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剛勇,王立彥
(1.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
?
相對績效評價方法研究:來自我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jù)
章剛勇1,2,王立彥2
(1.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
本文首先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比較了幾種主流的績效評價方法,然后采用分析式研究方法(analytics)提出了“在相對業(yè)績評價評價框架下,第一主成分較好地加總了績效指標,較大程度地反映了各代理人為提高各績效指標所付出的一致性的努力。使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只保留第一主成分是個較好的權衡”的假說,隨之使用來自于我國銀行業(yè)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ù)進行論證,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績效指標加總;相對業(yè)績;主成分
企業(yè)被定義為一系列企業(yè)內部人之間,企業(yè)內部人與外部人之間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契約[1-2]。一般認為企業(yè)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顧客、供應商、規(guī)制者和社區(qū)等,為迎合利益相關者對利益的訴求,企業(yè)和經理人面臨越來越多維度的績效考核體系??冃гu價離不開績效指標,績效評價的首要工作是選取績效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然而,即使是同一套指標體系,選擇不同的綜合評價方法可能導致不同評價結果。不同學科背景和不同應用領域的研究者提出和主張不同的綜合評價方法,主要包括模糊評價法、多元統(tǒng)計法、層次分析法、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法和智能評價法等,涉及學科包括數(shù)學、統(tǒng)計學、系統(tǒng)工程學與計算機學科等。蘇為華[3]回顧了我國多指標綜合評價技術與應用領域,認為在社會科學領域,大部分綜合評價文獻集中于“經濟管理領域”,綜合評價方法的熱點應用領域是績效評價。然而,績效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委托人給予代理人相應報酬;實施績效評價的原因是代理人與委托人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對稱。大多數(shù)綜合評價方法忽視了績效評價原因及目的而欠缺理論依據(jù),較少被應用于績效評價實踐。
在管理會計研究領域,Holmstrom[4]、Banker[5]等基于契約理論,認為代理人與委托人信息不對稱,代理人努力程度難于觀測,討論了績效指標信噪比、敏感性、應賦予的權重等,推動了績效評價方法論進展,但指標的權重及加總仍停留于數(shù)學表達式層面。作為績效評價的重要里程碑,財務評價、經濟增加值和平衡積分卡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6]。傳統(tǒng)的財務評價和經濟增加值評價方法著重于企業(yè)的財務表現(xiàn)??冃гu價維度單一,代理人易操縱績效指標,并可能會產生短視行為;企業(yè)績效受外部因素影響,使代理人承擔了過多的風險。平衡積分卡評價法提倡使用多重指標,平衡企業(yè)各方面的績效表現(xiàn)[7]。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8-9]被認為可以減少代理人對指標的操控行為,且可使績效評價免受企業(yè)外部不確定因素影響,是一種較客觀的績效評價方法。但相關文獻中多基于單一指標而實施檢驗,實證結果較為混亂。多指標考核平衡了利益相關者不同訴求,一般被認優(yōu)于單指標考核。多指標考核至少需要關注兩個問題:其一,指標選取,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其二,指標賦權及加總(線性或非線性)。其中指標賦權一般有兩種賦權方式:主觀賦權法(專家打分法)和客觀賦權法(機器判定法),它們各有優(yōu)缺點??陀^賦權法有多種,但由于偏離績效評價理論依據(jù)等原因,較少地被應用于實踐。我國《中央企業(yè)負責人經營業(yè)績考核暫行辦法(2012)》(以下簡稱《辦法》)提出了“業(yè)績上,薪酬上,業(yè)績下,薪酬下,并作為職務任免的重要依據(jù)”企業(yè)負責人經營業(yè)績同激勵約束相結合的考核制度?!掇k法》的設計吸收了財務評價、經濟增加值評價、平衡積分卡評價和相對業(yè)績評價等多種主流的業(yè)績評價法的優(yōu)點,在形式上趨于完美。《辦法》明確地把業(yè)績和薪酬關聯(lián)起來。盡管如此,國企業(yè)績及高管薪酬屢被公眾質疑,高管年薪被認為與公司業(yè)績不成正比,尤其認為我國金融企業(yè)高管薪酬與其能力或業(yè)績并不匹配。目前薪酬分配主要是以“行政級別”為標準,與高管創(chuàng)造的價值關聯(lián)度不大。薪酬分配方案缺乏科學依據(jù),看起來不是經濟活動,更像是政治活動。
