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劉加賀
摘 要:社會責任品格是人類最美最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在責任意識的驅使下,通過責任情感的作用,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善行。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社會責任品格的一代新人,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大戰(zhàn)略意義和現實針對性、迫切性;青年社會責任品格的形成重在建設,需要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當代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培養(yǎng)戰(zhàn)略
培養(yǎng)青少年社會責任品格是個重大的社會課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說:“21世紀要求人人都有較強的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要求加強每個人在實現集體命運過程中的責任?!?;我國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在重申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第一次提出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目標;我國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也把“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作為教學目的之一。祖國的未來屬于青年,民族的光榮屬于青年。培養(yǎng)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在內的責任品格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共同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導科學對策。
一、社會責任品格是崇高的思想品德
社會責任品格是同責任聯系在一起的概念。責任是人應盡的義務,應負的職責。社會責任品格體現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它不只是一種道德情感,而且是科學認知和實際行動。它包括責任意識、責任情感和責任行為,是在責任意識驅使下,通過道德責任情感的作用,自覺地履行自己對社會的義務,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行動。
社會責任感是人的社會性體現。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種自然現象,但人怎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卻是個嚴肅的社會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認為,在社會關系中,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生活在世界上,活動在人們中間,就有一定的責任。人的社會責任意識、情感和行為就形成于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具體認知和行為之中。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只要他有選擇行為的能力和自由,只要他接受自然的賜予、社會的認可,責任意識就會由然而生,就會有一種道德情感的力量,支配自己為社會為他人做些什么。愛因斯坦說過:“個人之所以成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人由生到死,社會都支配著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p>
二、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培養(yǎng)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社會責任品格是人的崇高品德,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社會責任品格不是人生來就有的,是人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教育的主導作用下,通過主體自已主觀能動努力逐步形成并發(fā)展的。沒有教育,沒有教育的啟發(fā)、引導、轉化,就不會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和苦樂觀,社會責任品格就難以形成。從這個意義上,青少年的良好社會責任品格有賴于教育。因為“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生物,他能夠成為人,但不能成為完備的人,完備的人需要造就出來”,“完備的人”,就是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德才兼?zhèn)涞娜?,這樣的人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有計劃、有目的塑造培養(yǎng)出來的。
當代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培養(yǎng)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首先是因為社會責任品格本身的價值。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它屬于動力因素,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生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是精神動力。高度的責任感,能聚求真、求是、求實的科學精神,求善、求義、求榮的人文精神和求新、求奇的創(chuàng)新精神于一身,是人一切創(chuàng)造性勞動和高尚行為的內在動力。嚴格地說,人的社會行為只有當他出于對社會和人民的責任感時,才會有意義,才能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西方有位學者說:“責任心是關心他人,關心整個社會;有了責任感,生活就有了真正含義和靈魂。這就是考驗,是對文明的至誠。它表現在對整體、對他人的關懷,這就是愛,這就是主動?!倍韲骷彝袪査固┮舱f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起點正是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有無責任感,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和失敗。這在人與人所有關系中也無所不及。”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感不論對社會、對人生都是重要的,有了它,就能主動地為社會盡義務、做貢獻,就能對社會對他人負責,就能忘我工作。相反,如果責任感缺失,人就會自私自利,就很難有所作為,難以承擔社會和家庭賦予的重任。
當前,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責任品格具有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眾所周知,受國際大氣候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發(fā)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當代青年生活在世界上,自然會受到各種社會生活的影響。各種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社會和學校責任感教育的嚴重缺失,使得當代青年中很多人理想淡漠、道德滑坡、榮辱混淆、社會責任感缺失。在他們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很多矛盾現象,出現很多帶有傾向性的、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如,智力水平、科學文化素質有了長足發(fā)展的同時,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素質的發(fā)展卻相對滯后,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再象他們前輩那樣關心政治,富有政治熱情,對政治有些漠然,有些麻木,不關心、不過問;價值觀、道德觀發(fā)生扭曲,越來越多地追求自我、崇尚自由,主張利己;心理健康問題卻越來越多,很多青年學生陷入心理困惑,而不能自醒。解決青年成長發(fā)展中的問題,從根本上說要依靠教育,因為教育能整合社會影響因素、家庭教育力量,也能激發(fā)學生自身的主體性、能動性和自我選擇的科學性。正象美國時代周刊載文說:“在當今這個只追求器物的時代,我們決不能忽略了思想的價值,在給年輕一代傳授技術信息的同時,決不應該忘記,還應該教育他們成為有高貴思想的、誠實而敢說真話的男女;在培養(yǎng)他們能力的同時,決不應忘了,還應當培養(yǎng)他們高貴的人格品性?!边@里講的“思想價值”、“高貴思想”和“高貴人格品性”,就內涵著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情感和責任行為。人這些思想、品性的形成、發(fā)展需要教育。
