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雨晴
從《鄒忌諷齊王納諫》看譬喻相感的語言藝術
□邱雨晴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的鄒忌用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情設喻說理,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這種諷諫方法歸為“譬喻相感”,是諷諫技巧中的一種行之有效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語言藝術。這種語言藝術從設喻巧妙,以小見大;譬喻說理,投其所好,博取好感;喻寓說理,委婉動聽等方面切入,受到預期效果,這對今天的語言交際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諷諫,意指古代臣民運用委婉含蓄的語言,對君主或者上司的過失提出批評和規(guī)勸。[1]諷諫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我們把這種諷諫方法歸納為 “譬喻相感”,是諷諫技巧中的一種行之有效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語言藝術。
《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采用了設喻說理的方法。[2]鄒忌諳習“良藥蜜口利于病,言順耳利于聽”的秘方,注意了進諫藝術,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而是以自己與徐公比美的閨房趣事設喻,通過對其妻、妾、客由于各懷偏愛、畏懼,有求于他的心機而歪曲事實,溢美于他的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說自己的體會,以“小”見“大”,現身說法使齊王也認同“蒙蔽甚矣”。齊王于是一聲令下,廣納諫言,終于“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這種譬喻相感,在生活中也常用到,其實就是打比方。常把已知的、司空見慣的小事來說明求知或知之不深的事物,從而達到自己交談的藝術效果。如在人們的日常談話中,我們常聽到“糍粑掉到灰里”這是說,一粘上灰就很難拍干凈,“糍粑掉到灰里”就常用來形容一沾上就脫不開關系的麻煩事;“臉紅的像猴子屁股一樣”;“家庭的事嘛,有時總難免碗碰碗,碟碰碟的?!毕襁@一類譬喻,我們不是常從一般人的言談中聽到嗎?可以說,任何人都不能不在談話中使用譬喻,要不然,有些話就會講得不清楚,或者索然無味了。這樣在交際交往及避免了尷尬,又有形象的遐想,收到以一當十,理趣俱生的效果,彼此愉悅。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給君王提意見,都要冒很大的風險。在戰(zhàn)國時的封建專制社會,皇權威威,凜然不可侵犯,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甚至有生命危險,需要大勇與大智。歷史上有多少忠臣義士忠心耿耿,盡忠進諫,可結果呢?商朝的大臣比干,力諫商紂王不要虐待人民,最終被剖心而死。戰(zhàn)國的屈原,力諫楚懷王改革遭放逐。明代的海瑞為了進諫勸明世宗悔過回頭,竟然抬著棺材去提意見,這也就是尸諫。
但歷史上也有些人屢次給上司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上司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而齊威王尤其迷戀彈琴,經常獨自關在后宮內撫琴自娛。一晃九年過去了,國家日趨衰敗,百姓貧困不堪。有一次,威王在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贊賞,就拜他為相。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所講的是在這之后的另一個故事。從選擇身邊的小事開始,即使是一個小問題,只要和我們身邊的個人生活有關,就都可以成為別人感興趣的話題。
又如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說:“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威王聽后,頓然醒悟,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
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庇谑牵瑳Q心任用賢才,修明政治,使齊國成了最強的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張長虹攝影作品 NO.003
這給我們日常交往中,也大有借鑒意義。當我們在交往中要打開僵局,尋找話題時,就可以投其所好,引起別人注意。例如在我們平常的聊天選擇話題時,大家喜歡聊一些輕松幽默的事情,但如果我們聊的話題比較深奧難懂時,對方因為不明白所聊話題的意思就沒辦法作出回應,聊天的氣氛就變得呆板。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每個人閱歷的不同,大家關心的話題都有所不同,就像男人和女人所感興趣的話題就不一樣,平常男人喜歡聊一些與體育與國內外新聞相關的事情,而女人就比較喜歡聊一些與家庭生活、孩子、穿衣打扮相關的話題。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日常的聊天中要選擇大家關心的熟悉的身邊的事情作為聊天的話題,同時聊天中多用形象的打比方,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才是輕松愉快的。
譬喻相感的諷諫方法還可以采用寓言的形式,將深奧抽象的道理與鮮活具體的形象相結合,于幽默詼諧中達到效果。[2]文中鄒忌與徐公比美,接著對妻、妾、客的贊美之詞對齊威王進行了分析,引起他的興趣,為下文的設喻說理做了必要的鋪墊。隨后趁熱打鐵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fā)。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看似拉家常式的談話溝通,卻無意間表明了見解,委婉動聽,往往收到比直進諫更好的效果。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使得齊王拍案而起,大喜:“善”,從而除弊。這譬喻相感,設喻說理比直截了當的說理更有說服力,更能被對方接受,既讓對方從所設的故事中悟得了道理,又不使對方失掉面子,以己喻人,批評的是自己,規(guī)勸的是對方。這種多為封建社會臣下對君主提供施政建議,或委婉匡正時弊所使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語言特色一直以來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贊賞,這對當今社會的語言藝術、人際交往等依然有著啟迪作用和借鑒意義。
(云南省牟定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