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云,杜鵬遠,陳 定,孫荔安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與監(jiān)控研究
丁曉云1,杜鵬遠2,陳 定1,孫荔安1
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以及歸納法和邏輯分析法,從多角度探討了陳定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賽前"高住低練"模式下高原訓練與監(jiān)控的安排,研究發(fā)現(xiàn):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計劃時間長達82天,遠長于傳統(tǒng)的賽前訓練時間安排。各階段訓練任務明確,緊密銜接;賽前訓練計劃內(nèi)容主要包括:體能訓練、技術訓練、戰(zhàn)術訓練及恢復訓練四個部分。各項訓練內(nèi)容緊密圍繞奧運會比賽展開,體能訓練注重運動員基礎運動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戰(zhàn)術訓練強調實戰(zhàn)性,貫穿于重點課次之中,突出技術訓練的重要性;重視不同耐力訓練強度分級,手段多樣化;負荷安排基本符合負荷量與負荷強度呈負相關的訓練規(guī)律;賽前生理生化指標基本處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波動幅度較小。能及時有效的反映訓練負荷,特別是大負荷訓練之后的身體機能狀況,有利于教練員和科研人員調節(jié)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與監(jiān)控
競走屬于體能類耐力性項目,我國運動員多次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然而自王麗萍在悉尼奧運會問鼎女子20km冠軍之后,連續(xù)兩屆奧運會均無人進入前3名。近幾年來,國家競走隊為了“重鑄輝煌”,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戰(zhàn)略措施,多次前往意大利跟隨著名競走教練達米拉諾進行學習與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米拉諾認為大賽前安排高原訓練是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有效途徑,但由于高原特殊的缺氧環(huán)境,訓練不宜把握與控制。
多年來,我國競走項目進行過多次賽前高原訓練,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但也經(jīng)歷過失敗。倫敦奧運會上,陳定以1小時18分46秒(破奧運會記錄)的優(yōu)異成績獲得了中國男子競走奧運會的首枚金牌,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賽后,陳定與教練員孫荔安一致認為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科學合理的個性化賽前高原訓練與監(jiān)控安排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陳定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的賽前高原訓練與監(jiān)控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對其進行分析與總結,旨在為廣大教練員和優(yōu)秀競走運動員的賽前高原訓練與監(jiān)控安排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陳定參加第25屆國際田聯(lián)競走世界杯賽后于2012年5月14日回國為起點,至起8月5日倫敦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比賽結束(共計82天,約12周),在此期間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的訓練結構、訓練內(nèi)容、體能訓練、負荷安排及訓練監(jiān)控為研究對象。陳定基本信息見表1和表2。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國內(nèi)外文獻資料,了解國內(nèi)外關于競走訓練、競走賽前訓練及競走高原訓練的相關研究,為本研究的選題與撰寫提供理論支撐。
1.2.2訪談調查法 對陳定、教練員孫荔安及隨隊科研人員進行專門訪談,了解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思路與方法,同時對有關的訓練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與記錄。通過對高原訓練專家訪談了解當前競走高原訓練最前沿的訓練與動態(tài)。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利用Excel 2007統(tǒng)計軟件對相關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負荷強度的計算方法為:百分比強度=(最佳成績/訓練成績)×100%,陳定的最佳成績?yōu)?:17:40(2012年江蘇太倉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
表1 陳定基本信息Table 1 Chen Ding’s basic information
表2 陳定近年參加20km競走國際比賽成績情況Table 2 Chen Ding’s scores in international 20 km race walking events in recent years
2.1陳定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結構安排
竇文浩認為,競走賽前訓練通常要安排3-4周的時間,而過家興則認為,賽前訓練最低所需時間為45天,平均45.5±10.7天。由于奧運會比賽的重要性,陳定安排了長達82天(約12周)的賽前訓練,遠長于傳統(tǒng)的賽前訓練時間安排。賽前訓練的目的是通過不同階段、不同性質及在不同地域中的訓練,使機體能夠適應比賽的要求,適應比賽的條件,在比賽時間段使運動員出現(xiàn)個人最佳競技狀態(tài)[1]。本研究根據(jù)訓練階段、性質及地域的不同,將陳定倫敦奧運會的賽前高原訓練劃分為3個階段(見表3)。
