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潮紅 陳海標
[摘 要] 中共閩粵邊特委根據地按照中央指示,在南方15個根據地中率先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開展國共抗日合作談判。1937年6月,中共閩粵邊特委在高坑鄉(xiāng)(即現在平和縣國強鄉(xiāng)高坑村)侯卿陳氏宗祠舉行擴大會議,會議作出有關決定并發(fā)表《為改編紅軍第一、三支隊及漳州人民抗日義勇軍告同胞書》。高坑會議是中共閩粵邊抗日合作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在促進閩粵邊國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閩粵邊 國共合作 高坑會議
一、閩粵邊特委領導下“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 運動
1935年,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為主要矛盾,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成為國共兩黨由對峙到聯合的重要契機,改變了國共兩黨的關系,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同年6月,中共閩粵邊特委指導靖和浦縣委召開第五次擴大會議,再次確定進一步發(fā)展群眾性游擊戰(zhàn)爭的方針政策。同年12月25日,中共閩粵邊區(qū)特委書記黃會聰代表特委起草《堅決的為著開展反日的統一戰(zhàn)線與創(chuàng)造反蔣的統一戰(zhàn)線而斗爭》,指出這“是我們黨目前最重要的緊急任務之一”。閩粵邊特委在邊區(qū)首先提出開展下層反日反蔣的統一戰(zhàn)線,深入發(fā)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任務,組織農民抗日義勇軍配合紅軍作戰(zhàn);領導建立農民抗日自衛(wèi)軍和人民抗日義勇軍形成強大的抗日武裝力量。各縣、區(qū)紛紛成立抗日義勇軍,靖和浦農民抗日自衛(wèi)軍共4000多人,云和詔農民抗日自衛(wèi)軍共3000多人,在邊區(qū)各地建立了廣大群眾參加的農民抗日救國會、農民抗日自衛(wèi)軍,游擊區(qū)內建立15個中隊的抗日義勇軍達1000多人,抗日救國會會員達3萬多人。為了對人民抗日義勇軍實行統一指揮,1936年6月在平和縣南勝的邦寮山成立漳州人民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何俊任總指揮,朱曼平任政治部主任,朱增強任副總指揮[1]P123。1936年12月12日發(fā)生的西安事變促進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終于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閩粵邊特委充分領會中共中央精神,開展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到最后“聯蔣抗日”的一系列革命斗爭,也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二、高坑會議的主要內容
1937年5月,閩粵邊特委在大芹山根據地通過“白皮紅心”的保長牽線搭橋,在南方15個根據地中率先派出代表與當地國民黨駐軍第157師開展國共合作抗日談判。后由于特委代理書記何鳴等人被捕,特委采取緊急措施,一方面指定張敏為特委代理書記,負責日常工作,另一方面通電157師破壞談判、捕捉我方的談判代表,通過中間勢力、進步人士對國民黨第157師施加壓力,對何鳴等人進行全力營救。經過多方努力營救,何鳴等人獲釋,國共談判繼續(xù)進行。6月中旬,閩粵邊特委在平和縣高坑鄉(xiāng)大水坑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國共合作問題,會議決定繼續(xù)派何鳴、盧叨為代表與國民黨第157師談判;派尹利東去香港向南委匯報情況[2]P64。經過幾輪談判,除了我軍駐防地點有分歧外(國民黨第157師要求我軍開往廈門或海澄石碼駐防,我方要求在平和坂仔駐防),其它方面雙方意見基本一致。為統一我黨的思想認識,適應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要求,6月23日中共閩粵邊特委在高坑陳氏宗祠召開部隊連以上和地方區(qū)以上干部參加的閩粵邊特委擴大會議,即“高坑會議”。
高坑會議由閩粵邊特委代理書記張敏主持,共開了8天(從6月23日到6月30日)[3]。會議充分發(fā)揚民主和暢所欲言的精神,圍繞國共合作、部隊改編和集中地點以及改編后斗爭的方向等問題進行認真討論,其主要內容有:
(一)在思想上統一黨和紅軍內部達成國共合作的共同認識。認為國共合作是必要的,與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和南臨委的指示信是一致的。
(二)就國共合作的一些具體事宜展開討論并達成共識。其中對閩粵邊紅軍游擊隊安全的重大問題(部隊集中地點)爭論最為激烈,經過幾番爭執(zhí)后,雙方各讓一步,最終確定在漳浦縣城駐防。
(三)討論紅軍是否全部改編。主要有三種意見:一是以何鳴、吳金為代表,主張隊伍拉出根據地,有利于擴大影響;二是以朱曼平、林路、盧勝為代表,擔心敵人搞陰謀,反對離開根據地;三是以張敏為代表,主張部隊不要全部拉出去,留一部分精銳部隊,以防萬一。經過充分討論后,決定紅軍全部開往漳浦縣城[3]。
