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Leech的禮貌原則是語用學(xué)的一個關(guān)鍵理論,在交際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顧曰國吸收和借鑒Leech的禮貌原則,提出了中國的禮貌原則。中西方禮貌原則在應(yīng)用方面存在著一些顯著差異,分析中西方禮貌原則的異同,有利于減少語用失誤,達到得體、成功的交際效果。
關(guān)鍵詞:禮貌原則;語用學(xué);對比分析
一、Leech禮貌原則概述
語言學(xué)家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的基本框架,細分為如下幾類:
1.策略原則, 即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加對他人的益處。
2.慷慨原則,即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價。當發(fā)出提供動作時,直接比不直接更為合適和顯得禮貌。當發(fā)出請求時,不直接比直接禮貌。
3.稱贊原則,即對于聽者,盡量少批評,盡量多贊揚。該原則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否定式稱贊,即,不直接的批評別人。二是夸大式稱贊,這一般適用于正式場合。
4.謙虛原則,即對自己的贊揚要盡量減小,對自己的貶低要盡量增大。謙虛原則也分為否定式和夸大式兩類。如: ---You look gorgeous today !--Yes, do I ? 或well, I think I look not bad(不直接說漂亮)。
5.同意原則,即對聽者的不贊同要盡量減小,而對聽者的贊同要盡量增加。
6.同情原則,即積極的感情要盡量多地傳遞,消極的感情要盡量少地傳遞。這一原則主要適用于祝賀,哀悔等場合。
7.考慮原則,即盡量減少聽者的不快樂,盡量增加聽者的快樂。該原則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委婉語的應(yīng)用。其次,為了給聽者更多的愉悅,談及快樂的話題時要盡量具體。再次,為了減少聽者的痛苦,談及消極不悅的話題時,要盡量模糊。
8.諷刺與戲謔原則,有時本意要表示諷刺和不滿,但因為顧及到雙方的面子和尊嚴,只有以禮貌的話語來表達不滿的情感。如:Well, nice work(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地,媽媽很無奈)。對朋友的戲謔和諷刺,一般來說都是沒有惡意的,這種情況下,表面上看言語是粗魯?shù)?,然而實際上是禮貌的。
二、顧曰國的禮貌原則和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差異
在吸收和借鑒Leech的禮貌準則,并追溯了現(xiàn)代禮貌概念的歷史淵源的基礎(chǔ)上,顧曰國總結(jié)了與漢語言文化有關(guān)的五條禮貌準則:
(一)貶己尊人準則
貶己尊人準則即涉及到自己或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時要“貶”, 要”謙”;而涉及到聽者或與聽者相關(guān)的事物要“抬”,要“尊”。漢民族以謙虛為榮,對于夸獎往往會自貶一番,加以謝絕,以表謙虛?!百H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西方文化也認為謙虛是禮貌的,但是西方人“尊人”但不“貶已”,對于表揚和贊賞往往會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例如,有人對孩子的父母說:“你的女兒好可愛呀! ” 中國父母往往會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一般吧”,而西方的父母則自豪地回答:“是的,她是我們的驕傲!”。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雙方不了解謙虛原則方面的差異,就會產(chǎn)生誤解。中國人認為西方人抬自以為是、不懂謙虛,而西方人則認為中國人心口不一,虛偽。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滲透,我們的禮貌觀念也在不斷改變著。更多的中國人在“尊人”的同時也強調(diào)“自我表現(xiàn)”,而不是一味地“貶已”。
(二)稱呼準則
稱呼準則指由于禮貌,人們在稱呼時仍沿用“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是家長式的模式,強調(diào)輩份、貴賤、尊卑的等級差別,反映在稱呼上即要嚴格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傳統(tǒng),由此可見,中國人習(xí)慣于非對等式的稱呼類型,這表現(xiàn)出了一種權(quán)勢傾向,是垂直式社會關(guān)系的標志。例如:孩子不能直呼長輩、父母、老師的名字,下屬不能直接稱呼領(lǐng)導(dǎo)的名字,這是最起碼的禮貌問題。而在西方則不盡然,由于西方文化中強調(diào)天賦人權(quán),人人平等,他們在稱呼上比較隨意,基本沒有長幼尊卑之分。
(三)文雅準則
文雅準則即要出言高雅,做到有教養(yǎng),有禮貌。文雅準則的重要內(nèi)容為“多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英漢語中都有不雅之詞,要盡量避免不雅之詞,運用委婉語。例如,在英美社會里,對于某些地位不高的工作和藍領(lǐng)的工作,往往用委婉語美化這些職業(yè),以提高其社會地位,以維護其面子。如稱babysitter 為mother s helper ;hairdresser 為beautifician。在中國我們稱按摩腳的稱為足療師;打掃衛(wèi)生的為保潔員等。
(四)求同準則
求同準則即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例如,在中國,發(fā)出邀請通常要反復(fù)幾次以示真誠,而受邀者會婉言謝絕幾次才接受。這與西方的習(xí)俗截然不同。
(五)德、言、行準則
德、言、行準則即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別人給自己的好處要盡量夸大,自己付出的代價要盡量縮小。
中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xiàn)方略。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漢文化中的“禮貌”植根于儒家“禮”的傳統(tǒng),提倡謙虛,強調(diào)“貶己尊人”,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響,提倡實事求是、自信、隱私和獨立,強調(diào)個體和個人價值。
三、結(jié)語
對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對比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增進中西方文化交融。在跨文化交際當中,我們必須注意中西方禮貌原則的異同,掌握禮貌用語,避免語用失誤, 從而達到得體、成功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xué)[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4.
[2]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8(04).
作者簡介:鄭素娟(198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與英語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