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梁景超,王 迪,史繼祖,佟 彤,付麗娟
劉虹備戰(zhàn)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年度訓練負荷結構特點分析
楊 明1,梁景超1,王 迪1,史繼祖1,佟 彤2,付麗娟1
以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女子20km競走項目冠軍劉虹的年度備戰(zhàn)訓練負荷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及跟蹤觀察法,對劉虹備戰(zhàn)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年度訓練負荷結構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達米拉諾教練以“M”型訓練理念作為其備戰(zhàn)世界大賽的中心指導思想,將世錦賽選拔賽以及世錦賽作為2015年的重點比賽并開展備戰(zhàn)工作。其中基礎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主,無氧閾訓練課為輔的特點;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主,最大攝氧量訓練課、無氧閾訓練課與乳酸能訓練課為輔的特點;賽前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無氧閾訓練課為主,最大攝氧量訓練課與乳酸能訓練課為輔的特點。劉虹在備戰(zhàn)世錦賽期間共安排兩次高原訓練:2014年11月高原訓練是為了加強有氧代謝能力;2015年7月賽前高原強化訓練是為了刺激機體產(chǎn)生更大的抗缺氧反應,為形成賽前最佳競技狀態(tài)做準備。劉虹通過備戰(zhàn)期間的兩場非重點比賽達到“以賽代練”、提高無氧代謝水平的目的。劉虹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獲得20km競走金牌正驗證了其后期備戰(zhàn)奧運也符合本研究所提出的年度負荷結構特點。
北京田徑世錦賽;20km競走;劉虹;訓練負荷
我國競走運動員劉虹取得了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女子20km競走項目冠軍。劉虹在備戰(zhàn)北京世錦賽期間訓練負荷較大,并參加了3場20km競走大賽,均取得了較好的名次和成績,其中在拉科魯尼亞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創(chuàng)造出個人最好成績并打破世界紀錄,充分體現(xiàn)達米拉諾教練對劉虹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現(xiàn)對劉虹備戰(zhàn)北京世錦賽年度訓練負荷進行分析,找出達米拉諾教練備戰(zhàn)世界大賽的中心指導思想,以期為我國競走訓練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以劉虹備戰(zhàn)北京世錦賽年度訓練負荷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以“競走”和“訓練負荷”為,通過中國知網(wǎng)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分類整理相關文獻資料40余篇;通過國際田聯(lián)網(wǎng)站、中國田徑協(xié)會網(wǎng)站獲取競走等耐力性項目相關技術、訓練理論等資料。
1.2.2跟蹤觀察法
劉虹備戰(zhàn)2015年北京世錦賽期間,采用跟蹤觀察訓練過程的方式對訓練的內容、手段、方法進行記錄。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6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歸納整理,對劉虹在備戰(zhàn)北京世錦賽期間各個階段的訓練負荷進行統(tǒng)計處理并形成圖表。
2.1訓練時間安排
2015年北京世錦賽女子20km競走比賽時間為8月28日,劉虹從2014年10月27日開始備戰(zhàn)世錦賽。劉虹總體備戰(zhàn)時間大約為10個月(見表1),大多數(shù)時間跟隨達米拉諾教練在意大利訓練,期間共安排2次高原訓練,分別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7月在海拔為2 400m的麗江和1 900m的利維尼奧進行高原訓練。
劉虹在備戰(zhàn)期間共參加3場女子20km競走大賽,即:北京世錦賽選拔賽、里奧馬約爾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和拉科魯尼亞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比賽成績分別為:1:27′39″、1:27′22″和1:24′38″。從這3場大賽的比賽成績和名次可以看出,劉虹在備戰(zhàn)期間的3場大賽中均保持較高水平,特別是在拉科魯尼亞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中創(chuàng)造出個人最好成績并打破世界紀錄。說明劉虹雖然在備戰(zhàn)期間參加多場比賽,但競技狀態(tài)保持較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劉虹能夠適應這種高密度的比賽節(jié)奏并在賽后得到良好恢復,說明訓練負荷安排合理有效。
2.2訓練負荷強度等級劃分
表1 劉虹備戰(zhàn)世錦賽期間訓練時間安排Table 1 Liu Hong’s training schedule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表2 劉虹2015賽季20km比賽成績一覽表Table 2 Liu Hong’s 20km results in the 2015 competitive season
