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武
摘 要:“留守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長期與父母分離,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師要從生活、學習以及思想品德等諸多方面多給他們關愛 , 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增強法制觀念 ,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弱勢群體;傾注愛心;健康發(fā)展;增強觀念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應有的關愛與呵護,加之監(jiān)護人多為家中年邁的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愛現象比較嚴重。祖孫之間因“代溝”的影響,學習上、思想上與孩子進行交流均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些孩子無論從學習、思想還是行為、心理上都容易發(fā)生偏差。對于我們一線教師來說,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給他們倍加關愛與呵護,使他們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發(fā)展,快樂成長,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就“留守兒童”的 關愛與教育,我根據自己多年教育生涯的點滴經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
一、傾注愛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缺少同齡兒童應有的父愛和母愛。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他們因此渴望得到老師、同學以及社會的關注。 那么,作為班主任就要努力從生活和學習上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從一切小事和細節(jié)上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時時刻刻關注他們思想行為的變化,及時溝通。
我?guī)У男W五年級有個叫王萍的同學,她是一個性格孤僻、內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學習成績一般。平時很少與他人交流,不愿與小伙伴們一起合作學習、做游戲。上課從來都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說話時常常羞于啟齒,更不敢舉手發(fā)言。課外活動,其他同學都活蹦亂跳的跑出教室,積極投入到課外活動中去,參與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唯獨王萍同學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要么發(fā)呆,要么心不在焉地翻書。針對這一情況,課余,我經常有意安排班上活潑開朗的同學跟她一起玩。并且鼓勵她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開展班級口語交際活動時,有意為她搭建活動平臺,創(chuàng)造活動氛圍,是她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集體活動中來,主動與小組同學交流學習。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一)分析特點,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于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思想上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必然會對孩子心理產生極大影響?!傲羰貎和贝蠖鄶敌愿癖容^內向、自卑、敏感,感情比較脆弱。其中,一部分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經常往家里寄錢。他們認為多給孩子買一些生活用品,或者孩子喜愛的玩具,就能彌補因不在孩子身邊而虧欠的那份父愛、母愛。有的甚至給孩子買了手機,加上監(jiān)護人的嬌寵溺愛,導致孩子養(yǎng)成大把花錢、逃學、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這些學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蠻橫、自以為是。針對這一特點,我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多跟他們交流,給他們傳授一些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他們合理用錢,讓他們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體會父母的不易,使他們認識到父母出去打工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他們生活得更好。因而使學生學會理解,懂得感恩。
(二)正確引導,健康發(fā)展。
幫助“留守兒童”少走彎路,積極健康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平時應多鼓勵、組織留守兒童們參加業(yè)余活動,以填補父母不在身邊的空虛。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撒嬌,和父母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所以他們思想感情上難免會產生空虛,又由于他們有比別人多出來的大量的時間無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他們很容易養(yǎng)成自卑的性格,或者沉迷于網絡游戲等不良嗜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就鼓勵他們平時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興趣小組活動。
三、家校聯動,同步教育
多進行家訪,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家中的情況,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留守兒童,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抽空進行家訪,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與他們的監(jiān)護人進行面對面交流,傳授給他們家教方法。讓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及時和學校溝通,并能與學校教育同步,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樣既能讓孩子們勞逸結合,又能讓他們形成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善于和孩子們交流溝通,能夠讓他們從監(jiān)護人身上感到親情,進而對監(jiān)護人產生依賴性和信任感。
總之,“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弱勢群體,關注留守兒童應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因此,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教師既是孩子思想靈魂的塑造者,又是孩子知識學習的引導者。我們務必提高認識,更新理念,為此傾注愛心,讓每一個留守兒童不再孤單,不再無助,使他們和所有孩子一樣擁有同一片藍天,享受到同樣的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