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心理教育分析及啟示
田靜
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的概念產生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動物實驗。它是指動物(包括人)在連續(xù)經歷失敗和挫折等消極事件后表現出絕望和放棄的態(tài)度。當個體在某個具體事件和目標上反復努力卻反復失敗時,形成了努力與積極結果無關的消極信念,并可能泛華到其他情境中,包括那些可控的情境。這種現象常常發(fā)生在教育實踐中,是教育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內容。
研究發(fā)現,大學生中有“習得性無助”行為者非常多,當他們無論做什么、無論付出何種程度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時,會覺得失去了控制感和自信心,顛覆自我認知,瓦解精神力量,逐漸喪失斗志和行動力,最終放棄任何努力,即便面對原本能夠勝任的任務時也變得麻木、退縮、自我懷疑與否定,陷入絕望的心境之中。具體來說,體現在動機減弱、認知障礙、情緒失調等方面。
動機減弱:對任何活動、安排失去興趣,消極、倦怠;
認知障礙:認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會失敗,即便對能力范圍內的任務也沒有把握,自我評價降低,自尊心受損;
情緒失調:由最初的煩悶、憂慮,轉變?yōu)槭?、沮喪、焦慮,產生無意義感,嚴重者會引發(fā)抑郁癥。
值得一提的是,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常常不能夠被正確認識,習得性無助行為者不能夠被準備識別,反而被社會、家長及教師們誤以為懶惰、懈怠、不求上進而橫加批評與指責,長期以來的負強化使“習得性無助”行為愈加鞏固。
1、外因
(1)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系統
家庭環(huán)境對個人塑造性格、培養(yǎng)氣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家庭環(huán)境壓抑、父母性格強勢、要求完美,對待子女苛刻,那么在此環(huán)境中成長的個體將更注意消極因素、更容易產生自我否定。同樣,過度溺愛也不利于個體勇敢面對挫折和困境。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有的父母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忽略他們的努力程度,只看結果不管過程。大學生在外求學,父母無法知曉他們平時的學習狀態(tài)和情緒狀態(tài),是否掛科、曠課、成績排名等成為他們判斷子女是否踏實、勤奮的標準。由此傳遞給子女一個信號,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有可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努力是完全被遺忘的。只要結果不好,就不會受到父母的認可。
(2)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
社會支持系統,也稱社會關系網,有兩類表現形式,一類是實際的、客觀的支持,如物質保障,另一類是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情感支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我們有獲得溫暖、愛與歸屬,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的需要,而這正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社會支持,除家庭環(huán)境之外,學校教師、同伴群體、朋友同學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有時教師、同學可能未能及時觀察到個體的不良情緒,未能給予充分的關懷,大學生內心逐漸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3)失敗經驗
消極事件是最直接的打擊,頻繁體驗失敗會動搖曾經堅定的內心。例如,有些大學生雖然有強烈的動機想要通過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但是由于個人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早起晚睡、每天保證一定的學習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甚至一次比一次的分數低,對他們來說這無疑是對自己的否定,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對四級考試的習得性無助。
2、內因
(1)不恰當的歸因方式
韋納將行為成敗的原因歸納為三維六因素,三維度即控制點、穩(wěn)定性、可控性,六因素即努力、能力、運氣、任務難度、身心狀態(tài)和其他因素。歸因方式受個體的個性差異及成敗經驗的影響,不同的歸因會影響個體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以此影響成就行為。習得性無助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將壞的結果歸因為內部的、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這種歸因方式的一個典型情境是學業(yè)困難。成績落后的大學生更容易把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失敗經驗歸因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并認為這種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進而影響對自己今后學業(yè)的預期,從而放棄努力,放棄努力后產生的不良結果可能導致預期成真,印證先前對自己的認知,這種不良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產生惡性循環(huán),不僅阻礙了學業(yè)進步,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2)消極心理防御機制的運用
心理防御機制是個體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挫折、沖突造成的威脅,減輕內心不安,恢復心理平衡與穩(wěn)定的適應性傾向;它的積極意義在于可以使個體的心理壓力減緩,還能夠激發(fā)主觀能動性,“升華”這一心理防御機制是積極意義的最直接體現;消極意義在于可能使個體出現退縮、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學生在遇到挫折之后,為避免失落、痛苦、焦慮的情緒,采用自我保護的機制,運用消極的心理防御方法,如投射、否認、逃避等。
(3)上行社會比較
人們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意義,背景因素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偏差。大學生中不乏諸多成績優(yōu)異、能力較強、多才多藝者,當個體與周圍比自身優(yōu)異的人相比時,容易產生敵意、嫉妒的消極情感體驗,降低自我評價、自尊心受損。
