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勛++翟清菊
作者簡介:蔣建勛(1983-),男,浙江建德人,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學生科科長、講師。
翟清菊(1985-),女,安徽巢湖人,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輔導員、講師。
摘要:大學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先鋒隊,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蓬勃發(fā)展,但在實際運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還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本文在梳理志愿服務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實際志愿服務工作遇到的問題,并結合實踐經驗形成較為有效的工作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運作機制;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38-02
本文以杭科院二級學院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為例,試圖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運行機制。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研究概述
現(xiàn)代志愿服務發(fā)源于19世紀初歐美國家的宗教彩慈善服務,而中國的志愿服務工作起步較晚,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創(chuàng)建了志愿服務的雛形。直到1993年12月,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的概念,真正推動了國內的志愿服務工作。
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先鋒隊,各大高校為了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紛紛組建了自己的志愿者社團或協(xié)會,如北京大學的“陽光青協(xié)”、上海交通大學的“青志隊”等,負責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為了更好地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在此我們必須厘清何為“志愿者”、“志愿服務”、“志愿精神”三大概念。
(一)志愿者(volunteer)
志愿者是自愿、無償服務的人,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指出:“志愿者是指在不為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基于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體精力、時間的個人或群體”。而大學生志愿者是具其中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能,熱心服務和公益事業(yè),以招募方式自愿參加志愿服務工作的大學生。
(二)志愿服務
在聯(lián)合前秘書長安南眼中,志愿服務泛指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善心為鄰居、社區(qū)、社會提供非盈利、非職業(yè)化援助的行為。志愿行為分為有組織、無組織兩類。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通常是在高?;蛟合祱F委的組織領導下開展集中的或零散的志愿服務工作。
(三)志愿精神
2001年,安南秘書長在國際志愿者啟動儀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信念。而在我國,根據(jù)中國實際,將志愿者精神概括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目前國內外對于志愿服務工作的研究視角略顯不同,國外學者重視志愿服務工作的宏觀理論研究,例如,社會學家如萊斯特·M·薩拉蒙特別關注青年志愿服務工作,他認為志愿服務的組織單位——社會機構或社會組織是國家和市場之外和民眾聯(lián)系最為密切、靈活性最強的單位。[1]英國學者賈斯汀·史密斯則將志愿服務劃分為互助、慈善、參與、倡導四種類型。[2]而國內研究較多關注志愿服務工作的經驗總結,從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的動力研究到激勵機制探索,從志愿法律制度建設到志愿發(fā)展的路徑等等,這些都是國內學者關于志愿服務的相關研究,鮮有專注于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運作機制。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拋開國家層面的宏觀研究,我們從高職院校二級學院團委組織的志愿服務工作實踐出發(fā),總結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在運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社會認可度不高,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積極性
在二級學院的志愿者服務工作中,我們遇到了難題,校外有一部分人將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理解為“免費服務”,認為大學生志愿者是免費勞動力,這無疑嚴重打擊了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積極性。此外,很多高校并沒有把志愿服務作為評獎評優(yōu)、黨員發(fā)展、學生干部選拔的重要指標,學生的志愿服務得不到認可。
(二)管理機制不到位,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持續(xù)性
各大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大多數(shù)歸口到校級團委或院系團委,下設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負責管理和實施。當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還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在人員招募、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培訓、志愿者激勵等方面仍存在問題。
第一,志愿者招募沒有形成機制,志愿者流動性大。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志愿者招募以組織動員為主,社會招募為輔,活動結束后,大批志愿者自動流失。
第二,志愿者培訓工作缺失。系統(tǒng)的高校志愿者培訓是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和提高志愿者服務能力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來看,各高校缺乏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志愿者招募后經過臨時組織的培訓或者學長學姐的經驗介紹就急忙開始工作,志愿服務目標不明確,志愿服務也顯得無序和隨意。
第三,志愿者隊伍日常管理缺失。伴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蓬勃發(fā)展,提高志愿者管理水平,健全志愿者隊伍日常管理體系也是勢在必行。從管理者來看,一般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者都是在校學生干部,而在校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社會經驗不足,難以具備較高的管理水平。此外,大學生志愿者具有流動性大、臨時性強等特點,不利于組織者進行日常管理,長此以往,會導致重復招募、培訓缺失等現(xiàn)象,制約志愿者服務水平的提升。
第四,志愿者評價與激勵體系有待建立。完善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是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關鍵,評估和激勵是志愿服務工作效果和價值的直接體現(xiàn),然而,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中缺乏一套完備的評價與激勵體系,難以激發(fā)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志愿服務工作有虎頭蛇尾之嫌,人員招募、活動開展場面做得很大,而到了后續(xù)的評估與激勵體系便勢弱了。
(三)志愿服務工作認識有偏頗,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單純公益性
廣大大學生志愿者是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主體,志愿者對于志愿工作的認識是決定志愿工作效果的關鍵因素。目前,很多大學生志愿者把志愿服務工作理解成“免費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