本文著重于討論多指標考核體系下,指標客觀賦權及加總問題。(1)本文沿著Banker和Datar(1989)的指引,把績效指標賦權和加總形式拓展到應用層面,豐富了管理會計學科中有關績效評價理論(方法論)的文獻,且為主成分綜合評價法應用于績效評價領域提供了較為規(guī)范的理論基礎。(2)統(tǒng)計學僅把主成分分析法作為數(shù)據(jù)降維方法中的一種,使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僅使用第一主成分,或前幾個主成分綜合以及如何賦權是較為妥當?shù)模写嬖跔幾h。本文為此爭議的解決提供了證據(jù)。(3)本文對金融企業(yè)績效評估就如何實施主成分綜合評價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平衡積分卡與主觀性
平衡積分卡提倡使用多重指標,平衡企業(yè)各方面的績效表現(xiàn)[7]。這些指標主要可分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一般認為非財務指標,比財務指標能夠更好地預測企業(yè)未來的財務績效,非財務指標是財務指標的先行指標。非財務指標主要包括服務(產品)質量、顧客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等,其指標的形成主要依據(jù)于客戶或員工對企業(yè)的主觀評價。部分文獻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人的主觀性如何影響平衡積分卡的使用[10-11]。Prendergast[12]從委托代理模型出發(fā),討論了主觀業(yè)績評價中的偏袒和偏誤(favoritism and bias)是如何影響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的權重問題。Ittner[13]探討了平衡積分卡中指標賦權與主觀性的問題。平衡積分卡業(yè)績評價方法兼顧了企業(yè)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長期與短期目標、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等,看似一種較為全面的業(yè)績評價方法,但對積分卡中不同指標的賦權和加總的問題影響到其平衡作用的發(fā)揮,也影響業(yè)績評價的結果。盡管如此,由于平衡積分卡評價法兼有考核目標明確,考核重點(權重配置)突出,引導性和可操作性強等優(yōu)點,在績效評價實踐領域被廣泛應用。
(二)相對業(yè)績評價與客觀性
契約理論[4-5]認為:當某績效指標獨立于其它指標,并且敏感于代理人行動時,這些指標是有信息含量和有價值的。所有的相互獨立的,能被控制的(能反映代理人行動)的業(yè)績評價指標都應該包括在代理人的薪酬契約中。但事實上,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代理人并不能完全控制其業(yè)績指標。那些不能被經理人所控制的業(yè)績指標也是有價值的。并且績效指標通常并非獨立的,績效指標的相關性使績效評價問題變得復雜。Lambert[14]認為能被控制的但不能給反映代理人行動帶來信息增量的業(yè)績指標也許是沒有價值的,而不能被代理人控制的且被業(yè)績影響的指標對于業(yè)績評價也是有價值的。通常,不能被代理人控制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兩類:市場指標和其它企業(yè)業(yè)績指標。選取這類指標被認為具有“減少噪音”的作用。然而已有研究的實證結果卻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觸。Albuquerque[8]認為來自企業(yè)外部的沖擊和企業(yè)對外部沖擊反應的靈活性是企業(yè)技術、組織的復雜性、外部融資能力等因素的函數(shù),并且這些因素能被企業(yè)規(guī)模指標所反映,相對業(yè)績評價參照系選擇可以是類似行業(yè)類似規(guī)模的企業(yè)。相對業(yè)績評價法充分考慮了影響企業(yè)業(yè)績的一些共同因素,包括外部的不確定性,比如外部環(huán)境、市場競爭程度和宏觀經濟因素等,還包括了企業(yè)內部的一些類似因素,比如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企業(yè)可控資產和融資能力。