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丁志國
思路貫通想教學,洞察結構再變式
——以2016年中考湖北武漢第24題為例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丁志國
我們知道,全國不少省份都是以地級市為單位統(tǒng)一命制中考試題,這一方面使得中考命題風格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格局,另一方面不少地區(qū)也延續(xù)著命題組個性化的喜好,引導著本地區(qū)備考復習的風向.本文關注湖北武漢2016年中考壓軸題,在思路突破之后,反思考題的深層結構,并開展變式練習的教學思考,供研討.
考題(2016年湖北武漢,第24題)拋物線y=ax2+c與x軸交于A、B兩點,頂點為C,點P在拋物線上,且位于x軸下方.
(1)如圖1,若P(1,-3)、B(4,0),
①求該拋物線的解析式;
②需要分兩種情況思考,構造圖3所示的兩種可能的點D,在該圖中都滿足∠DPO=∠POB.而且當∠D1PO=∠POB時,PD1∥AB,根據(jù)拋物線對稱性質(zhì),容易求出D1的坐標是(-1,-3).以下重點計算點D2的坐標.若D是拋物線上一點,滿足∠DPO=∠POB,求點D的坐標.
圖1
圖2
(2)如圖2,已知直線PA、PB與y軸分別交于E、F兩點.當點P運動時是否為定值?若是,試求出該定值;若不是,請說明理由.
1.思路突破
(1)①給了兩點坐標之后,根據(jù)待定系數(shù)法可把P(1, -3)、B(4,0)代入y=ax2+c,得拋物線的解析式為
圖3
圖4
圖5
讓我們分離出圖4方便問題的討論.在圖4中,△QOP是等腰三角形,PQ=OQ,PH=3,OH=1.設PQ=m,則HQ=m-1.在Rt△PQH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m-1)2+32=m2,解得m=5,即Q(5,0),于是直線PQ為
另解思考:如果不能及時構造Rt△PQH利用勾股定理突破,也可以走另外的路徑設法求出Q點的坐標,比如解析法.構造圖5,作OP的中垂線交x軸于Q,可利用N(1,-1.5)及兩直線垂直的性質(zhì),求出直線QN的解析式,從而確定Q點的坐標(5,0),后同上述解法.
(2)問題十分抽象,因為沒有一個常量給出,可考慮設B(b,0),根據(jù)對稱性質(zhì)有A(-b,0),將其代入拋物線解析式得ab2+c=0,變形為如圖6,過點P(m,n)作
PQ⊥AB,有n=am2+c.
圖6
2.解后反思
(1)問題的難點有幾處?
對于(1)②,難點之一是需要分類討論,難點之二是分類討論之后點P右側(cè)的點D如何求,真正的難點是如何確定直線PD2的解析式,并與拋物線方程聯(lián)立求解.
第(2)問的難點在于“全程”參數(shù)化運算,對數(shù)式運算變形提出太高的要求,信心不足、預習性不強的考生很容易中途放棄.
(2)最后一問的結構是什么?
由第(2)問“全程”參數(shù)化運算,最后也能獲得定值這一結論,將此結論稍作推導、成果擴大,可得出如下一些真命題,比如OE+OF=2OC;點C為EF的中點等.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的深層結構,我們還可以將圖形進一步簡化為圖7.
圖7
問題結構:頂點為C的拋物線y=ax2+bx+c與直線y=m交于A、B兩點,點P是AB下方拋物線上任意一點,直線AP、BP交拋物線的對稱軸于E、F.是否一定有C為EF的中點?如何證明?
思路概述:點C確是EF的中點.可考慮作PD⊥AB于D點,利用相似三角形計算出AB的中點為原點,AB為x軸,重新建立直角坐標系,令OB=p,則拋物線方程為y=a(x2-p2),OC=ap2.設OD=d,則PD=a(p2-d2).這里以對稱軸為y軸、AB重新建立坐標系,將問題特殊化后研究起來比較容易些,而對比武漢卷壓軸題也是這樣的設計意圖.
由于武漢卷帶有濃濃的“地方個性”,故對相關地區(qū)選練或復習備課時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函數(shù)綜合題復習時要重視“解析法”滲透
以函數(shù)為載體的綜合題一直是各地中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通常都會與平面幾何進行有效融合.像本文考題這樣利用幾何相似或直角三角形等性質(zhì)可以獲得問題突破.講評時,面對高層次學生傳遞不同解法時,不宜回避初中課標并不涉及的解析思路,即利用不同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對應的直線方程中的系數(shù)特殊靈活處置,往往可以直達問題本質(zhì),使對思維要求偏高的幾何構造減弱為解析法中的運算.這就提醒我們,面對類似考題的命題特點,備考教師應該將解析法中常見的一些技巧、設元策略向?qū)W生傳遞、輔導,比如兩直線平行,它們的直線方程中一次項系數(shù)相等;兩直線關于直線x=a對稱,則兩直線方程中的一次項系數(shù)互為相反數(shù),等等.這些性質(zhì)可以不要求所有學生都理解或掌握,但對于高層次學生(人群中前5%)來說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解題教學時要注意預設鋪墊、拓展追問
對于這樣的較難問題,在講評時,不宜直接呈現(xiàn)考題,而應該先在外圍設計一些熱身問題、鋪墊問題,使得較難問題出現(xiàn)時,學生可以通過一些鋪墊問題獲得啟示和探究的方向.以下就是圍繞考題第(1)②問的鋪墊式設問的PPT截圖(如圖8),供分享:
圖8
3.加強解后回顧,特別是難點反思與結構揭示
解題教學中,在思路貫通、規(guī)范表達之后,還需要引入解后回顧環(huán)節(jié),即從問題的難點反思、結構揭示、方法提煉、經(jīng)驗積累等角度引導學生反思.比如考題的最后
一問,隱著圖7所揭示出來的深層結構,稍作變式就可生成很多新的問題.
作為本文的結束,我們本著命題研究的興趣,再對考題給出變式改編,供研討.
變式改編題:拋物線y=ax2+k與x軸交于A、B兩點,頂點為C,點M在拋物線上,且位于x軸上方.
圖9
圖10
(1)如圖9,若M(1,3)、B(4,0),
①求頂點C的坐標;
②若D是拋物線上一點,滿足∠DMO=∠MOB,求△ABD的面積.
(2)如圖10,已知直線MA、MB與y軸分別交于E、F兩點.設E點關于x軸的對稱點為點E′,猜想線段E′F與OC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1.付小飛.明辨并列與遞進,引導分離和聚焦——2016年江蘇蘇州中考第28題解析與教學思考[J].中學數(shù)學(下),2016(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鮑建生,顧泠沅,等.變式教學研究[J].數(shù)學教學,2003(1,2,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