表3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結構劃分Table 3 Stages in Chen Ding’s pre-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
2.2陳定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內(nèi)容安排
田徑運動訓練的內(nèi)容是由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戰(zhàn)術訓練、心理訓練、恢復訓練、理論學習及道德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所組成[2]。根據(jù)訓練任務、競走的專項特點及運動員的訓練水平,陳定的奧運會賽前訓練內(nèi)容主要包括:體能(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戰(zhàn)術訓練及恢復訓練。
由表4可知,體能訓練中一般耐力、專項耐力、專項速度耐力及力量素質在訓練中出現(xiàn)頻數(shù)占總課次百分比依次為75%、17%、8%和46%,一般耐力和力量素質訓練占有較大比重,說明教練員注重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質兩個基礎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技術訓練總計占比41%,表明即使陳定是一名高水平的競走運動員,但在訓練中仍然把技術訓練作為重點。戰(zhàn)術訓練所占比重為22%,陳定的戰(zhàn)術訓練(變換節(jié)奏走)主要安排在專項耐力和專項速度耐力實戰(zhàn)性較強的課中進行。查閱陳定的訓練計劃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4次距離較短的專項速度耐力課,其余所有的專項耐力和專項速度耐力課都是以變速的形式完成,而且速度呈階梯式逐漸增加,并在最后2km達到全程的最快速度。這種“加速再加速達最大速度沖刺到終點的全程速度節(jié)奏模式”與奧運會比賽過程的速度節(jié)奏也是相吻合的?;謴陀柧毸急戎貫?%,孫荔安教練每周安排1-2次溫泉水游泳,既可以保持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又能較好的恢復機體的疲勞和傷病。
表4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內(nèi)容安排表(總訓練課次133次)Table 4 Components of Chen Ding’s pre-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a total of 133 times)
2.3陳定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體能訓練安排
2.3.1耐力訓練 耐力指“機體長時間保持運動或抵抗疲勞的能力”,是體能類運動項目訓練的基礎。正確認識和掌握不同訓練強度科學、合理的分配不同訓練強度的比例,在耐力訓練中至關重要。耐力訓練存在較多的組合形式,孫荔安教練在長期訓練實踐的基礎上,根據(jù)項目特征及個體化特點,將陳定常用的耐力訓練方法大致分為3類,分別就其負荷控制、作用及常用方法、手段等進行討論(見表5)。
表5 陳定耐力訓練方法的分類和功能表Table 5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Chen Ding’s endurance training methods
由表6可知,整個賽前高原訓練期間,耐力訓練課次共計133次,平均11.08次/周。其中一般耐力課100次,占總課次的75.19%,平均8.33次/周;專項耐力課22次,占總課次的16.54,平均1.83次/周;專項速度耐力課11次,占總課次的8.27%,0.92次/周。從課次分布上看:一般耐力課在整個備戰(zhàn)過程中,始終占有較大比重,表明一般耐力訓練是整個耐力訓練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項耐力課安排集中在前9周(即高原準備階段和高原訓練階段),賽前3周(平原訓練階段)安排較少。前9周的專項耐力訓練目的是提高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水平,而后3周的專項耐力訓練僅僅是保持運動員已獲得身體機能水平的一種手段。除了第5-6周由于受傷沒有安排專項速度耐力課的訓練外,專項速度耐力課1次/周,分布較為平均。目的是使機體始終保持對高強度負荷的適應,以免因強度的轉換而受傷。
表6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耐力訓練安排(次/周)Table 6 Chen Ding’s endurance training arrangement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times/week)
2.3.2力量訓練 馮美云在對田徑耐力項目的高原訓練的研究中指出,田徑耐力項目在進行高原訓練時,高原缺氧的環(huán)境易導致運動員力量的丟失,而運動員肌力的下降則會直接導致競走運動員的技術變形,他建議教練員在安排高原訓練時,應注意這些問題,適當多安排運動員肌肉力量的訓練[3]。陳定的腿部力量素質相對較差,跟高水平運動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教練員主要從一般力量和專項力量方面加強了陳定的力量素質,以徒手或輕負重的方式進行,見表7。在高原準備和高原訓練階段,專項耐力訓練主要采取上坡走的方式,距離16-28km,每周1-2次,有效的提高了陳定的力量耐力。
表7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力量訓練方法Table 7 Chen Ding’s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由表8可知:整個高原訓練過程中,力量訓練課共計61次,平均5.08次/周。其中,一般力量訓練41次,平均3.42次/周;專項力量訓練20次,平均1.7次/周。由于高原缺氧環(huán)境下運動員力量易丟失,教練員在第5周至第9周的高原訓練階段增加了力量訓練的課次,共35次,占總課次的57.38%。賽前3周開始減少一般力量訓練的次數(shù),賽前第2周和第3周以專項力量訓練為主,最后1周沒有安排力量訓練課。