因此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客觀的績效評價方法。盡管相對業(yè)績評價法在理論上的結論很完美,但在經驗證據(jù)上,無論是顯性或隱性地使用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其結論是混亂的,甚至相互沖突。周宏[15]認為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的實證文獻中,幾乎所有的檢驗都是基于單一指標做出的,而單一市場或會計指標無法合理地度量企業(yè)業(yè)績,或者難于反映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或者易受代理人操縱。
比較而言,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可以較為客觀地評價企業(yè)績效。其優(yōu)點表現(xiàn)在,一方面避開了來自于企業(yè)外部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使得代理人避開共同風險;另一方面,使用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可以盡可能減少代理人對業(yè)績評價指標的操控,使委托人可以觀測到代理人行動的更多信息。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盡管在理論上的研究結論很完美,但在經驗證據(jù)上,無論是顯性或隱性地使用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其結論是混亂的,甚至相互沖突,在文獻中把這類混亂稱之為“RPE之迷”。關于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參照企業(yè)的選擇和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兩方面。研究者試圖把參照企業(yè)(peer firms)的業(yè)績和經理人報酬相聯(lián)系,尋找具有哪一類特征的企業(yè)傾向于使用相對業(yè)績評價法,又具有哪些特征的企業(yè)易被選擇為參照系[8-9]。
(三)主成分綜合評價法與相對業(yè)績
盡管相對業(yè)績評價法使得評價結果盡可能的客觀,但使用單一指標進行業(yè)績評價,即使不考慮指標易被操縱性的可能,單一指標的選取問題也可能會造成評價結果的混亂,因為選取不同的指標可能有不同的的評價結果。若在相對業(yè)績評價框架下采用多指標考核辦法,同樣指標的賦權與加總也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主成分分析法是將多個指標壓縮為少數(shù)幾個指標的一種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指標合成。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通過正交變換把多個相關的業(yè)績指標的相關矩陣(相關系數(shù)矩陣或協(xié)方差矩陣)的特征向量作為權重,對各個業(yè)績指標加總,然后使用一定的賦權方法(比如方差貢獻率)再次將多個主成分加總或直接使用第一主成分,把指標數(shù)據(jù)降為一維,以達到可排序評價的目的。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從統(tǒng)計角度來看,是一種使用樣本內含的信息量作為權重的一種線性加總的指標降維的方法;而從管理會計角度來看,它不但是一種客觀賦權評價方法,也是一種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主成分分析后各評價對象績效是其在所有對象構成的參照體系中的相對績效。會計與統(tǒng)計相互區(qū)別,又相互關聯(lián)[16]。隨著統(tǒng)計軟件的普及,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并且國內許多統(tǒng)計學者在理論上對主成分綜合評價技術進行了討論[17-18]。盡管如此,由于欠缺理論基礎,國內外主流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教材并未有使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的建議和案例。并且在實踐中使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至少有兩個主要問題尚未有定論:其一,使用一個主成分,還是使用多個主成分較為妥當;其二,使用多個主成分時,對多個主成分如何賦權是較為妥當?shù)摹?/p>