(四)會議期間,與國民黨駐軍第157師簽訂“6·26協議”。6月25日談判代表何鳴、盧叨從高坑到平和小溪,然后由國民黨第157師派車接往漳州繼續(xù)談判,6月26日在漳州九龍飯店簽訂“政治協定”,6月27日返回高坑,何鳴繼續(xù)參加特委擴大會議,會議后期盧叨陪國民黨第157師營長鐘天定參觀紅三團訓練[3],7月1日部隊開往平和小溪鎮(zhèn)接受改編。
(五)批評何鳴在談判中沒有完全按照特委的決定和指示進行,沒有通過特委批準就輕易答應把紅軍開往漳浦縣城,導致“漳浦事件”發(fā)生,造成紅軍損失慘重。
(六)研究紅軍改編后的斗爭方向和對策。就特委和對部隊集中改編后的領導人選問題進行討論。會議決定由張敏代理特委書記,何鳴領導部隊,為加強對何鳴的領導、監(jiān)督,特委決定將特委機關也搬到漳浦去。
(七)會議通過《為改編紅軍一、三支隊及漳州人民抗日義勇軍告閩南同胞書》[4]P71。
三、高坑會議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高坑會議是在中國革命歷史轉折關鍵時刻召開的,以團結抗日救國為宗旨,著眼抗日大局,仔細權衡利弊,促成中共閩粵邊區(qū)與國民黨第157師簽訂“6·26協議”,是“決定閩南紅軍命運和前途的會議,決定革命根據地存亡的問題,所以大家都非常認真對待”[5]P48。重溫高坑會議的精神,對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必須服從大局,堅持用無產階級思想統領全黨,才能真正形成推進工作的合力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全面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時期。高坑會議是在“盧溝橋事件”前夕,為順應全中國革命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召開的,也是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指示精神和根據南臨委1937年3月5日的指示信精神而召開,充分體現了閩粵邊特委矢志抗日的民族精神和服從大局的堅定信念??谷諔?zhàn)爭爆發(fā)前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共產黨和紅軍與國民黨及其反動軍隊不共戴天,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其性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但是紅三團和邊區(qū)的一些干部思想認識一下子轉不過彎來,認為不跟國民黨合作我們照樣抗日;沒有跟日本鬼子正面作戰(zhàn)的抗日義勇軍、抗日救國會依然可以發(fā)揮重大作用,根據地的抗日情緒依然高漲?!案呖訒h”是為了統一我黨和軍隊內部對國共合作的認識而召開的,會議最終達成對國共合作必要性的共同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黨思想和意志統一了,才能統一全國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工作的有效開展,有賴于一個思想統一、堅強團結的班子。面對當前一些黨員干部信仰缺失、精神迷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以及種種以權謀私、貪污受賄、不擇手段斂財的腐敗行為,我們必須緊緊扭住思想建黨這一根本原則不動搖,著眼加強理論武裝、統一思想行動,以思想建設引領和推動黨各項工作開展。必須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領會講話科學內涵,把握精神實質,用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行動,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對于廣大黨員群眾來說,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各有分工,只有形成合力,團結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因此,要必須樹立大局意識,對需要配合的事情,要主動溝通,誠心盡力去辦;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從當前發(fā)展大局出發(fā),講風格,講姿態(tài),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主動配合,善于配合,真正形成推進工作的合力。
(二)必須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才能確保黨成為一個既有嚴明紀律又充滿活力的戰(zhàn)斗集體