表3 劉虹備戰(zhàn)世錦賽期間負荷安排統(tǒng)計表Table 3 Statistics of load arrangement in Liu Hong’s preparations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根據(jù)劉虹在備戰(zhàn)世錦賽過程中的訓練計劃、完成情況及在世錦賽賽場的表現(xiàn)情況,將4′20″作為研究的目標強度,通過將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得出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小于75%負荷強度的負荷量為904km,占總負荷量的19.6%;75%—80%負荷強度的負荷量為220km,占總負荷量的4.8%;80%—85%負荷強度的負荷量為517km,占總負荷量的11.2%;85%—90%負荷強度即長距離有氧訓練強度,負荷量為 1 652km,占總負荷量的 35.9%;90%—95%負荷強度即無氧閾訓練強度,負荷量為819km,占總負荷量的17.8%;95%—100%負荷強度即最大攝氧量訓練強度,負荷量為313km,占總負荷量的6.8%;100%—105%負荷強度即一般乳酸能訓練強度,負荷量為 126km,占總負荷量的2.7%;大于105%負荷強度即最大乳酸能訓練強度,負荷量為57km,占總負荷量的1.2%。備戰(zhàn)過程中共完成負荷量4 873km,其中明確負荷強度的負荷量為4 608km,其余265km為跑步機拉皮筋技術訓練及爬山調整訓練。
2.3負荷量整體安排
圖1 劉虹備戰(zhàn)世錦賽負荷量整體安排Graph 1 Liu Hong’s overall load arrangement before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如圖1所示,劉虹5月份完成的負荷量最多,為660km;10月份和3月份完成的訓練量較少,分別為70km和273km。這兩個月所執(zhí)行的訓練量較少的原因在于達米拉諾教練把整個世錦賽的備戰(zhàn)過程分為2個階段,10月份和3月份分別是2個階段的初期,其中10月份的訓練是從27日開始的,因此這2個月的訓練量偏低。劉虹每月完成的負荷量在400km—660km之間,其中月負荷量保持在500km以上的有5個月、400km—500km之間的有3個月、400km以下的有2個月(10月份不計在內)。雖然4月份和6月份需要參加國際比賽,但月負荷量仍保持在500km以上。
從當月重點課負荷量比例看,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重點課負荷量比例分別為:26.69%、56.56%、44.52%、53.35%、28.57%、43.28%、64.09%、39.84%、51.07%、28.78%。
2.4世錦賽選拔賽備戰(zhàn)期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2.4.1基礎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圖2 基礎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量結構特點Graph 2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stage
表4 2014年11月基礎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4 Arrangement of main training class during basic preparation stage in November 2014
表5 2014年12月基礎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5 Arrangement of primary training class during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stage in December 2014
11、12月為基礎準備階段,劉虹完成重要課時總負荷量為380km。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15堂,共345km,占總負荷量的91%;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為4堂,共35km,占總負荷量的9%。
2.4.2專項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圖3 專項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量結構特點Graph 3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
表6 2015年1月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6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 in January 2015
表7 2015年2月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7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 in February 2015
1、2月為專項準備階段,劉虹完成重要課時總負荷量為419km。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13堂,共320km,占總負荷量的77%;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為2堂,共30km,占總負荷量的7%;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為3堂,共30km,占總負荷量的7%;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為5堂,共39km,占總負荷量的9%,訓練強度為一般乳酸能訓練強度。
2.4.3賽前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圖4 賽前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Graph 4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pre-competition preparation stage
表8 2015年3月賽前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8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precompetiton preparation stage in March 2015
