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宏
摘 要:在課堂上使用導學案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方面有著很顯著的功效,“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法得到更廣泛而深刻的運用。但是完全依賴導學案進行教學,其害處不淺:阻礙學生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僵化,教師理解教材不深刻,重知識目標而忽略情感目標,教材在課堂使用中被邊緣化……
關鍵詞:邊緣化 程序化 淺表化 虛無化 形式化
“導學案作為學生的學習依托,讓學生從課堂上接受教師的講解,始終處在被教師支配狀態(tài)下,走向教師把編寫好的導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導學案的路線圖自學,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并填寫答案的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學生思考問題、搜集信息、整合資源、查閱資料、答疑解難、積累學業(yè)基礎、理清做題思路、把握做題規(guī)律,這無疑比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學生被動聽講前進了一大步??墒侨绻麖膶W生素質方面考慮,過度依賴導學案有可能阻礙學生一系列能力的提升,例如自主能力、質疑能力、聯(lián)想能力、探索能力、辨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我突破能力等。”這是創(chuàng)新出導學案的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對導學案的定位。目前大半個中國的學校都在使用導學案,充分證明導學案使用的成功。但也正如崔其升校長所說,過度依賴導學案會阻礙學生諸多能力的提升。此外,筆者在使用過程還深深感覺教材的地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情感培養(yǎng)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弊端。
一、文本教材邊緣化
導學案編制基本上采用課時化原則,即一節(jié)課一份導學案,這樣做既便于教師操作,也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系統(tǒng)理解和掌握,還可以適當拓展教材。然而考慮到學生負擔的問題,編制導學案時對教材內容就不能面面俱到,或者只涉及文本的一個方面。在使用時,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就都圍繞導學案來展開,學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到了解決導學案上,閱讀文本的時間大大縮水?!缎抡n標》關于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痹趯W案導學模式下,學生讀課文的目的被誤導,就是針對學案預設來讀或者理解,不再是個性化、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甚至語文課堂本該有的瑯瑯讀書聲不再出現(xiàn),更別說多種形式的讀。如此一來,本該占據(jù)課堂主導地位的教材讓位于導學案,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變淡了,教材被邊緣化了。
二、教學過程程序化
各學校在使用教學案時,各科基本都確定了模式,每節(jié)課都按照這個模式去設計,教學過程也就按照這個模式來展開。節(jié)節(jié)課如此,課堂教學過程按部就班,整個過程就是一道預設好了的不變的程序。過程程序化,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自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實用的學習方法。但是過程程序化的危害遠大于益處:學生思維僵化,獲得的學習方法單一,能力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就只能是紙上談兵,這跟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三、教材理解淺表化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本只能當工具看,當手段看。 通過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頭的種種東西在學生的思想、意識、行動、工作方面起積極的作用,這才是目的,教師要盡責任,就得努力達到這個目的?!边@就告訴我們:教師首先要挖掘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性、藝術性、實踐性內容,然后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領悟并最終成為自己素養(yǎng)的構成成分。但是在學案導學模式下,讓學生準確完成導學案是課堂活動的主要任務,教師備課的注意力也重點放在導學案的設計、運行以及反饋上,導學案內容的局限性導致教師理解教材緊緊圍繞學案內容來展開,多角度、深層次開掘已經(jīng)失去意義了。膚淺的、表面化或者片面化理解教材成為常態(tài),這對現(xiàn)行教育思想是一種褻瀆。
四、情感教育虛無化
《新課標》“總體目標與內容”明確指出“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痹诰唧w要求中也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條,可見新課標對情感目標的重視程度。這是新課標的一大亮點,也是基于語文教材本身的基本特點。因為所有文章必然是作者情感的結晶,讀者從中首先感悟到的也是作者的情感,所以解讀教材就不能忽略情感。所有語文課堂也應該是活色生香、情趣盎然的,這樣學生才能受到熏陶,更深刻感悟教材。使用導學案的課堂雖有三維目標的設計,但是實際操作中都以知識目標為重(這也跟目前教育體制或者地方教育方向定位有關),教師沒有激情洋溢的講述,學生不會有聲有色的回答,用來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時間也很少,濃濃的情感不見了,情感教育就剩冷冰冰的說教。而要完成一堂課的導學案,教師就盡量不說教,學生只有面對冷冰冰的導學案答幾道感悟情感的題目。
五、教學效果形式化
學案導學模式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這一模式將學習活動分成自主學習(即預習)、課堂學習(即展示活動和深入探究)兩部分,學生的自學任務很重,基礎性和知識性內容都在預習之中完成,并且還思考課堂學習部分的內容,自覺學習,效果肯定比被動學習好得多。導學案設計印制以后,兩部分內容必然在一塊兒,必須課前發(fā)放到學生手中讓他們預習。這樣一來,積極性高的同學對所有內容都進行思考,展示學習成果時就能夠表達得到位;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完成所有任務有些吃不消,為了課堂展示時能表現(xiàn)得精彩,不惜借助教輔讀物來獲得答案。于是我們預設的自主學習結果與課堂展示就不再是個性化的了,所獲得的結果是大同小異的標準化答案。或者好多老師在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也樂于向學生展示標準化答案,這樣的學習效果就是走形式,不是我們期待的高效。
總之,導學案的優(yōu)點不可否認,我們要充分利用;而其弊端也很分明,一味照抄照搬只會害了學生,于高效課堂無益,我們要創(chuàng)新使用也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1]崔其升.《杜郎口中學:取消導學案》《中國教師報》,2013年10月31日
[2]王健龍.《初中語文使用導學案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 《教師天地》,2013年8月5日
[3]高風云.《淺談當前初中語文導學案存在的問題》《教育(文摘版)》,2016年第12卷
[4]吳靜.《語文導學案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語文天地》, 2016(4)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