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會
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具體怎么操作,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亟需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覺得語文教學全部過程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學習空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活動等,引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83-01
1.樹立主體意識,變教學為導學
要突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就必須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當作教學的一個專門的獨立的任務來完成,當作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來對待。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該引的引,該點的點。以往那種注入式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沉悶和程式化,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語文成績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學生處于聽眾的地位,即使有時能舉手回答問題,也不過是配角罷了。因此,要破除急于求成,包辦代替的做法,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樹立相信學生的意識,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讓學生自主決定自己學習的進程軌跡,由滿堂教變?yōu)闈M堂學。就詞語的積累而言,有的老師習慣于進入感知課文環(huán)節(jié)前,利用多媒體幻燈片把課前準備好的重點詞語展示出來,讓學生去讀去記。表面上看來,該老師課備得很認真。實際上,這種做法會養(yǎng)成學生的惰性,他們會一味的等、靠、要,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其這樣辛苦老師,不如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積累。從而達成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境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有所獲,提高素養(yǎng),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具主動性,更有實效。
2.構(gòu)建開放型主體教學模式,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quán)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新課程中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轉(zhuǎn)向自主探究。首先,我們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心理、生理、學習發(fā)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動權(quán)。還要解放學生,把學生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把他們從以課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中解放出來。解放他們的雙眼,不要只盯住課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解放他們的大腦,點燃思維的火花;解放他們的雙手,讓他們參與實踐活動;解放他們的嘴巴,使學生談天、談地、談真理。要相信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學好,要尊重他們的意愿,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創(chuàng)建一個學生感到有話想對老師說,有事想請老師做,有困難想請老師幫的良好氛圍。其次,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有的老師課堂上設計的學生探究與合作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未等學生思考好就急于"搶答",這實質(zhì)上是對學生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擔心將課堂交給學生會拖延時間或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在教給學生討論的方式、方法后,給予他們足夠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創(chuàng)新。再其次,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適時的進行鼓勵和引導,把他們的自我表現(xiàn)欲充分地激發(fā)出來,用于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課堂才真正"活"起來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也發(fā)揮得更好。
3.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nèi)在的興趣"這句話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用情感去感染學生,用心靈去打動學生,用知識去吸引學生。同時還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多鼓勵學生,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之母。"學習有了積極性,才能事倍功半。在日常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情景,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等教學方法,做好導向作用,讓學生探究潛能與欲望有所指向。
如教學《家》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我想有個家》,在聽歌時讓學生思考家給自己的感覺,悠揚的旋律會讓學生想起生活中家的情境,感人的歌詞會讓學生內(nèi)心深處激起層層波瀾。聽完歌曲自然會積極談論自己對家的感受,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油然而生,就水到渠成的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學習。這樣,學生有了一種強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在課中,我還引導學生嘗試仿寫描繪家的比喻句,搜集有關家的詩文,并與同學交流。這節(jié)課,也突出了自主合作的精神,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愈來愈濃,真正使教師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4.教給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學法引導,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學,并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單位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
在教學中,要改變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有意識在教給學習方法,使學生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如《海濱小城》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也是一篇教會學生自學寫景文章的好范文,在教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們同樣應注重學法的指導。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指導學生學習第一大段,分四步進行學法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分清寫海濱時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樣的詞,把它找出來,其目的是讓學生抓住海濱的特點。抓住特點后再細讀課文,找出能表現(xiàn)海濱十分美麗這一特點的詞語進行品析。最后放聲朗讀,體會感情。學完這段之后我讓學生總結(jié)一下剛才的學習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很快就可以總結(jié)出來,即:初讀、分析層次;再讀,抓住特點;細讀,品詞析句;朗讀,體會感情。掌握了學法后就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二大段,并要求學生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以后的自學中去。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學會不同的學習方法,其目的之一在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授之以漁,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5.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架設施展才能的橋梁
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根據(jù)明確的目標導向,更要善于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更多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在開展小組合作時,我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組合,指定組長負責本組學習討論活動的開展,發(fā)揮"小能手"作用。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名成員先后分別匯報發(fā)言,也可以先由組長主要發(fā)言,其他成員補充。這樣,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更多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不斷被激勵去主動地探究。學生的學習不再被限制于教師所講的范圍,而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不斷地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豐磊. 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 中學語文. 2013(33)
[2]王勇.探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 新課程(中學). 2013(09)
[3]馮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及改進方法[J]. 學周刊.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