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
摘 要: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將閱讀教學與認識世界、體驗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因此,在聾校語文教學中要滲透生活化思想,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聾校語文教學魅力無窮。
關鍵詞:語文;生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9-035-2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是與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生活性較強,社會性突出。聽障孩子由于聽覺障礙,接收信息量有限,學習漢語言有一定難度,這就決定了聾校的語文教學更應該與生活同在,也必將讓聾校的語文教學更接地氣,更為精彩。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首先是在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生活。例如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百草園”角、生物角等,讓各種各樣的圖書成為孩子們的親密伙伴,讓美麗的花卉成為孩子們研究的對,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孩子們傾訴的好朋友……
其次是在導入中聯(lián)系生活。在教學《父母的心》可以這樣導入:1999年10月3日,在貴州麻嶺風景區(qū),正在運行的纜車突然墜毀,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難,而就在纜車即將墜地的那一剎那間,一對年輕的父母雙雙舉起雙手將兒子高高托起。結果,兒子得救了,這一對父母卻失去了生命。父母之愛是不分國界的,中國的父母之愛很偉大、崇高、無私,日本的父母之愛亦如此。今天,讓我們隨著川端康成走進日本小說——《父母的心》,用心感受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韓紅是學生關注喜歡的女歌手,她的許多歌曲都廣為人知,用她的真實的故事作為《父母的心》的導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說服力強,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最重要的是學生從故事中領悟到父母之愛的美好,體會到愛心溫暖著人間,而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1.演一演,再現(xiàn)生活。
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再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感悟、理解。有的課文內容距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較遠,學生的認識就不會正確、全面,甚至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再現(xiàn)生活原形,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教學諸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媽媽》《狐假虎威》等課文時,都讓學生戴上頭飾上臺表演故事情節(jié)。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創(chuàng)設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們更直接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發(fā)揮,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中有效進行課本劇的編演,再現(xiàn)生活,走出文本,從表演中體會感悟生活。
2.寫一寫,走進生活。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聾?!罢剬戭^疼”是通?。赫Z句顛三倒四,表達不清,語序混亂等。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使作文生活化,將生活引入課堂,讓課堂就如生活,以課堂作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寫作素材,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情趣,從而激活寫作教學。如寫人物的特征作文指導課可以設計如下環(huán)節(jié):“今天,我們來玩猜謎語的游戲,請同學們以班級里的某一位同學為對象,進行簡單描寫??凑l描述的準確、精彩,而又能讓其他同學在最短的時間里猜出你寫的是哪一位同學?!比绾螌懗鋈宋锏奶卣?,這是人物描寫寫作教學的難點,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講大道理,效果極不理想,而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既聯(lián)系到平時生活中對同學的觀察與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直接深入生活,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寫作要領。
3.做一做,體驗生活。
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前段時間,可以在班級放一個大的玻璃缸養(yǎng)一些小蝌蚪,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貫徹“以眼代耳”的潛能補償原理,便于每天觀察小蝌蚪的變化,并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生們的興趣濃厚,課后常常圍著魚缸轉,邊觀察邊討論,還時常給它們換水、喂食。過了一段時間,有個孩子突然“叫”了起來:“小蝌蚪長出后腿來了!”這一叫,同學們都圍了上去,為了讓學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儀上放大。學生們都睜大眼睛,兩眼放光,小臉通紅,那份激動啊,簡直難以言表!
就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觀察,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語文。
三、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1.學科生活“語文化”。
《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通融、綜合。注意吸收其他學科中的教材作為寫話的素材,從其它學科中去尋找適合學生的寫話素材,讓寫話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常識、綜合實踐等教材中的好多小實驗與我們的語文教材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堅持先指導學生動手做一做、玩一玩,再引導學生議一議、說一說,課后再把這些過程寫下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懂得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又激發(fā)了樂于說話、寫話的主動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課外生活“語文化”。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還要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聾校的語文教學應該學會放手,帶領學生展開翅膀,接受多方面的熏陶。學生不僅要學會在閱讀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欣賞美文的素養(yǎng),還要通過文章的閱讀學習,鍛煉自己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并從中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們的課外活動不僅體現(xiàn)在讀有字的書上,還表現(xiàn)在讀無字書上。比如開展“感恩父母”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洗衣服的過程中,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培養(yǎng)了其耐性和定力;“我能行”讓學生在炒菜、煮飯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在學習之余,學生又多了一份情感體驗;“才藝展示”讓學生在彼此良性競爭的過程中去體驗生活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既達到了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的目的,同時又為學生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上了一堂生動的演練課。讓學生們通過比賽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意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內涵,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有字書、無字書的世界里自由馳騁,學會生活,品悟生活,提升生活品位,塑造良好品行,讓生活充滿情趣,為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礎。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一詞用得是最多的,這足以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新課標的這一點正是與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而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機會,讓孩子們有機會走進社會,參與社會,讓學生動起來,做起來,在實踐的體驗中學習。尤其是針對聾啞孩子的寫作教學實效最明顯,這樣先呈現(xiàn)內容與過程,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如教學《美麗的桃花》習作前,先組織學生上網(wǎng)搜集關于桃花的一些知識,還可以推薦幾篇佳作讓學生閱讀,在講好系列要求后,組織學生真正走進本地的桃園。在來回途中指導孩子們文明出行,在參觀過程中指導孩子們細心觀察,做好記錄,拍攝照片,回校后組織交流,再進行說寫訓練,最后再將活動過程寫下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