Banker和Datar[5]首次把契約表達式分解為一個加總的績效指標π=π(y1,y2)=λ+μfa(y1,y2|a)/f(y1,y2|a),和一個基于加總的績效指標的報酬函數(shù)s(π),并且證明了對于大多數(shù)概率分布函數(shù)族,fa(y1,y2|a)/f(y1,y2|a)是y1和y2的線性函數(shù),π(y1,y2)可以寫成:π(y1,y2)=β1y1+β2y2。進一步地當指標相互獨立和相關時,應賦予指標權重之比,分別如式(1)和(2)所示。
(1)
(2)
(3)
(4)
(4)式即為績效指標加總形式,分子分母把兩指標相關的那部分信息作為減項,那部分信息不能給績效評價或反映代理人行為帶來信息增量,被認為是“信息冗余”。作正交變換:(y1,y2)→(z1,z2),且滿足:var(zi)=λi;cov(zi,zj)=0(i≠j)。若同時滿足λ1>λ2,上述變換可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z1和z2分別是第一、二主成分,λ1和λ2為其方差(特征值)。則可得到(5)式。
(5)
(一)對相對敏感系數(shù)k的討論
1. 當k=1,即認為兩指標對代理人努力的敏感程度相同,代入(5)式可得(6)式。應用統(tǒng)計類教科書認為的主成分綜合評價法中的關于第一主成分z1和第二主成分z2的應賦予的權重應如(7)式所示。理由一般是波動較大的指標應賦予較大權重。而(6)式由績效評價理論推導出,兩者在就如何給主成分賦權問題上,所持觀點相反。
(6)
(7)
2.當k=λ1/λ2,代入(5)式,可得(8)式,此時賦予各主成分的權重相等。應用統(tǒng)計學教材并不反對將各主成分的簡單算術平均數(shù)作為績效指標的加總形式。
(8)
(9)
(二)對第一主成分的討論
若在主成分綜合評價中,只使用第一主成分作為績效指標的加總形式,則(5)式只取前面一項,得(10)式:
(10)
雖然只使用第一主成分對績效指標加總可能丟失了部分信息,但主成分合成技術一般只能保證第一主成分所合成的指標指向了綜合績效方向,其它主成分可能是經正交變換后過濾掉的噪聲信息;并且,使用第一主成分對績效指標加總,不再需要再考慮指標敏感程度和主成分方差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此外,第一主成分最大程度代表了原指標數(shù)據(jù)中代理人為提高所有業(yè)績指標所付出的一致性的努力,同時也過濾掉了其它主觀或客觀的影響績效評價的非一致性因素。這里的一致性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當代理人面臨多維度指標考核體系時,代理人為提高所有指標值所做出的一致性的努力;其二,在整個相對業(yè)績評價體系中,所有代理人為提高業(yè)績而付出的一致性的努力。
因此,本文的理論假說被陳述為:在相對業(yè)績評價框架下,和多主成分綜合相比,第一主成分較好地加總了績效指標,較大程度地反映了各代理人為提高各業(yè)績指標所付出的一致性的努力。使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只保留第一個主成分是個較好的權衡。
績效評價應當盡可能避開企業(yè)面臨的市場競爭程度、宏觀經濟等外部環(huán)境差異,以及避開企業(yè)本身所擁有的投融資能力、社會資本等內部稟賦差異,對代理人業(yè)績的影響,能較客觀地反映代理人努力程度,并給予代理人報酬。相對業(yè)績評價文獻建議參照系的選擇應當是類似行業(yè)類似規(guī)模的企業(yè)。“第一主成分較大程度地反映了各代理人為提高各業(yè)績指標而付出的一致性的努力”的前提是,各代理人事實上已為提高各業(yè)績指標付出了一致性的努力并且在績效指標上體現(xiàn),然后再是使用第一主成分加總方法較好,與使用多主成分綜合方法比較。經驗論證假說的關鍵是設計較為合適的研究情境。
(一)研究設計
1.樣本設定及績效指標選取
我國商業(yè)銀行為分業(yè)經營模式,業(yè)務種類較單一,卻面臨嚴格的外部監(jiān)管,行業(yè)進入或退出較為困難。上市銀行和其它上市公司相比,具有行業(yè)內部競爭相對較小,經營業(yè)務差異性較小,各銀行客戶數(shù)量與質量,市場份額等在短期內相對較穩(wěn)定等特點。另外,各上市銀行業(yè)績不僅被股東考核,還被監(jiān)管層考核(比如不良貸款率等指標)。各代理人偏離一致性的可能性較小,并且可以認為各上市銀行在其參照體系內部的真實相對業(yè)績在較短時期(1至2年)基本保持不變。考慮到農業(yè)銀行和光大銀行于2010年上市,上市前后年度可能存在過度的業(yè)績操縱行為,故本文把研究樣本設定為我國16家上市銀行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的績效。