3月為賽前準備階段,劉虹完成重要課時總負荷量為78km。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1堂,共20km,占總負荷量的26%;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為3堂,共35km,占總負荷量的45%;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為3堂,共18km,占總負荷量的23%;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為1堂,共5km,占總負荷量的6%,訓練強度為一般乳酸能訓練強度。
2.5世錦賽備戰(zhàn)期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2.5.1基礎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圖5 基礎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Graph 5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stage
表9 2015年4月基礎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9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stage in April 2015
表10 2015年5月基礎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10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stage in May 2015
4、5月為基礎準備階段,劉虹完成重要課時總負荷量為658km。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16堂,共405km,占總負荷量的61%;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為14堂,共164km,占總負荷量的25%;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為6堂,共64km,占總負荷量的10%;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為4堂,共25km,占總負荷量的4%,其中4月乳酸能訓練課強度為最大乳酸能訓練強度,5月為一般乳酸能訓練強度。
2.5.2專項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圖6 專項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Graph 6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
表11 2015年6月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11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 in June 2015
表12 2015年7月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12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 in July 2015
6、7月為專項準備階段,劉虹完成重要課時總負荷量為510km。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14堂,共360km,占總負荷量的70%;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為7堂,共85km,占總負荷量的17%;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為4堂,共50km,占總負荷量的10%;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為3堂,共15km,占總負荷量的3%,訓練強度為最大乳酸能訓練強度。
2.5.3賽前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
圖7 賽前準備階段重要課時訓練負荷結構特點Graph 7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pre-competition preparation stage
表13 2015年8月賽前準備階段重點課安排情況Table 13 Arrangement of primary class during the precompetition preparation stage in August 2015
8月為賽前準備階段,劉虹完成重要課時總負荷量為 118km。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 2堂,共45km,占總負荷量的38%;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為4堂,共43km,占總負荷量的37%;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為1堂,共12km,占總負荷量的10%;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為18km,共18km,占總負荷量的15%,訓練強度為一般乳酸能訓練強度。
3.1以“M”型訓練理念作為備戰(zhàn)世界大賽的中心指導思想
通過圖1可以看出達米拉諾教練將世錦賽選拔賽以及世錦賽作為重點比賽將全年訓練安排分為兩大備戰(zhàn)期,即第一大備戰(zhàn)期(10月—3月)與第二大備戰(zhàn)期(3月—8月),兩大備戰(zhàn)期重點課負荷量比例均呈現(xiàn)出較為相似的“M”型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達米拉諾教練以“M”型訓練理念作為其備戰(zhàn)世界大賽的中心指導思想。第一大備戰(zhàn)期主要為3月世錦賽選拔賽做前期訓練準備,其中11月和1月的負荷量安排較大但重點課負荷量比例較低,12月和2月的負荷量安排較少但重點課負荷量比例較高,從而形成兩個高峰;第二大備戰(zhàn)期主要為8月份世錦賽做前期訓練準備,當月總負荷量及重點課負荷量比例在比完3月的世錦賽選拔賽后逐漸呈上升趨勢,并在5月達到年度訓練負荷峰值,6月參加一場比賽并稍作調整后進入到7月世錦賽賽前高原強化階段,將負荷量和重點課負荷量比例再一次提升,可見達米拉諾教練對劉虹負荷量的安排有著較強的節(jié)奏性特征。
