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魁
包頭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包頭市第六醫(yī)院臨床二科,內(nèi)蒙古包頭 014060
“共情護理”模式在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療效的影響
馮文魁
包頭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包頭市第六醫(yī)院臨床二科,內(nèi)蒙古包頭 014060
目的 探討 “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包頭市第六醫(yī)院200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住院老年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0例。兩組均給予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共情護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護理前后的心理改變情況及患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等。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65.0%,觀察組護理工作滿意度總評分及各維度評分以及HAMD(41.63±5.64)分、SDS(31.14± 6.23)分、SAS(12.93±4.18)分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應用于老年抑郁癥患者護理過程中,“共情護理”模式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共情護理;抑郁癥;老年人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抑郁癥患者2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平均被分為100例,治療組男 50例,女50例,年齡為60~75歲,平均年齡(65.5±3.2)歲,病程為 3~23個月,療程為 (8.5±3.2)個月;對照組男 50例,女 50例,年齡為63~78歲,平均年齡(66.4±4.3)歲,病程為 5~24個月 ,療程為 (7.3±5.8)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療程、病情與職業(yè)等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抑郁劑治療,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為:①生活護理:要求護士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確保營養(yǎng)均衡,確保睡眠時間始終充足。②用藥護理:正確的指導患者的用藥,主要包括患者的臨床用藥時間以及用藥劑量等,有效確保臨床用藥效果。③要求患者與患者進行密切溝通,確保病房始終清潔,并給予常規(guī)性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共情護理,具體實施辦法如下:參考循證護理結合共情護理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編寫《抑郁癥患者共情護理操作技能手冊》。對相關護士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操作技能的演示,從共情理論、人性關懷、認知、溝通理論方面進行,定期地召開學習和心得交流會,并進行考核以評價護士的學習效果。護士共情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護士對患者心理狀況的認知能力、護士對患者情緒的感受能力以及護士關懷、照顧患者的能力。一般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反應護士對共情護理的掌握情況:①認真傾聽且積極回應患者的每一句講話,但不進行評判,必要的給予在一定肢體語言。②換位思考:護理人員要用患者的眼光看和思考問題,體會患者的苦楚。③加強對患者的信息資料的整理與歸納,以便更好地了解與患者溝通,增加信任感。④信息反饋及共情體驗。與患者進行言語和非言語行為的交流據(jù)患者的言語、表情、動作可以看出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
1.3 評價標準
①抑郁焦慮情緒:護理前后使用焦慮自評表(SAS)、抑郁自評表(SDS)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價,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或抑郁情緒越顯著;②護理工作滿意度:采用文獻簡紹的醫(yī)院護理工作滿意度調(diào)查表進行評定[5],問卷共3個維度(關心與關愛、服務與技術、環(huán)境與指導),分數(shù)越高患者滿意度越高。③療效判定:根據(jù)患者的 HAMD評分情況判定療效,HAMD評分的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效;≥25%為好轉;<25%為無效??傆行?(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及兩組患者的HAMD、SDS評分情況。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 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和HAMD及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和HAMD及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100)對照組(n=100)tP SDS護理前 護理后SAS護理前 護理后HAMD護理前 護理后62.26±6.25 60.15±13.23 1.28 0.054 31.14±6.23 39.12±8.26 8.63 0.035 43.24±2.61 45.56±2.23 1.23 0.056 12.93±4.18 17.95±4.94 8.72 0.034 21.11±5.34 20.14±3.14 1.20 0.059 41.63±5.64 50.36±5.89 10.69 0.023
兩組患者滿意度分析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工作滿意度總評分及各維度評分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
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s),分]
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P 38.62±3.56 55.65±4.76 29.35 0.021 28.28±4.61 39.46±4.50 25.12 0.024 17.41±3.28 28.72±3.45 22.31 0.025 117.42±13.21 148.76±11.34 26.34 0.023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HAMD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 HAMD、SD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隨著社會進步、人口老齡化的步伐加劇,老年人人群從心理、生理以及社會生活壓力的加大,很多老年人心理疾病發(fā)病率很高尤其是老年抑郁癥呈現(xiàn)發(fā)病率高、預后差等特點。老年抑郁癥是由多種因素如生物、心理、社會導致的一種發(fā)生于老年人(年齡≥60歲)人群的抑郁癥,包括早發(fā)性抑郁癥在老年期復發(fā)或持續(xù)至老年期,及首次發(fā)作時年齡≥60歲的老年期晚發(fā)性抑郁癥,以情緒低落、焦慮、精力減退、自我評價過低甚至產(chǎn)生自殺觀念及行為的臨床表現(xiàn)[6],嚴重影響老年人精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由于老年人本身具有一些孤獨、內(nèi)疚、恐懼、失眠等特殊心理問題以及適應能力低,導致老年人抑郁癥的產(chǎn)生且日益增加,以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思想遲鈍等為主要表現(xiàn),但僅僅依靠抗抑郁藥物的治療,效果不是很好,患者需要系統(tǒng)性的心理護理來輔助治療,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讓患者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能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的護理中被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共情護理是一種對他人情緒、情感的體驗和感知,是患者與護士之間的溝通平臺與溝通技巧,通過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了解并滿足患者所需,讓患者感受尊重及關懷從而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8]。