(4)負面評價恐懼
這種負面評價恐懼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時表現得較為突出,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中開放性與禁閉性相矛盾的特點,既渴望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又希望保留自己的個人空間。由于缺乏人際交往技能及經驗,在社交過程中自信心不足,擔心他人給予消極評價,為此苦惱、焦慮,原本的社交期待受到打擊,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產生質疑,認為自己即使付出真心也無法交到知心朋友,從而避免社交,獨來獨往,嚴重者封閉自我。
1、教學啟示
加強歸因訓練,提升自我效能感。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一詞,它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力的預期,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完成某一任務。增加成功經驗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但要注意歸因方式的影響。
(1)增加學生成功經驗,引導積極歸因
在習得性無助的概念中,“習得性”三個字值得注意,個體的習得性是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不斷形成的,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常常夸大困難,給自己設置較多的心理障礙,自信心較弱。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過程中學會解決困難、增強內部動機,體驗通過不懈努力獲得成功的愉悅心情。
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歸因,減少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重拾信心。具體做法有:讓學生關注學習任務,而不是害怕失敗;引導學生將失敗的經歷歸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夠,而非能力與智力。
(2)善于發(fā)現閃光點
成績不是學生的全部,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平時那些可能并不突出的學生身上所獨有的優(yōu)點,對此給予充分肯定,找準契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教會他們學會善于自我分析,發(fā)現自己的閃光點,悅納自己。
(3)運用教師期望效應
教師期望效應,又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激發(fā)學生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教師通過眼神、微笑、言語激勵等方式來表達對學生的肯定和欣賞,使學生感受到關愛和重視。鼓勵學生積極向上,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進步。
2、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系統
家庭環(huán)境對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成長和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尤其是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與良好社會功能的養(yǎng)成尤為重要。和諧的父母關系、親子關系有助于學生自信、樂觀、勇敢等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這體現在父母自身首先具備優(yōu)秀的個性品質,不焦躁、不情緒化,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時有思路有方法;父母之間互相尊重、愛護,夫妻溝通順暢;父母對待子女能夠做到關心、愛心、耐心、責任心,提供物質保障和情感支持,在這個普遍注重結果的社會中,父母能夠學會轉換角度,關注孩子為目標努力奮斗的過程,用愛去溫暖孩子受挫的心,用言語的力量去激勵孩子勇敢前行,父母的支持成為子女前進的不竭動力。家庭成員間形成的良性溝通模式、充滿愛的家庭氛圍,這無疑將極大的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完善個人特質系統
(1)準許為人,接受失敗
Permissiontobehuman被譯為“準許為人”。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挫折,都會體驗到失望、焦慮的消極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是人天生的一部分。準許自己為人,意味著準許自己失敗,準許自己痛苦,給自己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內面對自己時準許自己為人,不壓抑本性,不后悔自責,接受現實,接受困境。情緒ABC理論指出,嫉妒、焦慮是人天性的一部分,但不意味著要屈從那種情緒,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能夠改變對它的詮釋。主動接受而不屈從,它意味著有些事情無法改變,而有些事情能夠而且應該去改變。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應該首要學會的便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失敗,從失敗中分析原因,不斷摸索、不斷嘗試,發(fā)現那隱藏在失敗經歷后的點滴進步。將困境解釋為成長的契機,發(fā)掘出失敗中的閃光點、失敗中的機會,指導下一步的行為。
(2)增強心理彈性,提高耐挫力
心理彈性是個體遭遇壓力、挫折等危險性因素時具備的能力和特質,它是由逆境激發(fā)而出的潛能和建設性力量,幫助個體面對重大生活壓力時,調動積極的心理資源,有效調控情緒和行為,鈍化不良應激反應,實現良好適應。家庭環(huán)境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個人特質系統構成心理彈性的動力系統。個人特質系統中多元問題解決策略、成熟的防御機制、積極的壓力應對方式是大學生個體應該主動地、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和學習的。
習得性無助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不良心理現象,家人、教師及同學應給予充分的理解、關心、信任和支持,使他們能以更加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
(作者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