三、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培養(yǎng)的時代要求
青年的社會責任品格作為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不只是情感的表現,而且是個人對社會、對他人關系的科學的認知、深厚的情感和自覺行為的統一;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同其他品德素質一樣也是分層次的,有崇高的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要求,也有家庭責任感、自我責任感的要求,這為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培養(yǎng)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首先,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要從道德認知入手,即培養(yǎng)青年的責任意識。認識是行為的先導,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支配人行為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自覺的動機,一種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動機;自覺的動機是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之上的,這樣的動機所產生的社會行為是積極的、自覺的、持久的;不自覺的、盲目的動機是沒有正確的認識做基礎的,因此它形不成正確的理智,由此產生的行為也是盲目的,更不能產生有利于社會的持久的行為。在當代中國,人們對社會生活規(guī)范的認識和認可,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是形成崇高責任品格的思想基礎。所以,社會責任品格的培養(yǎng),最為基本的要求是使青年懂得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應該使青年懂得:自已是社會造就的,個人服務社會是應該的、應份的;使青年在認識的基礎上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目的與手段、索取與奉獻、自由與紀律、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促使責任意識由感性向理性的發(fā)展。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強化人的責任意識,服務社會、幫助他人就有了思想認知基礎。
第二,青年社會責任品格培養(yǎng)要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情感。情感的發(fā)展是人們內心深處對事物的愛憎的體驗,表現為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以及親情、友情、愛情,也包括對生命、生活,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懷與愛護。與社會責任感相聯系的健康的情感包括對祖國、人民、集體的熱愛,對真善美的熱愛、向往和追求,對危害社會、人民的惡勢力和腐敗現象的憎恨。情感是行為的動力,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媒介。有愛就會有責任,有愛才會有責任。它是認識的產物,又是繼續(xù)深化認識事物的條件。所以,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彼?,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的情感,在家愛父母,在學校愛老師、愛同學,在社會上愛同事,愛自己身邊的人,象雷鋒那樣關心他人,為他人做好事。要培養(yǎng)青年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的情感。
第三,著力培養(yǎng)青年的責任行為。責任行為是責任意識、責任情感的外在表現,是檢驗責任意識、責任情感的客觀標準,也是責任心理發(fā)展的歸宿。青年社會責任品德的形成過程,就是要通過道德知識的學習,并把這種認識通過情感、信念等因素的作用,轉化成相應的責任行為的過程。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要重視知與行的統一,切忌知多行少、知行脫節(jié)。人的品德從知到行是個復雜的轉化過程,是外化、內化和深化過程的統一。一定要使青年人懂得知行統一的道理,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F在黨中央非常重視抓落實,重視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真正的學習好,真正的貫徹落實,按照要求去做。一個人有無責任感,不光是看你說得怎樣,而更重要的是看你做得如何,看你做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事,是不是經常做這樣的好事。一個人的責任行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為社會服務也是具體的,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就是有責任感的表現,為自己的工作對象服務,也是為社會服務。
四、培養(yǎng)青年社會責任感要強調方法的時效性和科學化
青年社會責任品行的培養(yǎng)屬于育人范疇,應該深入探索青年的心理特點和素質發(fā)展規(guī)律,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遵循規(guī)律,增強教育實效性和科學化。科學的實效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富有教育積極性,要求影響青年成長社會環(huán)境具有愉悅性,要求教育的目標內容具有真理性,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科學性,同時也要求青年自身學習成長的自覺性和能動性。以上幾個方面是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要素體系,要根據要求逐項落實到位。當前,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方式方法,選擇體現青年成長要求,為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把諸如網絡、影視和社會各種公益活動納入青年教育中,使教育更具有滲透性和感染力。于此同時,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群體,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切實解決好他們學業(y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婚姻、家庭以及弱勢群體的幫助問題,把依靠青年和為了青年,把教育引導青年和關心尊重青年很科學地結合起來。
人的能動性是人成長和發(fā)展的內在因素、內在動力。沒有人自覺的愿望和能動的努力,外部的教育不會發(fā)生作用。所以,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應在重視環(huán)境優(yōu)化、方法科學的同時,要研究青年自我成長的激勵機制,建立起有利于激發(fā)青年社會責任感形成的長效社會機制。這種激勵青年成長進步的社會機制包括目標激勵機制,即引導青年樹立理想、明確成才和為社會做貢獻的目標;示范機制,即讓青年有榜樣可學,讓真正的榜樣成為青年成長的動力;競爭機制,即開展創(chuàng)先爭優(yōu)、獎勤罰懶、優(yōu)勝劣汰的活動;強化機制,即有各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規(guī)章制度做保證,導向明確,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允許什么、禁止什么,社會都要有要求,獎勵有為者,而對不負責任、自私自利的社會行為應予道德譴責。
當代青年是無比幸運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的一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北大師生座談時曾說過:“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币虼?,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浪潮中,今日之青年,更應注重培育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的激情和力量。
參考文獻 :
[1]《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科教出版社2001年版.
[2]張貴仁主編《教師道德概論》.大連海大出版社1993年版.
[3][英]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寧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作者簡介:李萍(1963-),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劉加賀(1990-5),男,遼寧沈陽人,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