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道來
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國古代的重要哲學家、政治家和偉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生活在我國春秋末年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動蕩時期的孔子,在政治上,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卻能活過古稀之年,享年72歲,可謂長壽矣!孔子之所以能高壽,這與他非常重視養(yǎng)生,特別是注重精神養(yǎng)生密切相聯系的。
在孔子及其弟子言談舉止記錄的《論語》中,鮮有儒家養(yǎng)氣法的記載,但在《莊子》和其他人的著作中,卻道出了儒家養(yǎng)氣法的基本內容。概括起來,儒家養(yǎng)氣法有如下兩大類型。
孔子的坐忘法
孔子主張練臥功和靜坐功,他在同弟子周游列國到了陳蔡之際,被楚軍團團圍住,“七日不燴”,其弟子餓得爬不起來,而孔子卻安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樂在其中矣”。孔子還主張練靜坐功,即儒家的坐忘法。莊子在《大宗師》中敘述了孔子的坐忘法,有人問什么是孔子的坐忘法?莊子說:“仲尼蹶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忘坐?!逼湟馐钦f,在坐忘時,放松肢體,閉目返聽,外忘其身,內忘其心,與大道融為一體。這種坐忘法是中華氣功史上較早的靜坐法??鬃拥淖ㄟ€兼有調息、調心的內容,莊子在《人世間》篇中記載道:“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至于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卦唬夯刂词嫉檬梗瑢嵶曰匾?,得使之,未嘗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逼湟馐钦f,練靜坐功要守一,一心不貳,要凝神于氣,不能用感官感覺外物,以免擾亂心神,心無所執(zhí)著,便是心齋。
古之氣功家說:“德為功之母,功從德上來。”孔子不僅堅持修煉坐忘法,而且十分強調精神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我最擔憂的??鬃又鲝堃延?、坦蕩、內省和靜養(yǎng)。他說:仁者愛人?!爸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而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逼湟馐钦f,愛人是仁人的最高道德。知者愛水,仁者愛山。知者愛動,仁者愛靜。知者快樂,仁者長壽。為要達到長壽,孔子認為必須做到四絕,即“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毋我”,要做到“毋我”,就必須“以禮制心”,用維系人類社會生活秩序的行為規(guī)范約束自身的私欲,陶冶人的情操。
孔子還說“君子坦蕩蕩”,“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仁者不憂”,其意是說:君子、仁者心胸坦蕩,不憂不懼,就能長壽??鬃颖救?,在政治上一生都處在不得志的“逆境”之中,面對人們的指責、諷刺,什么“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孔子卻“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面對有人罵他“累累若喪家之犬”??鬃硬坏簧鷼?,反而笑嘻嘻的說:“形狀好壞算得了什么,不過他說我像喪家之犬,倒是真的,倒是真的?!边@種胸懷,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為了更好的養(yǎng)氣養(yǎng)血,孔子提出了有名的養(yǎng)氣養(yǎng)血的三戒律,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其意是說,青少年時,正在長身體,血氣未定,莫迷戀女色,莫縱情恣欲,以防損氣血;壯年時期,血氣方剛,容易感情用事,莫好斗不羈,以防傷氣血;老年時,氣血既衰,莫貪得無厭,以防害氣血??鬃拥倪@種養(yǎng)生法,把靜功修煉和道德修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了,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孟子的養(yǎng)氣法
生活在我國動蕩的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提出了存心養(yǎng)氣的內養(yǎng)法的基本思想。生活在動蕩時代的孟子,能活到83歲,可謂長壽矣!這與他善于存心養(yǎng)氣密切相聯。
孟子的存心養(yǎng)氣的內養(yǎng)法,是一種主觀精神的自我修養(yǎng)法。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彼终f:“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逼湟馐钦f,盡心養(yǎng)性、養(yǎng)氣不要對客觀環(huán)境抱怨,陶醉于自身的精神世界,即是最大的快樂。
孟子的存心養(yǎng)氣法是我國較早的內養(yǎng)功。孟子的內養(yǎng)法要求“存心見性”,以養(yǎng)浩然之氣,他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所謂直養(yǎng),就是放松靜養(yǎng),恬淡無為,直養(yǎng)無害,反之,則有害。
怎樣養(yǎng)浩然之氣?孟子提出有二:一是要“勿忘勿助”,他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長之者,揠苗之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泵献佑眠@個生動例子說明“直養(yǎng)無害”、“勿忘勿助”的養(yǎng)生哲理和練功必須循序漸進的按規(guī)律辦事的思想。二要“寡欲”、“正心誠意”,孟子說:要“不失赤子之心”,“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多欲,難有存焉者寡欲?!边@樣,就能達到“至誠如神,天人合一,求放心”(養(yǎng)心)和“存夜氣”(養(yǎng)氣)的境界。
孟子認為,人的生命是心、氣、體的統(tǒng)一,“心之官則思”,此三者關系如何?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氣?!泵献影阎究闯筛镜?,起帥的作用,而氣則次之,這就顛倒了氣與志的真實關系,因而是不正確的,但是,他猜測到了練功中意志對氣的作用,則是合理的、有價值的。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志對氣的能動作用,他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勢,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其意是說,在養(yǎng)氣中,意志專注一點時,則可調動氣,而氣聚一起時,亦可引動人的意念;在養(yǎng)氣中,跌倒的,奔跑的,皆由于氣引動了意念的緣故。
孟子提出了內養(yǎng)法要直養(yǎng)配義與道。孟子認為,直養(yǎng)要與道德密切結合起來,他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其意是說,直養(yǎng)浩然之氣,要配以正義和道德,多做正義之事,并保持愉快的心情。孟子批評告子不懂直養(yǎng)要配義與道,他說:“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其意是說,告子不懂直養(yǎng)要行正義之事,告子把正義之事看成心外的東西。而孟子把直養(yǎng)和配義與道,都看成內在的東西。這樣,孟子就把存心養(yǎng)氣和道德修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了,為內養(yǎng)功和精神養(yǎng)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由于孟子善于直養(yǎng)浩然之氣,因此他的功夫是很高的。當公孫丑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乎?”孟子對曰:“否,我四十不動心?!边@就是說,孟子在高官厚祿、名利面前都不動心,可見,他的功夫之高深。
孟子的存心見性的養(yǎng)氣法對中華傳統(tǒng)的內養(yǎng)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和生命活動的動力,是人的生命的根本。練氣和練志,對于練功者來說,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