該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采用共情護理模式總有效率、HAMD、SDS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該研究的服務與技術、關心與愛護、環(huán)境與指導等指標,對照組均分分別為(38.62±3.56)分、(28.28± 4.16)分、(17.41±3.28)分,觀察組均分為(55.65±4.76)分、(39.46±4.50)分、(28.72±3.45)分,與靳陸平[9]研究結果類似,如對照組為病房環(huán)境與指導18.2分,愛護與關心17.8分,技術與服務40.6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病房環(huán)境與指導16.7分,愛護與關心37.4分,技術與服務52.6分,說明共情護理可有效緩解老年患者抑郁情緒,促使老年患者抑郁癥臨床表現(xiàn)得到明顯改善,可以有效的加強并促進護患溝通,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安全感,從而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焦慮感及抑郁感,還可以拉近護患間的距離,減輕患者陷入困境及被疏遠的感覺[10-11]。
綜上所述,在老年抑郁癥患者護理中應用“共情護理”模式不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率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謝曉穎,蔣榮泉.“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33):122-125.
[2]胡瑞燕,曾玉英.共情護理在降低ICU病人焦慮情緒中的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22):86-87.
[3]馬洪霞,李遵清,張宇,等.實施共情護理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 2012(4):274-277.
[4]譚群,朱瓊.共情護理在四肢骨折伴發(fā)抑郁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安徽醫(yī)藥,2014(9):1797-1798.
[5]索巧云.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醫(yī)藥與保健,2014(1):118.
[6]童良娥,謝志斌.共情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8):143-145.
[7]崔素芳.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8):119-120.
[8]賀國文,趙詠梅,周潔.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5):659-661.
[9]靳陸平.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共情護理”模式的應用探析[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9):164.
[10]梁秀容.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華夏醫(yī)學,2015(6):138-141.
[11]徐曉華.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治療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3):127-129.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Nursing Mode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FENG Wen-kui
Baotou Sixth Hospital of Baotou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Clinical Two Department,Baotou,Inner Mongolia,01406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pathy nursing application mod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Methods In Dec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4 in Baotou Sixth Hospital,2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each of 100 cases.Two groups were given drug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mode,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empathy nursing",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psychological change and patient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0%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ffective rate of 65.0%in the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work in the total score and each dimension score,HAMD(41.63±5.64)score,SDS(31.14±6.23)score and SAS(12.93±4.18)scor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Empathy nursing mode in the ap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nursing process,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Empathy nursing;Depression;Elderly
R473.74
A
2096-1782(2016)11-0145-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560532)。
馮文魁(1960.4-),男,內(nèi)蒙古包頭人,大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精神科護理。
2016-08-15)
10.19368/j.cnki.2096-1782.2016.11.145
隨著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性疾病受到廣泛的關注,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老年抑郁癥患者占老年人口總數(shù)的7%~10%,發(fā)病率高達27%且呈逐年上升額趨勢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具有預后較差等特點[1-2]。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如生物、心理、社會導致的一種精神障礙疾病,由于老年人本身具有孤獨。多疑等特點,僅依靠抗抑郁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一般要輔以一定的心理護理來輔助治療。而共情護理是一種對他人情感、情緒的感知和體驗,通過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了解并盡可能的滿足患者需求,針對性地實施個體化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讓患者感受尊重
及關懷[3-4]。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20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其對抑郁癥臨床療效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