企業(yè)業(yè)績考核有多方面,一般包括企業(yè)盈利能力、股東獲利能力、抗風險能力、營業(yè)能力和發(fā)展能力等五個方面。但具體指標的選取在文獻中卻無固定模式可循或存在爭議,各指標相關程度也因樣本而異。本文為考察銀行業(yè)績,分別選取了總資產利潤率、每股收益、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等6個指標。其中為保證指標的正向性,使用正常貸款率(1-不良貸款率)替代不良貸款率指標。數(shù)據(jù)摘錄于和訊財經中國,并與各銀行相應年度年報對比,以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選取理由為:其一,各銀行各年披露的年報在業(yè)績呈述中都使用了這6個指標;其二,和訊財經網所設的和訊銀行子欄目一般以這6個指標聚焦各上市銀行各年度年報披露的業(yè)績。以上述6個指標考察銀行績效在實務界已成共識。
2.假說轉換及檢驗方法設計
本文的實證程序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計算2012年和2013年各銀行主成分得分。
第二步,使用第一主成分直接度量各銀行2012年和2013年相對業(yè)績,得到兩個變量perf12012和perf12013;使用Kaiser準則(保留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各特征值的均值)判斷應保留的主成分個數(shù),然后以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賦予其對應的所保留的主成分并加總,以此度量各銀行2012和2013年相對業(yè)績,獲得另兩個變量perfk2012和perfk2013。
第三步,以方程(11)式和(12)式分別作回歸,對β1和β2實施常規(guī)性檢驗,檢驗兩個參數(shù)是否分別顯著異于零,并且符號預期為正。其實際意義可解釋為各銀行相對業(yè)績具有粘性,過去業(yè)績對未來業(yè)績具有正向的解釋或預測能力。
perf12013=α1+β1perf12012+ε1
(11)
perfk2013=α2+β2perfk2012+ε2
(12)
第四步,比較并檢驗使用第一主成分或使用多主成分加總績效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其中β1表示使用第一主成分加總績效指標的一致性程度;β2表示使用多個主成分加總績效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因此本文第三部分所提出的理論假說可轉換為β1和β2的比較,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如(13)式所示。
H0:β1≤β2,H1:β1>β2
(13)
(二)實證結果
分別對各上市銀行2012年度與2013年度的6個業(yè)績指標實施主成分析,如表1所示。若只使用第一主成分加總,其方差解釋百分比分別為43.84%和45.69%,獲得兩個變量perf12012與perf12013,分別表示使用第一主成分方法加總的各銀行2012年度與2013年度相對業(yè)績;perf12013對perf12012回歸結果顯示其方程擬合度為0.7962,β1系數(shù)估計值為0.9110,且顯著異于零;系數(shù)β1表示使用第一主成分加總績效指標的一致性程度。
若使用多主成分加總,Kaiser準則判斷保留前兩個主成分,其方差解釋百分比分別為72.06%與72.30%,得到兩個變量perfk2012與perfk2013,分別表示使用多主成方法加總的各銀行2012年度與2013年度相對業(yè)績;perfk2013對perfk2012回歸結果顯示其方程擬合度為0.4036,β2系數(shù)估計值為0.4713,且顯著異于零;系數(shù)β2表示使用多主成分加總績效指標的一致性程度。使用多主成加總方法所獲得的一致性系數(shù)小于只使用第一主成分加總方法獲得的系數(shù)。
把企業(yè)績效按第一主成分得分從高到低地劃分為不同檔次,比簡單排名或排序評價更接近現(xiàn)實。若把各上市銀行綜合績效按為高、中和低三個檔次四大國有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yè)銀行)績效幾乎跌落在第三檔次。盡管四大國有銀行各年度實現(xiàn)的凈利潤較高,甚至工商銀行連年被國內媒體譽為“A股最賺錢銀行”,“全球最賺錢銀行”,但其總資產利潤率指標表現(xiàn)一般,每股收益率較低,不良貸款率較高,故相對業(yè)績較低。與其它上市銀行相比,四大國有銀行高管平均薪酬也相對較低。近年來,出現(xiàn)四大國有銀行的高管甚至普通員工頻繁向其它股份制銀行、城市商行銀行等跳槽現(xiàn)象,是否能對銀行業(yè)績產生顯著影響,目前仍是未知。然而,由第一主成分加總的各銀行綜合績效與銀行高管及員工薪酬較為一致。主成分分析法被用于銀行業(yè)績效評價,研究者[19]傾向于使用于多個主成分,把各主成分較為主觀地解釋為銀行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安全性、成長性等績效維度,并且把相互正交的各主成分不恰當?shù)丶涌?,以表示各銀行綜合業(yè)績。該類方法缺點是:其一,各主成分加總缺乏理論依據(jù),且相互正交的主成分不適宜加總;其二,多主成分加總后的績效一致性較差。在認為各上市銀行在其參照體系內部的真實相對業(yè)績在較短時期基本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由表1最后兩列對比可發(fā)現(xiàn),以及抽樣模擬的結果亦顯示,由第一主成分表示的銀行綜合業(yè)績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表1 第一主成分與多主成分加總業(yè)績一致性比較檢驗表
