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小瓊
尋找南方特色的詩歌
※ 鄭小瓊
很高興來到粵西一起交流詩歌,粵西詩歌一直是廣東詩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像廣州的黃禮孩、黃金明等都是粵西的,我知道粵西詩人有趙紅塵、張慧謀、陳計會等,年輕一代有烏鳥鳥,這些詩人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詩人,實際在我印象中,粵西不僅僅詩人多,詩歌品質(zhì)極好,廣東本土比較優(yōu)秀的詩歌評論家基本在粵西,比如向衛(wèi)國老師,張德明、趙金鐘、閻開振、殷鑒、史習(xí)斌、程繼龍等,《作品》雜地從前年改版起,每一個期推出一個廣東詩人,并約請一位廣東評論家評論之作品,我做這個欄目二年,二年下來,感覺到粵西詩歌評論家的強大,而且粵西有很好的傳統(tǒng),就是一個評論家對本土詩人的關(guān)注,比如向衛(wèi)國老師對于黃金明的成長等,這是一種相當(dāng)不錯的風(fēng)氣,我個人也與粵西這些評論家有著相當(dāng)好的互動,2009年,名作欣賞做我的一個小輯,找了幾位評論家點評我的詩歌,基本都是這里面的人,比如張德明、趙金鐘等,而且粵西評論家這幾年一直在做一個南方詩歌,這是一個十分好的點,有自己的主張與特色。
實際上當(dāng)我拿到符昆光的書之后,我首先找的就是南方特色的詩歌,可能是因為寫作《女工記》我去過很多鄉(xiāng)村,對一些地方特色比較明顯的作品十分感興趣,因為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尋找這個地方的一些資料,而這個地方的作家的作品則為這個地方提供了一個窗口,這類作品保留了一個地方的味道,這種味道比較純正,貼近生活,十分具有文學(xué)價值,我比較留意昆光的作品中這部分作品,比如他寫北部灣的那些散文與詩歌,可能是我十分強調(diào)這種具有地域色彩的作品,包括我自己,我寫過一部詩集叫〈黃麻嶺〉,就是以東莞一個村的命名,是我自己十分重視的一部詩集。而昆光寫水,寫北部灣,寫海的文字極好,有時當(dāng)我讀到“雷州半島沿海的漁港,星羅棋布,像硇州、東里、烏石、企水、江洪、草潭、安鋪就很出名。”還有錄塘、寶滿、河唇等這些地名就十分有詩意,這些地方都有著屬于一個地方的體溫,很不幸的,這些老地名,老地方,老物種在慢慢的消失中,或者被年輕一代遺忘。當(dāng)中國一些幾千年的傳統(tǒng)手藝、地名、傳說慢慢喪失中,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憂傷,時代用野蠻的力量摧毀著我們過去的傳統(tǒng)與舊物,這種摧毀不僅僅只是物上,更多是一種我們多樣性的生活習(xí)俗,它們跟地球上一些物種消失一樣,同樣令人擔(dān)心,但愿有更多的文字保留著我們的這種記憶。這正是我讀昆光的文字與珍惜他的文字的原因,而他正努力用文字保留著這種記憶。也許這種記憶中正如昆光在自己的文字中表達(dá)的那樣“安鋪人自稱安鋪有500年的歷史,可我再找不到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