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復赟
摘 要:“小立課堂,大作功夫”,即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盡可能精簡,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會總結、歸納。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情感化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弊鳛榻M織者,那就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作為引導者,教師在上課時就要把握好上課的進度及討論問題的方向;作為合作者,則應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共同體驗數學活動的喜、哀、樂。朱熹曾經說過:“小立課堂,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盡可能精簡,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少學多。事實上,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往往低估了學生的學習天性和學習潛能,教多學少。
一、數學課堂教學改革進程中的弊端
1.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
在課改實驗中,“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現(xiàn)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典型的“滿堂問”式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連續(xù)提問,或自問自答,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教師也只作簡單的肯定、否定,然后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其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強引灌輸,學生消極接受。
2.空洞的“熱鬧”
新課標給數學課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教師提出問題,然后一聲令下:“開始討論!”學生就分組圍成了一團,學生的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幾分鐘后,教師一聲令下:“停止討論!”于是學生的討論聲戛然而止。結果,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是幾個優(yōu)等生,大部分學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熱鬧的課堂是否等于豐碩的收獲?
如,在公開課或教學研討課上,一些教師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課”的精彩節(jié)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對難以駕馭的學生,教師從容不迫,有板有眼地開始上課,或講解,或提問,或討論,或指導。師生之間以短平快的問答為主,一切順著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得天衣無縫,聽課老師的視線始終集中在授課老師身上,全神貫注于嫻熟的教學技藝表演上。在一片掌聲和贊嘆聲中,大家卻忽略了課堂的主體——學生。
二、“小立課堂,大作功夫”勢在必行
1.讓學生學會思考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火種就是一個個具有排戰(zhàn)性的問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的一串問號……讓學生學會思考,對其終身有益。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思考過程中,雖然處于一種不適的困境,但不是令人絕望的深淵,只是一時的“山重水復疑無路”,過后就是豁然開朗,就是茅塞頓開,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唯有如此,學生才會有發(fā)展,才能真正感受到課堂教學的魅力!
2.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比如,在學習“垂直于弦的直徑”這節(jié)課時,讓學生動手折紙猜測并發(fā)現(xiàn)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再在紙上標出字母,要求學生進一步找出圖中相等的線段和弧,并嘗試通過軸對稱說明和歸納,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中,實現(xiàn)從感性到理性,從形象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動手實踐,讓學生“從做中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學習交流的工具,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問題和表達觀點,能很好地體現(xiàn)建構主義學習理念,也是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鍛煉。學生的語言可能不規(guī)范,表達欠嚴謹,但那是他們通過數學活動體驗后進行思維概括的產物,是自己的東西,比老師直接將概念拿出來要好。
3.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
師生以談話交流的形式,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如,這節(jié)課的收獲是什么?你認為自己最不好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在某個定理證明中用了數學中的什么方法?等等。通過本節(jié)課的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課堂教學情感化
不會贊美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贊美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長劑,教師要發(fā)揮“集思廣益、智力互激”的優(yōu)勢,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平等、寬松、民主的討論,整節(jié)課處處顯示出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教學民主、情感共振。教師也可用幽默的語言,活躍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笑聲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苦學到樂學的轉變。
總之,數學課“教少學多”使學生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激蕩。“小立課堂,大作功夫”要求教師對自我進行準確定位,從而對教學有新的了解,對學生有更多的理解,對新課標有更多的感悟。我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數學學習規(guī)律,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倪善策.教育教學觀念“轉變”試論[J].教育,2014(7).
[2]楊春泉.動手實踐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淺談新課標下初級中學數學的教與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