注:①表中主列括號中為主成分變量經秩變換后的數(shù)值,數(shù)值越大,相對業(yè)績越高。 ②在α=0.05顯著性水平下。
企業(yè)是一系列企業(yè)內部人之間、企業(yè)內部人與外部人之間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契約。在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取向下,企業(yè)及經理人面臨的是越來多越多維度的績效考核體系。各維度的績效指標的賦權和加總直接影響到績效評價的結果和效果。本文認為“在相對業(yè)績評價評價框架下,與多主成分綜合相比,第一主成分較好地加總了績效指標,較大程度地反映了各代理人為提高各績效指標所付出的一致性的努力”。本文的主要結論和建議如下:
其一,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在管理會計框架下是一種具有客觀賦權特征的相對業(yè)績評價方法,雖在社會學科中被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領域的績效評價活動,但缺乏較規(guī)范的理論基礎,并且在使用第一主成分或多個主成分加權評價等方面尚存在爭議。本文沿著Banker和 Datar[5]的指引,為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和爭議的解決提供了較為規(guī)范的理論基礎??冃гu價的目的是激勵,尤其在企業(yè)績效評價實踐中,評價結果與被評價對象薪酬相關聯(lián)。由于績效指標賦權的問題難于較好地解決,一般采用專家打分法;或采用相對績效評價思想,對比的參照系為企業(yè)上一年度相同指標或同行業(yè)類似規(guī)模企業(yè)指標。其優(yōu)點是可操作性強,并且事前給予了被評價對象可努力的方向;缺點是被操控性亦較強,并且可能誘導被評價對象的短期行為,不利于企業(yè)長期發(fā)展。
其二,主成分法,與層次分析法(AHP)、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法(DEA)等綜合評價法類似,一方面,作為一類相對績效評價方法,其方法本身仍在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中;另一方面,這類綜合評價法是一類事后評價法,并不能給予被評價者事前努力方向或激勵,故一般只用于學術研究或探討中,在績效評價實踐中較少被采用。然而,由于其綜合了被評價組所有指標信息,對指標客觀賦權,各指標的權重比例或大小,對績效評價實踐常用的主觀賦權法有一定參考作用。使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進行業(yè)績評價除了參考本文假說所包含的建議外,還應遵循管理會計學科領域和統(tǒng)計學科領域研究中幾個已有的結論:(1)盡可能選擇同行業(yè)和類似規(guī)模的企業(yè)作為評價組。(2)選擇評價指標時,應保證各指標為績效的正向指標,或說各指標應與代理人努力程度成正比。即使有些指標因代理人要權衡企業(yè)的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或各利益相關者的不同訴求,而可能相互沖突,綜合評價正好需要體現(xiàn)代理人為此類的權衡而付出的努力。(3)當指標間存在量綱和數(shù)量級上的差異時,使用相關系數(shù)矩陣輸入來完成主成分的計算。
其三,應用主成分綜合評價法于我國金融企業(yè)績效評估,在方法論上本文建議只使用各指標加總后的第一主成分表示企業(yè)綜合績效,并且認為把企業(yè)績效按第一主成分得分從高到低地劃分為不同檔次進行評價比簡單排名排序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主成分綜合評價結果,結合金融企業(yè)內部考核辦法,可與企業(yè)高管薪酬適度關聯(lián)。在指標選取方面本文建議除了納入企業(yè)績效考核有關企業(yè)經營績效指標之外,還應當考慮金融行業(yè)自身特點,加入監(jiān)管指標,比如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等,以及兼顧有關金融企業(yè)內部控制等財務與非財務等指標,以及有關員工滿意度、企業(yè)社會責任承擔等方面的定性與定量指標。
[1]Coase.,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11): 386-405.