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劉虹、王鎮(zhèn)分別獲得女子、男子20km競走項目的冠軍。在里約奧運會備戰(zhàn)期中,劉虹為全力備戰(zhàn)奧運會,僅參加了2016年3月的里約奧運會選拔賽這1場大賽,較2015年北京世錦賽備戰(zhàn)期減少了2場大賽,因此相應增加備戰(zhàn)里約奧運會的負荷量,年度訓練負荷量為4 987 km,月平均負荷量為498.7km,日平均負荷量為16.6km;同組王鎮(zhèn)年度訓練負荷量為4 373km,月平均負荷量為437.3km,日平均負荷量為14.6km。2名運動員備戰(zhàn)里約奧運會年度訓練負荷結構特點同樣符合“M”型訓練理念,這也再次說明達米拉諾教練備戰(zhàn)世界大賽的訓練負荷安排存在規(guī)律性和同一性。
3.2重點課的訓練目的
劉虹備戰(zhàn)期的重點課主要為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無氧閾強度訓練課、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以及乳酸能強度訓練課,乳酸能強度訓練課又分為一般乳酸能強度訓練課和最大乳酸能強度訓練課。
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運動員心血管及肌肉機能,其表現(xiàn)為運動骨骼肌中慢肌纖維參與比例提高、相關呼吸肌肌力增強、慢肌纖維的選擇性肥大、體內脂肪含量減少。
無氧閾強度訓練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主動脈體和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的效應刺激呼吸系統(tǒng),加強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工作能力,增強氧的攝入和運輸,同時促使細胞線粒體的數(shù)量增加、體積加大,提高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使氧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有氧耐力得到增強[3]。
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毛細血管數(shù)量、線粒體數(shù)量和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有效地改善肌肉末梢的組織狀況,提高最大有氧代謝能力、血乳酸彌散能力及血乳酸耐受能力。
一般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血乳酸耐受能力,多采用間歇訓練法和持續(xù)訓練法,通過訓練強化機體適應高血乳酸水平,以提高在高血乳酸下的運動能力,改善體內緩沖對的緩沖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脫氫酶(LDH)的活性[4]。最大乳酸能強度訓練課的主要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達到最高水平,從而刺激機體產(chǎn)生更強的抗酸、耐酸能力[5]。
3.3各階段重點課安排特點
達米拉諾教練在兩大備戰(zhàn)期分別安排了基礎準備階段、專項準備階段以及賽前準備階段?;A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主,無氧閾訓練課為輔的特點,通過系統(tǒng)的基礎性訓練逐漸恢復體能,提高劉虹的競技狀態(tài)。兩大備戰(zhàn)期基礎準備階段的差異是劉虹在世錦賽選拔賽基礎準備階段因剛開始進行恢復性訓練而沒有安排高強度的重點課,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麗江的高原環(huán)境加強劉虹的有氧代謝能力,并安排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整個備戰(zhàn)期打下堅實的有氧基礎。同時安排少量的無氧閾訓練課刺激心肺功能,逐步適應無氧閾強度的訓練負荷,達到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的目的。而世錦賽基礎準備階段主要是為了加大有氧訓練負荷,劉虹為此在4月份參加了在里奧馬約爾的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通過比賽既達到“以賽代練”的目的,又提高了機體的無氧代謝水平,從而能夠較高質量地完成5月份的大負荷訓練。
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主,最大攝氧量訓練課、無氧閾訓練課與乳酸能訓練課為輔的特點,本階段的任務是進一步優(yōu)化競技狀態(tài),盡可能地繼續(xù)提高重點課的課次和訓練量,提高比賽專項能力,整合與完善已獲得的競技能力組成部分。兩大備戰(zhàn)期專項準備階段的差異是2月份通過增加負荷強度促使機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下降,并同時通過減少負荷量促使機體逐漸產(chǎn)生訓練性適應。而7月作為賽前高原強化訓練,負荷量僅略低于5月份的負荷量,這樣可以刺激機體產(chǎn)生更大的抗缺氧反應,增加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量和血紅蛋白含量,進一步提高機體運氧能力,為形成賽前最佳競技狀態(tài)做準備。劉虹在6月份參加了拉科魯尼亞的國際田聯(lián)競走挑戰(zhàn)賽,其目的也是通過比賽獲得較高的無氧代謝水平,以適應7月份的大負荷賽前高原強化訓練。
賽前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無氧閾訓練課為主,最大攝氧量訓練課與乳酸能訓練課為輔的特點,本階段的任務是使逐漸形成的良好競技狀態(tài)保持在適當?shù)乃剑ㄟ^減少負荷促使體內被消耗的能量物質含量出現(xiàn)超過原有水平的情況,從而形成最佳競技狀態(tài)。
(1)達米拉諾教練以“M”型訓練理念作為其備戰(zhàn)世界大賽的中心指導思想,將世錦賽選拔賽以及世錦賽作為2015年的重點比賽并開展備戰(zhàn)工作。
(2)基礎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主,無氧閾訓練課為輔的特點;專項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長距離有氧訓練課為主,最大攝氧量訓練課、無氧閾訓練課與乳酸能訓練課為輔的特點;賽前準備階段重點課的安排呈現(xiàn)以無氧閾訓練課為主,最大攝氧量訓練課與乳酸能訓練課為輔的特點。
