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已成為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定海神針”
—— 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舉辦
1月12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江南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們,對“食品安全法”、“轉基因”、“紅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從2015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全年跟蹤解析的27個食品安全熱點的整體趨勢來看,微生物、乳制品、肉制品等成為關注度較高的領域。媒體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點也發(fā)生了變化:從2011年的方便食品與非法添加,到2015年關注微生物污染與營養(yǎng)健康。
據了解,此次對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的解讀,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自2011年首次啟動年度食品安全熱點媒體溝通會后的第五年,在整體上延續(xù)了以往權威、專業(yè)的特征及第三方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解讀專家的邀請上,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等眾多食業(yè)權威專家參與外,還根據當前“互聯(lián)網+”時代的輿情特征,邀請在新媒體上有較大影響力,且專業(yè)素質優(yōu)秀的中青年科學家及多位營養(yǎng)界的權威專家,在保持強大陣容的同時,注重食品與營養(yǎng)學的學科交叉,以及“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的活力。此外,會上還梳理了2015年食品安全微信謠言TO P10。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介紹,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的解讀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所選的12個食品安全熱點,近80%源自于新華網、中國經濟網、南方周末及中國食品報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和提議。
二是專家對熱點問題的解讀,是在全年對27個熱點輿情跟蹤的原有基礎上形成,以“科技界共識”回應媒體與消費者的“共需”。因此,就其解讀的嚴謹、專業(yè)與權威性而言,科學的基礎更加堅實。
據悉,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食監(jiān)三司的支持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15年全年對27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進行了跟蹤與解析。期間,55位食品及營養(yǎng)領域的權威專家參與其中。
孟素荷表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嚴守專業(yè)、客觀公正的科技界立場,跨部門、跨行業(yè)地利用全國資源,只談“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怎樣解決”,以表達“科技界共識”。形成對重要的食品安全輿情熱點的科學評估,也提升了公眾對中國食品安全現(xiàn)狀的認知。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分析顯示,2015年27個食品安全熱點的區(qū)域分布中,大陸地區(qū)的熱點20個,占比74%,境外熱點7個,占比26%。在熱點分布領域方面,27個熱點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個主要領域,其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熱點領域包括5個,依次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肉制品。
從對熱點判定的變化可知,27個熱點中,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16個,占59%;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6個,占22%;針對潛在風險的預警提示5個,占19%。通過對2011-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定性分析可知,對潛在風險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熱點解析的亮點。從2011-2015年,每年媒體及公眾對食品安全熱點的關注點也在不斷變化與延續(xù):從2011年的方便食品與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再到2015年關注微生物污染與營養(yǎng)健康。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組織相關專家對2015年全年27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梳理、分析后總結出2015年輿情關注熱點呈現(xiàn)出如下六大特征:
特征一:熱點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蹤38個食品安全熱點,而2015年全年跟蹤27個食品安全熱點,輿情的熱點密度降低31.6%。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連續(xù)兩年位列第一。對比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14-2015年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熱點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為食品安全關注的頭號焦點,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顯示了媒體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點,正逐漸回歸中國食品安全的真實,與全球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相吻合。
特征三:違規(guī)超范圍添加仍是頑疾,但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趨于理性。2015年27個熱點中的6個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違規(guī)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個熱點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劑的熱點有6個,都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從整體上來看,對食品添加劑的關注熱度逐漸趨勢于理性,對食品添加劑的公眾科普已顯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牽天下。2015年的27個熱點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熱點問題5個,占27個熱點的18.5%,是第二大被關注點,但均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關于“常溫乳酸菌飲料”、“生鮮奶”等熱點均為乳品相關問題。熱點中,既涉及到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桿菌),又涉及到化學污染(硫氰酸鈉);還首次出現(xiàn)了風險預警(“生鮮奶”)。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
特征五:關注點開始由食品安全轉向對食物的營養(yǎng)健康評價。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分析2015年27個熱點反應的焦點發(fā)現(xiàn),媒體和消費者的關注點已不僅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問題上。對褪黑素、膳食補充劑、銀杏葉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對糖等常見基礎食品原料的關注上可以看出,公眾的關注點已逐漸轉向對食物的營養(yǎng)健康評價。
特征六:老問題穿上“新馬甲”?!胺奖闶称泛头欠ㄌ砑印笔?011年媒體的主要關注點,時隔5年,雖然經過科技界持續(xù)的公眾科普,相關問題早已成定論,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時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復炒作,只是換上了不同的標題。由此,預示著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在對“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讀中特別指出,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新媒體的風險放大作用。“如何應對和管理新媒體已成為風險交流領域的一個新挑戰(zhàn)?!?陳君石說。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在做“紅肉致癌”熱點事件的解讀時指出,在發(fā)布關乎民生健康的風險信息時,需要嚴謹和慎重。媒體要正確描述風險,避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顯了風險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時的風險交流可避免類似問題的失真和夸大,對社會諧和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院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現(xiàn)無罪判決的熱點事件解讀時直言,讓不讓用是管理問題,是否有毒是科學問題,不能在“有關部門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質”和“有毒有害物質”之間簡單地畫等號。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兼總工陳穎在對“洋奶粉”相關問題進行解讀時表示,消費者需要科學地辨別真?zhèn)?,正確獲取消費信息。應正確對待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風險,全面科學地認識食品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
孟素荷分析,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在整體上呈現(xiàn)了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挑戰(zhàn):
一是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漸趨成熟。2015年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日趨成熟,以“風險預防”為目標的規(guī)范化長期化的抽檢工作,為體量龐大的中國食品安全摸清底數(shù)、對癥下藥作出貢獻。首次將“風險交流”列入政府日常管理中,在“透明產生信任”中,形成對食品安全科學認知的引導力量。
二是中國食品工業(yè)的食品安全水平在逐步提升。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布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情況表明,肉蛋奶等制品的產品合格率明顯提升。
三是原料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們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戰(zhàn)。
四是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已從境內延伸到境外。
歐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國際食品科技聯(lián)盟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PatrickW all教授也參與了會議交流。他在對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分析中表示:“很多中國的百姓覺得食品安全問題只發(fā)生在中國,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問題。中國消費者認為進口的產品質量更好,但進口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其實也依賴于中國。中國在嬰幼兒奶粉、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電子商務中的食品領域的監(jiān)管力度已強于許多其它國家?!?/p>
據悉,本次活動同時作為中國科協(xié)“科普中國”2016年開年重點活動之一,主辦單位邀請了近60家媒體參會,通過現(xiàn)場微信方式與媒體互動,并聯(lián)合中國經濟網、騰訊網進行直播,以食品安全科普信息化的方式,為公眾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