表8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力量訓練安排(次/周)Table 8 Chen Ding’s strength training arrangement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times/week)
2.4陳定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負荷安排
訓練負荷指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在一定時間內(nèi)所承受的工作量[4]。負荷量與負荷強度一起構成訓練負荷,施加于運動員機體,產(chǎn)生相應的訓練效果。在訓練過程中,只有對運動員的機體施加適宜的訓練負荷,才能取得預計的效果。競走屬于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其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為運動員的耐力素質。因此,本研究主要從耐力訓練方面對陳定的賽前高原訓練的訓練負荷安排進行分析與討論。
2.4.1負荷量安排 如圖1所示,陳定賽前高原訓練過程中,12周完成耐力訓練的總負荷量為1341.75km,平均周負荷量為111.8km。其中最大周負荷量出現(xiàn)在第2周,為152km;最小周負荷量出現(xiàn)在賽前第1周,為47.75km。整體安排呈現(xiàn)出“倒M”走勢,第1周剛參加完國際田聯(lián)競走世界杯賽,為盡快適應高原環(huán)境,消除機體疲勞,恢復狀態(tài),故安排的負荷量較小,為76km。在第2周和第3周,負荷量安排達到高原訓練的最大值 152km和146km,主要加強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訓練,為下一階段的訓練打下夯實的基礎。第4周,負荷量有所降低,為117km。6月15日,陳定在測試乳酸過程中受傷,教練員立即根據(jù)情況調整,在第5周和第6周降低負荷量,只安排5km的放松走和跑步機訓練。在第7周至第11周負荷量的安排達到第2個峰值,并且穩(wěn)定在130km以上的周負荷量,其中第10周由于坐飛機回北京和前往倫敦(2個單元沒有安排訓練),故負荷量有所降低。第12周的負荷量安排到達了賽前訓練的最小值47.75km,目的是積極調整運動員機體狀態(tài),爭取優(yōu)異成績。陳定高原訓練負荷量的安排呈現(xiàn)“適應-提高-再適應-再提高”的訓練過程。
圖1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周負荷量折線圖Graph 1 Curve of Chen Ding’s weekly training load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4.2負荷強度安排 在耐力訓練的負荷強度方面,如圖2所示,陳定的負荷強度安排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平臺(75%以上)。第1周至第4周,負荷強度持續(xù)增加;第5周和第6周由于受傷調整,負荷強度有所降低;第7周和第8周較第1階段略有提高;第9周和第10周的負荷強度略有降低,主要是因為處于由高原到平原的轉換階段,鞏固高原訓練取得的效果,為最后的決戰(zhàn)做準備;第11周和第12周較第2階段又有所提高;賽前5天陳定安排了一次專項速度耐力課(持續(xù)走+間歇走),間歇走強度達到了105.91%,為整個賽前高原訓練的峰值。負荷強度的整體安排體現(xiàn)出由低到高逐級增加的趨勢。
綜合分析耐力訓練負荷安排,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相鄰階段的銜接周,基本符合負荷量與負荷強度呈負相關的訓練規(guī)律,即相對較大的負荷量對應相對較小的負荷強度,較小的負荷量對應相對較大的負荷強度。而在賽前1周,這個規(guī)律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負荷量大幅降低,負荷強度達到整個賽前訓練的峰值。
圖2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周負荷強度折線圖Graph 2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weekly training load intensity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5陳定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監(jiān)控指標分析
2.5.1血液指標分析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過程中,共進行了11次血常規(guī)指標測試,7次血液生化指標測試。主要測試指標包括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及睪酮。
(1)白細胞測試結果分析。白細胞是一種含有多種免疫功能活性的細胞,它能保護機體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機體實施免疫功能的重要成分,常作為觀察運動員免疫功能的有效指標,參考值:4.0-10.0×109/L。[2]
圖3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白細胞變化折線圖Graph 3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leucocyt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圖3顯示,整個賽前訓練期間陳定的白細胞值均在參考值范圍之內(nèi),表明在這一期間免疫能力較好。由于高原準備階段機體對訓練負荷提高不適應,兩次測試白細胞數(shù)目都處在4.5×109/L這一較低的水平。經(jīng)過適應性訓練之后,在高原訓練階段初期迅速回升,達到整個賽前訓練的最高值6.7× 109/L。隨著負荷的逐漸加大,白細胞數(shù)目呈階梯式下降,在7月2日和7月16日的測試中達到了賽前訓練的最低值4.3×109/L和4.4×109/L,接近參考值下限。查閱訓練計劃,發(fā)現(xiàn)6月30日下午的專項速度耐力課16km變速走(完成時間1:05:33)和7月14日的專項耐力課12km勻速走(完成時間47:12,即刻血乳酸4.8mmol/L)是主要原因。教練員立即進行營養(yǎng)干預手段及訓練調控,運動員的白細胞數(shù)目逐漸回升,并在7月21日賽前最后一次測試中達到較高的數(shù)目5.78×109/L,顯示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良好。
