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邦
營造市域初中語文名師專業(yè)發(fā)展家園
文/陳 邦
四川省瀘州市初中語文名師陳邦工作室自2013年底組建以來,按照“名師引領,同伴互助,研訓結合,注重實效”的原則,充分發(fā)揮領銜名師的示范作用,整合優(yōu)質資源,通過課題研究、指導帶教等形式,破解初中語文教育教學難題,引領學科發(fā)展,積極推廣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逐步成為市域初中語文名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
核心理念 追求初中“個性語文”的教學境界?!皞€性語文”的內涵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等因素都具有個性;教學要遵循教育的科學性,體現(xiàn)教學共性,教學要追求藝術性,彰顯教學個性;個性化的教師要把握語文教學共性,開發(fā)個性化的教學內容,針對個性化的學生群體,設計并實施個性化的語文活動;個性語文在共性中生存,在個性中超越。
發(fā)展目標 建設瀘州市初中語文“個性語文”名優(yōu)教師團隊;破解初中語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僵化與隨意的難題,建構“個性語文”理論與操作體系;提煉研究成果,逐漸形成“個性語文”流派;將工作室打造成富有個性和特色,在全省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師工作室。
文化設計 倡導“相互悅納,追求卓越”,工作室研修理念為“學習、踐行、反思、創(chuàng)新”,宣言為“兼收并蓄,個性飛揚”。
人員遴選 工作室成員要有強烈的專業(yè)發(fā)展愿望,有深厚的語文學養(yǎng),有扎實的初中語文教學技能,認同“個性語文”理念;同時要有打造課堂教學精品的訴求,能參加工作室組織的自主研修、網絡研修、集中研修、游學訪學等活動。
工作室以“提升經驗,形成成果,產生輻射”為目標,以“落實自主成長,強化網絡研修,規(guī)范集中研修”為途徑,以“聚焦課堂,打造代表課”為抓手開展一系列研修活動。
自主學習 閱讀《大學》并熟悉背誦,研讀《中庸》《詩經》,開展交流;自主閱讀影響較大的最新的文學作品;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等初中語文教學專業(yè)期刊;閱讀余映潮、黃厚江、管建
剛等語文教學名家的專著;堅持撰寫教學反思和教育故事,堅持撰寫網絡研修或集中研修心得;提交語文夢、語文人、語文事、語文課案例;每學期打造一節(jié)代表精品課;深度解讀初中語文教材,背誦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
團隊研修 每月開展1-2次集體研修活動,工作室成員要按照要求參加活動,并認真撰寫心得,指定人員及時編輯研修簡報;通過QQ群、網站等網絡平臺,每月開展1-2次網絡研修,逐步向全市輻射;以“蜀道行”工作坊、瀘州市名師工作室成員、省市國培工作坊成員為基礎,輻射全國初中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古敘送教”項目,選派優(yōu)秀教師參加送教活動;組織成員參加暑期文化名人故居訪學活動,集中安排,學員自費參加。
專題研究 工作室成員積極參與“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選擇一個課題打造一節(jié)代表課,形成深度解讀課文的論文,精心設計教案,并開展教學實踐,形成課堂實錄,引導教師反思;圍繞“作文教學”“文言文教學策略”“教學六技術”等選題,設計微型課題開展研究活動。
成果提煉 工作室提煉出初中文言文“誦讀·趣讀·自讀”教學策略,將文言文誦讀策略、趣讀策略、自讀策略三部分內容進行整合;編寫《初中語文教學技能與藝術》,出品“個性語文”核心成果;每個成員都撰寫了與“語文夢”有關的文章;成員積極總結自己的優(yōu)勢和個性,用生動的語言和形式介紹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的追求、理念、過程、成果;每名教師撰寫一篇語文教育故事,提供一節(jié)“語文課”的文章。
探索了名師工作室建設策略以名師為品牌、以學科為紐帶、以研修為主要方式,充分發(fā)揮教學名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促進教師培養(yǎng)、培訓、研究、服務四位一體和師范院校、教育部門、中小學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一體化;確立了工作室的主要目標:打造學科團隊,開展學術研究,承擔培訓任務,發(fā)揮輻射作用,提煉教育成果;同時按照愿景激勵、自我約束、互動推進、共同發(fā)展的原則,通過自愿申報,組織考核的程序,建立工作室研修團隊;引導團隊成員致力于長期的課堂教學研究,力圖將工作室打造為集教學、教研、科研、培訓于一體的教育研究高端團隊。
形成了名師工作室小組研修機制以區(qū)縣為單位劃分小組,并圍繞微型課題確定主題,小組成員集中討論交流;小組成員參觀考察本組成員所在的學校,組織語文教育交流活動;小組打磨1-2節(jié)送教課,準備1個專題講座,到1-2個小組成員所在學校開展送教活動;小組成員外出活動要高度重視人身和財產安全,要維護工作室形象;研修小組要對工作室負責,全權組織活動,小組成員要服從組長安排,全程參與活動;研修小組要注意收集研修成果,及時宣傳報道;成員要將研修心得發(fā)郵件給小組長,小組制作小組自主研修簡報,并發(fā)給工作室輪值教師。
建構了名師專業(yè)共生策略 充分利用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導向和行政支持,利用培訓機構的學習資源和學術支持,利用名師任職學校的時間和經費保障,促進工作室成員專業(yè)發(fā)展;提出自主成長三個一,每天讀一點:團隊成員堅持每天讀書并隨時向其他人推薦經典文章或者文集,每課改一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不斷改革自己的課堂,形成個人教學模式和風格,每周寫一點:每周寫點文章,堅持撰寫教學反思,堅持撰寫教學論文,并及時發(fā)表到團隊網站;采用“自主互訪”和“小組活動”兩種主要形式開展活動;以送教為契機集體磨課,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以“跨區(qū)域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專業(yè)共生策略研究”課題為核心,鍛煉隊伍,打造團隊;以“中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等課題研究為支撐,聚焦課堂,著力實現(xiàn)團隊成員素質提升和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產生了良好的研修效果 工作室領銜人陳邦,先后擔任北京大學初中語文“蜀道行”工作坊主持人,成都師范學院“個性語文”“聚焦課堂”工作坊主持人,曾受邀在北京大學為教育部“國培計劃”骨干教師高端研修種子班做專題講座;通過專業(yè)協(xié)作有效地實現(xiàn)了區(qū)域共同進步,基本形成市域初中語文名師特色團隊;工作室成員通過研修,不斷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水平;同時,促進了名優(yōu)教師培訓的機制創(chuàng)新,建構了區(qū)域名師工作室建設模式,促進了教師的“立體聲研修”,為骨干教師培訓機制提供了鮮活的元素。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qū)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