高坑會議是一次很重要的黨內民主生活會。會議充分發(fā)揚民主、暢所欲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國共合作的重要性、國共談判的主要內容、部隊的集結地點以及是否全部接受改編等問題展開充分討論并發(fā)表意見,一些正確路線和軍事主張得到肯定;對何鳴在談判時急于求成、自作主張答應國民黨談判條件,輕易將隊伍帶離根據地,導致“漳浦事件”的發(fā)生進行批評教育,這也為后來全國各地的國共談判提供經驗教訓,例如洛甫、毛澤東《關于南方各地游擊隊整編原則的指示》和中央書記處發(fā)出《中央關于南方各游擊區(qū)工作方針的指示》[3]P262-264,都是在總結“漳浦事件”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指示。發(fā)揚黨內民主,采取正確的集中,成為我們黨克敵制勝的光榮傳統和寶貴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嚴肅黨內生活,最根本的是認真執(zhí)行黨的民主集中制,著力解決發(fā)揚民主不夠、正確集中不夠、開展批評不夠、嚴肅紀律不夠等問題。”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背景下,如何不斷激發(fā)黨內活力,始終保持黨的團結和統一,考驗著黨的執(zhí)政能力、執(zhí)政方式。我們必須堅決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逐步健全和完善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制度和機制,大力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大興密切聯系群眾、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牢固樹立自律意識,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確保黨成為一個既有嚴明紀律又充滿活力的戰(zhàn)斗集體。
(三)必須牢固樹立改革意識,堅持敢為人先,才能努力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
當時國共合作已成趨勢,南方8省各根據地都在與國民黨接觸談判。高坑會議期間,中共閩粵邊區(qū)與國民黨第157師簽訂的“6·26協議”是南方8省15個根據地中最早與國民黨地方當局簽訂抗日合作的協議,從此掀起南方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新高潮。
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不僅需要牢固樹立改革意識,也需要首創(chuàng)精神,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分享改革紅利。我們要在“敢為”“善為”上持續(xù)加大力度。一要“敢為”。加快發(fā)展,重在擔當,貴在創(chuàng)新。必須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善于破舊用新、推陳出新,用新思路開拓新局面,用新方法闖出新天地。要敢于先行先試,支持一切有利于發(fā)展的探索試驗,為創(chuàng)新者壯膽,為進取者助威,為改革者護航,全力營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發(fā)展氛圍。要進一步增強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的魄力,“敢”字當頭,“干”字為先,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鍵部署上,敢于決策拍板;在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推進上,敢于擔負重任;在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上,敢于直面矛盾,例如“兩違”占用公共資源,群眾意見很大,“兩違”工作抓好,老百姓就會覺得共產黨好;在各項目標任務的督辦考核上,敢于追責問效。以敢想敢干、敢抓敢管的豪邁氣概,掃除發(fā)展障礙,搶占發(fā)展先機,奮力實現各項工作的新突破。二要要“善為”。推進工作,重在方式方法。必須把握自然規(guī)律、經濟規(guī)律,善于運用市場的手段調節(jié)和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平和作為經濟欠發(fā)達縣,束縛經濟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普遍存在,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這就要求我們在改革這個問題上更加不能含糊,更加不能打各自的“小算盤”。要繼續(xù)解放思想觀念,深入查找和清理那些習慣思維、陳舊觀念和過時做法,堅決破除思想上的桎梏和障礙,大刀闊斧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投融資平臺改革、事業(yè)單位改革,在產業(yè)發(fā)展、基礎設施、市場體系、教育人才等方面與廈門、泉州、潮汕地區(qū)進行全方位對接,將平和建設成為閩南地區(qū)富有特色的區(qū)域。
參考文獻:
[1]中共平和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平和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中共平和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中共平和黨史大事記[Z].福建:平和新時代印刷廠,1992.
[3]中共福建省龍溪地委黨史辦,中共廣東省汕頭地委黨史辦.閩粵邊區(qū)三年游擊戰(zhàn)爭史料匯編[G].福建:華安印刷廠,1985.
[4]福建省平和縣政協文史組.平和文史資料(第一輯)[G].福建:華安印刷廠,1984.
[5]陳天才.情系大芹山[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