(3)劉虹在備戰(zhàn)世錦賽期間共安排兩次高原訓練:2014年11月高原訓練是為了加強有氧代謝能力;2015年7月賽前高原強化訓練是為了刺激機體產(chǎn)生更大的抗缺氧反應,進一步提高機體運氧能力,為形成賽前最佳競技狀態(tài)做準備。
(4)劉虹通過備戰(zhàn)期間的兩場非重點比賽達到“以賽代練”、提高無氧代謝水平的目的,以適應下個月的大負荷訓練。
(5)2016年里約奧運會劉虹獲得女子20km競走項目冠軍,驗證了劉虹在下一階段備戰(zhàn)里約奧會的年度訓練負荷結構特點同樣符合本研究總結的“M”型訓練理念。
[1] 楊明,佟彤,侯廣慶,等.國家競走青年隊冬訓訓練負荷特點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1):1-6.
[2] 王林,孫自金.解析國家競走隊外教達米拉諾訓練模式和專項訓練負荷結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0):105 -109.
[3] 梁錫華,溫莊,沈金華.淺析無氧閾強度訓練與有氧能力提高的機制[J].湖北體育科技,1992,(2):40-43.
[4] 朱成東.提高優(yōu)秀速滑運動員承受訓練負荷水平手段和方法的研究[D].吉林:吉林體育學院,2014.
[5] 楊明,田野,趙杰修.中國國家女子馬拉松隊備戰(zhàn)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特征[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2):21-25.
By way of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racking observation,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Liu Hong’s annual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her preparations for the 2015 Beijing LAAF World Championships.The study found that Sandro Damilano-Liu Hong’s coach,used the“M”shape training theory as his guiding line for major world events preparations,and chose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Qualification and its final as major events in 2015 and made preparations for them.During the initial preparation stage,long distance aerobic training was arranged as the primary training,and was supplemented by anaerobic threshold training.During the specific preparation stage,long distance aerobic training remained arranged as the primary training,and was supplemented by max.VO2training and lactic acid training.In Liu Hong’s preparations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s,two altitude trainings were arranged.One was held in November,2014,aiming to strengthen Liu Hong’s ability of aerobic metabolism;and the other was held in July,2015,aiming to stimulate Liu Hong’s body to develop better anti hypoxia ability.Liu Hong also participated in two non-key games as components of her training to improve her ability of anaerobic metabolism and to get prepared for heavy load training in the coming month.
(編輯 孫君志)
Analysis of the Annual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Liu Hong's Preparation for the 2015 Beijing LAAF World Championships
YANG Ming1,LIANG Jingchao1,WANG Di1,SHI Jizu1,TONG Tong2,F(xiàn)U Lijuan1
Beijing World Championships;20km Race Walking;Liu Hong;Training Load
G82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6-0030-07
G821
A
1001-9154(2016)06-0030-07
10.15942/j.jcsu.2016.06.00
國家體育總局項目“高原訓練有效負荷結構和方法研究”(2014B024Z05)。
楊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E-mail:my196409@163.com。
1.吉林體育學院國家耐力項目重點實驗室,吉林 長春130022;2.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32 1.Jilin Sport University GASC Key Laboratory of Endurance Events,Changchun Jilin 130022;2.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32.
2016-08-27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