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三義里第一幼兒園 劉婷
為什么寫和怎么寫“學習故事”
北京市三義里第一幼兒園 劉婷
新西蘭的“學習故事”對中國幼兒教師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從最初被理解為故事教育、語言活動、另一種觀察記錄,到了解“是一種理念”,知道“學習故事”所體現的兒童觀是“相信幼兒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知道要通過“注意—識別—回應”去記錄發(fā)生在幼兒身上的獨一無二的游戲、學習、發(fā)展過程。然而,仍有不少教師對“學習故事”不了解,他們這樣問我:
“學習故事”怎么寫?
寫了那么多年的觀察筆記,為什么又寫“學習故事”?
知道“學習故事”有注意—識別—回應,但回應什么?
為什么寫出的“學習故事”都看上去差不多?
……
這些問題看似糾結于怎么寫“學習故事”,但背后的問題才是癥結:為什么寫“學習故事”?
讓我們從“學習故事”里找答案吧。
(一)“學習故事”里的幼兒是什么樣的?
用電鋸做小椅子,給蝸牛找家,畫連環(huán)畫做成書,給媽媽做拖鞋……在新西蘭教師撰寫的“學習故事”里,一個個好奇、主動、專注、勇敢、堅持、自信、敢表達的充滿力量的學習者形象躍然紙上……總之很投入!
(二)“學習故事”里的“學習”是什么樣的?
做吸塵器,改造花園,爬樹,運沙子,用縫紉機做衣服……這些學習過程完全由幼兒自己做決定,勇敢操作,驗證想法,再反思調整,完成目標后快樂地分享……總之很自主!
(三)“學習故事”里的“教師”是什么樣的?
在新西蘭幼兒的“學習故事”里幾乎看不到教師,偶爾出現的教師大多說的是:“你要做什么?”“需要我?guī)兔??”但是,就是在這么簡單的問話里,卻讓我們聽出了理解、信任、等等、認可……總之很尊重!
(四)“學習故事”里的“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投入、自主、尊重,這樣由師生構成的精神環(huán)境是和諧的,物質環(huán)境是有趣好玩、不斷變化拓展的,能夠隨著幼兒的需要調整、改變,也可以讓幼兒去支配和創(chuàng)造,更不局限在室內,戶外、池塘、公園、樹林、社區(qū)、博物館、停車場……所有幼兒接觸到的事物都成為提供感知、操作、創(chuàng)造的學習場所。所以,投入自主的學習需要尊重、有趣的環(huán)境。
看到這里,我們已經明白:寫出一篇“學習故事”不僅需要文筆和道理,更要有積極的兒童觀、正確的教育觀、科學的課程觀,還要有看懂幼兒、解讀學習、促進發(fā)展的意識與能力。
論述至此,不難看出,我們已經把“學習故事”的重點從“故事”轉移到“學習”了。為了看到有力量的“學習”,我們拓展空間、豐富環(huán)境、開放材料、打破規(guī)則、傾聽記錄、理解等待……所做種種都是為了把更多的權利歸還給幼兒,這樣才能看到投入、自主、有力量的“學習”!已經激發(fā)出“學習”的教師更要會激勵“學習”向深度、廣度拓展。每位教師從傾聽者、記錄者、觀察者、陪伴者、游戲者,到支持者、激勵者、計劃者、斡旋者,發(fā)揮不同的角色作用。幼兒的學習逐漸以幼兒生成和發(fā)起為主,教師在判斷其興趣與發(fā)展點后給予支持,通過個體探究、小組學習、集體教學、家園共育、班級活動、園級課程等方式使幼兒的學習在交替式互動中不斷螺旋上升,學習品質、知識、技能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
我園在三年的實踐與研究中,教師和幼兒同樣以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著,教師從辛勤的園丁轉變成智慧大玩伴并繼續(xù)探索努力成為教育營養(yǎng)師,我們的專業(yè)性也表現在“后退—反思—觀察—調整—研究”的有力行動中。
我們借鑒新西蘭的“學習故事”理念,發(fā)現幼兒、理解幼兒獨特的學習方式和寶貴的學習品質,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力量,同時喚醒教師的力量,帶著情感和愛,記錄專屬于每位學習者的“學習故事”。然而,當我看到很多教師寫的“學習故事”時,雖然被他們認真、熱情、有趣的描述所吸引,但是重心失衡的寫法讓我嘆息。
仔細分析,我發(fā)現教師們寫的“學習故事”從結構上看,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注意”部分寫得很多,“識別”部分寫得少了,“回應”部分寫得更少,像倒三角形。
第二種:“注意”部分寫得挺多,“識別”部分也寫這么多,“回應”部分與之對應,像長方形。
第三種:“注意”部分寫得很少,“識別”部分寫得較多,“回應”部分寫得很多,像正三角形。
第四種:“注意”部分寫得多,“識別”更多,“回應”寫得很全面,像梯形。我認為,這是最理想的寫法。
下面用一篇《初當研究者》來做分析:
注意:
小蝸牛成為中二班不可缺少的一員,有更多的小朋友關心它了。
你一個人坐在那里,一手扶著青菜盆,一手輕輕拿起裝著小蝸牛的澡盆,仔細地看著,
看看青菜,再看看蝸牛,就像是一位科學家在研究著什么……
我上前詢問:“你在看什么?”你小聲地告訴我:“我在研究蝸牛是怎么把青菜咬了一個洞?”