(2)血紅蛋白測試結果分析。血紅蛋白俗稱血色素,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并對酸性物質起緩沖作用,參與體內(nèi)的酸堿平衡調節(jié)。血紅蛋白作為評定人體機能狀態(tài)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在耐力項目中經(jīng)常被使用。也是反映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好壞的重要標志。參考值:12-18g/dl。
血紅蛋白與一個階段的訓練負荷量的大小有關,通常某個階段的訓練量過大,容易導致血紅蛋白呈下降趨勢。圖4顯示,整個賽前訓練期間陳定的血紅蛋白最大值為16.1 g/dl,最小值為14.9 g/dl,波動范圍較小,且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并在賽前最后一次測試中達到峰值16.1g/dl。表明賽前負荷量的安排較為合理,運動員賽前身體機能處于較高水平。
圖4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血紅蛋白變化折線圖Graph 4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hemoglobin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3)血尿素測試結果分析。血尿素的高低反映著機體蛋白質分解代謝的狀況,是反映訓練負荷、機體疲勞程度和評定機能狀況的重要指標,參考值4-8mmol/L。
圖5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血尿素變化柱狀圖Graph 5 Histogram of Chen Ding’s blood urea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圖5可知,7月9日之前5次測試值都在8mmol/L以下,機體能夠較好的適應訓練負荷安排。7月15日的測試值8.8mmol/L超過了參考值的上限,提示運動員身體機能變差,對運動負荷不適應。教練員對訓練計劃進行調整,減小訓練負荷。7月21日測試值 7.8mmol/L大幅下降,恢復至正常范圍。
(4)肌酸激酶測試結果分析。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細胞以及淋巴循環(huán)中,是監(jiān)控訓練負荷強度的敏感指標,參考值:0-300u/l。
圖6可知,整個高原訓練過程中,肌酸激酶的平均值為205u/l,表明機體能夠適應負荷強度安排。賽前的最后一次測試中,達到峰值309u/l,略高于正常范圍。查閱訓練計劃,7月20日下午的專項速度耐力課10km變速走是主要原因,結合其他測試指標對比分析,且其絕對值并不高,所以屬于正常情況。
圖6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肌酸激酶變化柱狀圖Graph 6 Histogram of Chen Ding’s creatine kinas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5)睪酮測試結果分析。睪酮是一類含有19個碳原子的類醇激素,刺激組織攝取氨基酸,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肌纖維和骨骼的生長,加強磷酸肌酸的合成,促進紅細胞生成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儲備,維持雄性攻擊意識等。參考值:300 -1000ng/dL。
圖7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睪酮變化柱狀圖Graph 7 Histogram of Chen ding’s testosteron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圖7可知,睪酮測試結果均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其中最小值455 ng/dL,最大值577 ng/dL,平均值498 ng/dL。雖然對比參考值而言,絕對值并不高,但進行個體化的縱向比較,陳定的睪酮值處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表明整個賽前訓練期間,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況良好。
綜合分析陳定整個賽前高原訓練的各項血液指標,除了在高原訓練階段安排的2堂重點專項課引起身體對訓練負荷的不適,其余階段各項指標均處在一個較好的水平。表明訓練計劃安排合理,負荷適宜,營養(yǎng)與恢復措施到位。
2.5.2機能指標分析 陳定在賽前高原訓練過程中,對身體機能指標晨脈和血壓進行了兩個月的系統(tǒng)測試與監(jiān)控。
(1)晨脈測試結果分析。
圖8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晨脈變化折線圖Graph 8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morning puls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心血管系統(tǒng)的機能狀態(tài)對耐力運動員至關重要。晨脈正是反映運動員心臟機能的一項簡單有效的指標。運動員的個體差異較大,同一運動員正常情況下的晨脈較為穩(wěn)定,具有良好的縱向可比性。陳定晨脈個體參考值:40-60b/min。
