繞研討活動要求的觀察點,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相關信息,發(fā)表觀點,提出有效改進建議和對策,從而多視角、多方位尋找有效教育教學策略,實現微格教研的目的。
3.微格教研延伸:微格教研后,執(zhí)教(組織)活動的老師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活動方案,在后續(xù)活動中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這一不斷調整、不斷實踐的過程,就是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
四、開展微格教研的注意事項
1.研討準備要充分:主持人、視頻拍攝人員及電教人員等在教研活動前資料要準備充分。
2.主持人要能專業(yè)引領:微格教研因其切口小,問題真,特別適合年級組分組教研活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執(zhí)教老師與主持人最好不要是同一人。主持人最好由年級組長或者組內骨干教師擔任,這樣才能起到專業(yè)引領作用。
如今,微格教研已是我園的一種常規(guī)教研形式,成為我園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推器。期待能夠幫助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觀察同伴和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