[2]Fama, E.F., Jenson. M.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06): 301-326.
[3]蘇為華.我國多指標綜合評價技術與應用研究的回顧與認識[J]. 統(tǒng)計研究,2012(8): 98-107.
[4]Holmstrom. B., Milgrom.P., 1987. Aggregation and linear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 Econometrica, 1989(7): 303-328.
[5]Banker, R.D., Datar, S., Sensitivity, precision, and linear aggregation of signal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9, 27(1): 21-39.
[6]王化成,陳小可. 經濟增加值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現(xiàn)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標的對比[J]. 會計研究,2004(4):75-81.
[7]Kaplan.R., Norton, 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1): 71-79.
[8]Albuquerque, A. Peer firms in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9(48): 69-89.
[9]Gong, G., Li, L.Y. et al.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related peer groups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1(3): 1007-1043.
[10]Tayler, W.B.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y-evaluation tool: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involvement and a causal-chain focus.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3): 1095-1117.
[11]Ding.Shujun,Beaulieu, P.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centives in balanced scorecard-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correcting mood congruency bia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5): 1223-1267.
[12]Prendergast.C., and R. Topel. Favoritism i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5): 958-978.
[13]Ittner. C.D., Larcker. D.F., Meyer. W.M. Subjectivity and the weighting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evidence from a balanced scorecar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3(3): 715-758.
[14]Lambert. R.A. Contracting theory and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2: 3-87.
[15]周 宏,王海妹. 相對績效評價的績效形式研究[J]. 會計研究,2008(6):72-76.
[16]王立彥. 跨界于會計學、統(tǒng)計學之間[J]. 財務與會計,2014(8): 17-18.
[17]彭維湘. 多變量綜合的主成分旋轉法研究[J]. 數(shù)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 2005(6). 61-73.
[18]林海明,杜子芳. 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應注意的問題[J]. 統(tǒng)計研究,2013(8): 25-31.
[19]顧海峰,吳狄. 我國商業(yè)銀行經營績效評價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 金融監(jiān)管研究,2013(10):68-83.
(本文責編:辛 城)
A Study on Method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idence from Listed Banks in China’s A-Share Market
ZHENG Gang-yong1,2, WANG Li-yan2
(1.SEM,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 2.GSM,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The aggregation of all kinds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s significant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result and the effect of evaluation. Employing the analytic method and enlightened by Banker and Datar (1989), we deriv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irst principle component is the best aggreg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under the frame of RPE, which to the most extent reflects the consistent efforts the managers afford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And the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16 listed banks in China is provided.
aggregation of performances; relative performance; principle component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TJ020)。
章剛勇(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shù)量經濟學副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博士,研究方向:應用統(tǒng)計,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論。
F240
A
1002-9753(2016)11-0167-08
2016-08-12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