陳定賽前高原訓練中高原準備階段晨脈最大值57 b/min,最小值46 b/min,平均值50.24 b/min;高原訓練階段最大值56 b/min,最小值47 b/min,平均值51 b/min;平原訓練階段最大值54 b/min,最小值47 b/min,平均值51.2 b/min。都處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波動較小。查閱訓練計劃,發(fā)現(xiàn)每個晨脈峰值均出現(xiàn)在前一天較大訓練負荷安排之后,表明晨脈對于大負荷訓練后機體狀況判斷較為敏感。
(2)血壓測試結果分析。
運動員如果連續(xù)數(shù)周出現(xiàn)安靜舒張壓增加,超過自己的日常水平10mmHg或安靜脈壓差減少,超過自己的日常水平20mmHg時,提示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況不佳[5]。圖9可知,陳定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始終處在正常范圍內(nèi)起伏波動。收縮壓與舒張壓同步升高,這說明強化訓練對心血管系統(tǒng)刺激較大,但收縮壓與舒張壓同步降低,說明心血管系統(tǒng)疲勞得到消除,心臟機能狀態(tài)良好[6]。結合陳定訓練負荷安排分析,與研究結果相一致。血壓能夠較好的反映訓練負荷的變化。
圖9 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血壓變化折線圖Graph 9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blood pressur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5.3專項耐力課監(jiān)控分析 田麥久教授研究認
為專項耐力系指不同專項的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按特定強度、質量要求長時間進行專項運動的能力。專項耐力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較長時間持續(xù)的耐酸能力以及提高運動中較長時間不斷緩沖乳酸的能力。孫荔安教練認為“專項耐力課的完成情況是陳定整個賽前高原訓練成敗的關鍵,并對最終的比賽成績具有關鍵作用”。
表9 陳定賽前高原訓練各階段典型專項耐力課完成情況Table 9 Completion statistics of Chen ding’s typical special endurance training classes in different stages
血乳酸是一種羥基酸,是在供氧不足時從糖酵解途徑生成的丙酮酸轉變而來的。它既是糖酵解的產(chǎn)物,又是有氧代謝氧化的底物,還可以經(jīng)糖異生途徑轉變?yōu)槠咸烟恰T谶\動訓練中,血乳酸有“訓練標尺”之美稱,用來評價負荷強度。陳定專項耐力課的監(jiān)控主要采用即刻血乳酸與1min血乳酸測試。
表9抽取了陳定賽前高原訓練各階段典型專項耐力課的完成情況,其訓練內(nèi)容安排都是距離較短的勻速走,強度要求95%以上,針對性較強,對提高運動員的專項耐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對比可知,3堂訓練課完成平均速度依次為3:58/km-3:56/km -3:53/km,強度逐漸提高。即刻與1min血乳酸值分別為:6.8 mmol/L,6.7 mmol/L;4.8 mmol/L,4.6 mmol/L;4.8 mmol/L,4.5 mmol/L,都達到了發(fā)展運動員專項耐力的目的。高原訓練階段12km專項耐力課完成的負荷量與負荷強度比高原準備階段10km專項耐力課均有所提高,但即刻與1min血乳酸值相比,反而低2 mmol/L左右,表明運動員身體機能良好,專項耐力水平提高較大。平原訓練階段比高原訓練階段的負荷強度高,但血乳酸值卻保持不變,說明運動員能較好適應負荷,專項耐力水平有所提高。
(1)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時間長達82天,遠長于傳統(tǒng)的賽前訓練時間安排。主要包括高原準備階段、高原訓練階段及平原訓練階段,各階段訓練任務明確,緊密銜接。
(2)陳定倫敦奧運會賽前訓練計劃內(nèi)容主要包括:體能訓練、技術訓練、戰(zhàn)術訓練及恢復訓練四個部分。各項訓練內(nèi)容緊密圍繞奧運會比賽展開,體能訓練注重運動員基礎運動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戰(zhàn)術訓練強調實戰(zhàn)性,貫穿于重點課次之中;突出技術訓練的重要性。
(3)重視不同耐力訓練強度分級,手段多樣化。從課次分布上看:一般耐力課在整個備戰(zhàn)過程中,始終占有較大比重。專項耐力課安排集中在高原準備階段和高原訓練階段,平原訓練階段安排較少。
(4)負荷量安排呈現(xiàn)倒“M”走勢,表現(xiàn)出“適應-提高-再適應-再提高”的訓練過程,負荷強度整體安排體現(xiàn)出由低到高逐級增加的趨勢,基本符合負荷量與負荷強度呈負相關的訓練規(guī)律。
(5)陳定賽前的生理生化指標基本處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波動幅度較小,表明教練員訓練計劃的安排科學合理;并能及時有效的反映訓練負荷,特別是大負荷訓練之后的身體機能狀況,有利于教練員和科研人員調節(jié)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
[1] 王林.競走現(xiàn)代競走技術與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7.
[2] 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58.
[3] 馮連世.高原訓練的研究與應用[M].中國多巴國際高原訓練與健康論壇論文摘要集,2009,8:15.
[4] 熊焰.運動負荷本質論—運動負荷概念、定義與分類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4):75.
[5] 翁慶章,鐘伯光.高原訓練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68-69.
[6] 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77 -107.