第二天,你終于看到小蝸牛吃菜時的樣子,你告訴我:“小蝸牛先把身體吸在菜葉上,然后它的嘴一張一張,把青菜吃掉。”
識別:
你是一個好奇寶寶,你是一個發(fā)現寶寶,你還是一個會找問題答案的“寶寶”。你能對小蝸牛的嘴產生好奇,說明你對它關注了。你發(fā)現了小蝸牛的嘴是怎樣吃青菜的,你找到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你是一個有能力的學習者。
回應:
你對感興趣的事情都能做到研究研究,觀察觀察,試驗試驗,你會發(fā)現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這篇故事的“注意”部分記錄得很有層次,每段都有一個中心,有對學習背景的說明,有對學習者言語和行動的描述,有學習的連續(xù)性,有對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理解的解讀。但是“識別”部分就出現空洞下定義的情況。再到“回應”部分,就只剩下期待了。
這種“倒三角形”的寫法在初學者身上表現得很普遍。他們在最縮水的“回應”部分都寫了些什么?我收集了很多實例,發(fā)現大致分為以下四類:
1.展望今后類:希望你繼續(xù)研究、觀察、實驗,你會發(fā)現更多好玩的事……
2.精彩不斷類:你今天的學習棒極了,期待你下次更精彩……
3.高大定義類:你是一個能堅持、有力量的學習者,我永遠是你的粉絲……
4.復制粘貼類:希望你以后做事都像今天一樣……
這些“回應”看起來離幼兒好遠,跟當時當下的學習似乎沒啥關系???
讓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看看問題出現在哪里:
“展望今后類”中的研究、觀察、實驗、發(fā)現,都指向能力。能否把這些能力說得更貼近幼兒呢?
“精彩不斷類”里的“棒”能否再具體些嗎?
“高大定義類”中的堅持、有力量可借助什么活動和互動延伸呢?
“復制粘貼類”里的“都像今天一樣”是指什么?能具體說出像今天的哪一樣嗎?
教師帶著美好祝愿,認真撰寫的故事如果以這樣大而空泛的“回應”結束,教師“智慧大玩伴”和計劃者、斡旋者的作用體現在哪兒?幼兒和教師的發(fā)展在哪兒?
為什么“回應”與未來的“學習”脫鉤?
2015年11月,我們進行了一次教研活動,分享“故事”解讀“學習”。
我們分析了一篇《我是魔尺大王》(見附后)。
在這篇故事里,我們試著用“提煉重點詞”的方法找到“注意”中每句每段的重點詞,然后一一列出,在“識別”中與其一一對應,分析出幼兒行為背后的思維。繼續(xù)對應在“回應”部分給予支持和拓展:
一一解讀并對應進行識別和回應后,我們看到,回應包括:發(fā)現并激勵學習品質,給予時間、空間的足夠保障,創(chuàng)建環(huán)境滿足展示、交流的需要,提供輔助物和參考圖等材料,拍照、記錄使探究方法得以分享和傳播,組織討論讓話題激發(fā)新的思想,布置在家長園地使一人興趣影響多人和群體,激勵先命名再塑型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總之,可以從時間、空間、活動、主題、家園、記錄、分享、討論、環(huán)境、材料、群體等方面更廣泛地回應。
這樣與《我是魔尺大王》故事最后的“回應”對照,我們看到,這些回應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確實可行、能查易檢的。所以,把文字里的“回應”變成行動中的支持和拓展就是教師做計劃、實現以“學”定“教”的過程。
“故事”里的“回應”可以生長更多有力量的學習。那一篇《我是魔尺大王》就像一顆學習的種子,在專屬于它的時間、空間、活動里成長著。隨著更多的魔尺大王升入大班,新的“故事”被記錄出來又繼續(xù)影響更多教師和幼兒。到這里,無論是“故事”還是“學習”都以“梯形”不斷持續(xù)和無限擴展。
“學習”之所以這么有生命力,是教師使用不同的回應方式在呼應幼兒的學習、生成新的學習。在《我是魔尺大王》中,起先教師使用的是即時回應來滿足幼兒當時的興趣和需要,然后以記錄、展示、討論、活動等方式更深入解讀學習品質、知識、技能,這是延時回應。發(fā)現幼兒思維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繼續(xù)把興趣向比較、排序、測量、體積、面積、組合以及搭建、數學、語言、交往、健康、藝術拓展,這就是短期回應,使興趣點生發(fā)多領域學習并促進思維發(fā)展。當幼兒由興趣產生的注意、記憶、分析、判斷、想象、創(chuàng)造等思維能力日漸強大時,幼兒與教師、環(huán)境、時間、空間、家長、同伴、玩具、活動種種關系繼續(xù)互動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知,這就是長期回應在起作用了。最終的結果就是幫助學習者確定“我是會學習的人”。“故事”文本里的“回應”與現場“學習”里的“回應”相生相長,需要教師具備兩個意識:發(fā)展意識和課程意識。
