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第九中學 陳曉敏
初中語文自學能力提升的探索
福建省南平市第九中學陳曉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還要通過傳授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鍛煉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以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自學教學理念主體
教是為了不教,這看似矛盾的話,其實正點中了教與學的矛盾同一點上。同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置和教學理念,都要本著這一理念而設置。教,就是為了不教。這里面蘊含著一個道理,那就是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這一理念。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探索。
所謂轉變教學理念,其實是指轉變那些滯后的不適應初中語文教學發(fā)展的陳舊思維。比如,有些教師認為,課文就應該由老師一點一點地講給學生聽,否則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還談什么做題?于是,這樣的老師就面面俱到地給學生講,在他們眼里,學生是不會自己弄懂文章的,認為學生沒有這種能力,必須靠老師把文章分析給他們。殊不知,如果教師不給學生自己嘗試的機會,他們何時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呢?從教師的角度,就已經(jīng)把學生定格為低能了。沒有用發(fā)展的眼光、創(chuàng)新的眼光看待學生,事事為學生做,但做了就能收到想要的結果嗎?事實往往是這樣的,由于學生沒有自我鍛煉的機會,自學能力極差,如果靠死記硬背的語文知識,那考試分數(shù)一定高,可一旦讓學生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那學生就會很被動,因為平時就沒有過這樣的嘗試,也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學生一旦失去了教師的講解和幫助,他們就變得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就會在考查能力為主的試卷面前打敗仗。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思維,把學習的主角還給學生,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得到過程,也就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敢于嘗試,教師也要敢于放手。我在推行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就是一節(jié)課講不了什么東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就很慢,再加上還要討論解決,因此,課堂效率開始時比較低。也就因為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教師也有過嘗試的想法,但一遇到這樣的情況就退縮了,他們趕緊又回到了舊的老路上,按部就班地給學生講起來。我則不然,我堅持著把課堂還給學生,哪怕慢,我也不發(fā)慌,而是引導學生堅持,引導學生做好能力提升的每項自學設置,時間一長,就見到了成效。要轉變的理念包括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展示自學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學會傾聽等待,教師不能犯拔苗助長的錯誤,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甘于示弱等等。這些理念,需要教師有步驟有順序地貫徹到教學當中去,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半途而廢。
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教師對此置之不理。教師講課就是為了完成任務,教學任務完不成沒法向教研組交代。殊不知,教學任務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哪一個更重要?這一點就能看出教師是否急功近利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肯定需要時間,而且肯定見效很慢,不如教師自己講,學生哪里不會就告訴學生,然后就讓學生記住,考試的時候還不用學生怎么動腦筋,這多省事?于是大多數(shù)教師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就趕進度,而置學生的能力于不顧。為了糾正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我從備課的形式和思路兩個方面做了調整。一個單元,我重點講一兩篇,這一兩篇中,我把方法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把握相關的規(guī)律。例如在講《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的時候,我用的時間比較長,別的老師只用了三兩課時,我卻用了五課時。第一課時,我重點放在朗誦上,我覺得散文不讀不行,不讀,不能悟到其中的味道,就像一道味道極美的大餐,只是看,只是聽別人講怎么好吃,這還不夠,關鍵自己得親自嘗嘗。而讀,或默讀,或朗讀,都能幫助學生細細品味,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品味的過程,學生,尤其是初中生,他們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不用教師什么內容都幫助理解,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所得。讀完之后,讓同學之間交流,自由發(fā)表自己的品讀感受,教師在這個時候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這就是教師自身角色的改變,別一味地高高在上,喋喋不休地講來講去,學生真的不愛聽,他們心中有很多個性的解讀,他們很想讓別人來聽聽自己的想法,教師就應該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敢說,并順利地組織語言,從容不迫,有條理地講出來,這也是一種難得的能力。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就鍛煉了兩種。
當學生充分地讀了文章之后,我把總結文章結構框架的規(guī)律教給學生。文章的內容結構,就是作者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寫的目的是什么,遵循什么順序等。我以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為例文,教給學生先理出文章的脈絡。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文章當中濟南冬天的特點,這些特點,要靠學生自己總結出來,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著學生找出來,然后再用適當?shù)恼Z言表述出來。這時,教師一定要沉住氣,不能怕耽誤時間,就把答案告訴學生,這就等于越俎代庖,拔苗助長。當學生終于說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然后再解決相關的描寫方法的問題。最后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三個點解決完了,學生的能力既得到了鍛煉,又懂得了相關的閱讀規(guī)律。在這個過程中,閱讀的相關知識點、規(guī)律要做好筆記。剩下的文章,就讓學生來練兵。我把文章的知識點以題的形式印出來,模式大致如下:1.作者簡介;2.解題;3.生字的讀音及解釋;4.文章的寫作思路;5.被描寫事物的特點,所用的修辭;6.文章中心及作者的感情;7.結構特色;8.和課文內容相關的閱讀題,有分值。打印出來給學生,前四項讓學生課下解決,后面的內容課上解決。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先獨立突破,再小組交流互通有無,當這些問題解決了之后,教師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展示自己自學的結果。一個小組讀自己的結果,如果有問題,別的小組可以補充。如果遇到共同的有難度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再出面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這樣的講解才是有效的,不是填鴨式的。學生因為有了真正的困惑,所以都會主動而認真地聽。在經(jīng)過這樣反復的鍛煉之后,學生既提升了自學能力,又提升了閱讀題答題能力,文本被充分地利用,在考試中,學生答閱讀題的時候,能快速準確地審題并組織答案。結果當然會比較理想。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比教師為了講課而講課要明智的多。在期中考試之后,我們班同學的閱讀題明顯比兄弟班答得好,一些答題技巧明顯得已經(jīng)掌握住了,這得力于我敢于放手,敢于讓學生鍛煉。
古語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教學乃至所有學科的教學都是如此。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和科技都得到迅猛的發(fā)展,學生們作為新新人類,他們是未來的主人,必須積極面對社會的變化,并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去應對一切變化。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教書育人,而在于將知識傳播給學生們,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生們學習知識的能力,鍛煉學生們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才能讓他們能夠積極應對變化。初中語文教學中,以基礎知識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為主,而基礎教學是滲透于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的。筆者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兩個方面入手,講述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運用閱讀教學,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大頭”,也是教師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要平臺。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從文章主旨解析到內容分析和解答統(tǒng)統(tǒng)一手包辦,而學生們參與較少,不利于學生們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必須讓學生們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各個學習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意識,挖掘自己的潛力。教師必須加強師生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互動,由教師主導更多地向學生參與轉變。以《孔乙己》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先在課前閱讀文章并且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如魯迅先生的基本資料,了解《孔乙己》出于哪種社會情境下,了解《孔乙己》的寫作背景等,并且為學生們提出一些與文章主旨相關的問題,如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塑造原型等。如此一來,學生們會在上課之前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對文章進行一番自我解讀,從自身的角度思考孔乙己這一人物的一生。
總之,教師倡導建立學習小組,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們必須加強自我學習計劃的調節(jié)、增強學習計劃的自我監(jiān)督、強化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這就關系到學生們能否加強自我控制。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們形成比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集體學習和互助學習中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實踐,訓練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比如說,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相互監(jiān)督對方的默寫和背誦情況,不僅能夠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而且有利于學生們在相互學習、互相監(jiān)督的過程中,受到自尊心和求勝心的驅使,在集體中尋求更好的表現(xiàn)。學生們會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出自身的學習潛力,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端正學習態(tài)度,將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更好地發(fā)揮出來,在集體的鼓勵和刺激下,不斷強化自主學習意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