[7] 王志強.我國男子20km競走選手陳定、王鎮(zhèn)倫敦奧運會賽前高原訓練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8] 王晏,周宏.第28屆奧運會20公里競走比賽中、外優(yōu)秀運動員表現(xiàn)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103.
[9] 邢富國,張慶文.我國男女20km競走面臨的形勢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5(1):26-27.
[10] 陳廣,周鐵民,熊西北.對我國優(yōu)秀馬拉松運動員胡剛軍訓練負荷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10):15-19.
[11] 劉超.中國女子競走運動員準備期的訓練安排[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4(4):24-25.
This stud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interview survey metho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d inductive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Chen was discuss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for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before the”high in low practice”mode of altitud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arrangement,the study found:Chen altitude training plan time before the London games lasted 82 days,much longer than traditional prematch training schedule.Each stage of training task clear,tight cohesion;Before the training program content mainly includes: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technical training,tactical training and recovery training four parts. Closely revolves around the Olympic Games the training content,physical training focus on basic athletic training and improving athletes,tactical training emphasis on practical,throughout the lesson focus time,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echnical training;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rade of different intensity endurance training,diversification of means;Load arrangemen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load and load training patterns;Before the basic within the normal range,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volatility is smaller. Can reflect 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training load,especially heavy load training after the body function condition,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ach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o adjust athletes functional status.
(編輯 孫君志)
Research on Chen Ding's Altitud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Arrangement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DING Xiaoyun1,DU Pengyuan2,CHEN Ding1,SUN Lian1
Chen Ding;The London Olympic Games;Per-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G808.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6-0044-08
G808.1
A
1001-9154(2016)06-0044-08
10.15942/j.jcsu.2016.06.00
丁曉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運動訓練監(jiān)控與運動
員身體機能評定,E-mail:407372312@qq.com。
1.深圳市體工大隊,廣東深圳518035;2.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廣州510641 1.Sports Team in Shenzhen,Shenzhen Duangdong 518035;2.School of Sport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2016-07-26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