向上追溯,讓“回應”不縮水的關鍵在“識別”,在尊重、信任、傾聽、理解前提下,學習品質成為教師普遍關注并能準確識別的焦點,但某種品質背后一定有知識、技能做支撐,這時就要借助《指南》《綱要》等幫助教師樹立專業(yè)教育意識與能力,從而發(fā)現個體、群體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表現特征、方式方法。
繼續(xù)追根溯源,在“注意”部分即體現教師看、看見、看懂、懂看的專業(yè)能力,逐漸從“看到幼兒在玩什么”到“看懂幼兒怎么玩,為什么這么玩”,然后繼續(xù)注意“玩什么”背后的想法和意圖是什么?“怎么玩”當中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通過傾聽了解幼兒玩的過程中獨特的想法、關心的話題和表達的方式。所以,帶著情感和愛寫“注意”,聚焦學習品質、知識、技能寫“識別”,滿足興趣、需要促進長期發(fā)展寫“回應”,這樣寫出“梯形”的“故事”便水到渠成。
“學習故事”不是一次學習的結束,而是一段“學習”一生“學習”的持續(xù)。在這條學習的路上,身心、情懷和能力一個都不能少。有情懷的教育是創(chuàng)造,沒有情懷的教育是制造。讓我們不斷學習,共享學習之旅。
附:
我是魔尺大王
時間:2014年4月地點:中一班活動室
對象:晴觀察者:劉婷
老師的注意:
每天晚上的玩具時間里,屋里總能聽見“咔咔”的聲音,每當這時,我都喜歡對大家說:“努力??!誰能給劉老師驚喜?”
你舉著有變化的魔尺對我大聲說:“老師,你看!這是個小椅子?!薄鞍。咳切蔚??這個能當椅子嗎?”
你想了一下,“砰”地一聲把它放在地上,盤起小腿挺直后背坐在上面!“哇!太可愛了!真是個小椅子??!好神奇??!晴啊,你看上去特別有功夫呢?”
從此,你好像進入了魔尺天地了,不斷有新作品給我看!
接下來的幾天里……
“老師,你看,本來我變一個大剪子……對著鏡子!合成一個大正方形了!”
后來的每一天,早晨、晚上……只要你的手里拿著魔尺,就不停地給我看作品。每件作品都讓我驚呼:“太神奇了!”“你都成魔尺大王了!”你看著我,很享受這個稱號呢!
這些事情告訴了我們什么?
在剛開始的玩具時間里,孩子們都是坐在小椅子上、低著頭、專注地“咔咔”轉魔尺。你第一個站起來走向我展示作品時,不僅把我吸引了,也有小朋友悄悄過來看,我們都是佩服的眼神!逐漸地,每次你來展示,都有小朋友悄悄圍過來看,還會陪你回去蹲在你身邊看你變魔尺呢!你的創(chuàng)造、自信、樂觀給了全班一個啟發(fā)。
陸續(xù)有其他小朋友也向我來展示了,也自豪地說出:“老師你看!”我知道,我們心里都感謝我們的“魔尺大王”,是你帶給全班小朋友信心和有趣的學習。
一根魔尺被你變化無窮,創(chuàng)造力也有規(guī)律嗎?這個我很好奇:是你先根據物體的印象來塑型?還是隨意塑型然后命名?
當你一次次創(chuàng)造、新作品不斷出現時,給老師提出了“要求”——展示的舞臺!我們不能總是變一個看一個,然后還原,又再變再看吧?我們需要一個天地,來讓你和更多小朋友展示大作。
下一步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
你為全班小朋友的動腦動手搞創(chuàng)造做出了貢獻!老師會為你做一期專欄,讓欣賞你、知道你創(chuàng)造的人更多些,向你學習的人也會更多吧!
我們需要有固定的魔尺時間,保證你們有專門的時間去為此動腦筋、多交流。
我想好了,既然是為你們創(chuàng)造天(時間)地(環(huán)境),干脆就建設一個“魔尺天地”吧!在墻上做個小展臺,你們可以自豪地把作品展覽在這里,同伴、老師、父母都可以欣賞。
出于好奇,我必須立刻采訪你。(后來,我真的采訪成功了!你告訴我,你是先變化出造型然后看它像什么就給它起名字的?。?/p>
如果我們的展臺做好了,作品越來越多了,大家會有什么想法呢?會不會有先想好變什么再去動手玩魔尺的呢?哪一種是更有難度呢?我們還能用魔尺變出什么?做什么?老師想為你做的事情有好幾件啊!
下面是老師為你做的,我兌現了我的承諾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