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艷,隆 娟
(1.湖南城市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2. 湖南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
美國“文學圈”模式在大學語文中的應用研究
肖 艷1,隆 娟2
(1.湖南城市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2. 湖南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高校人才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然而目前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我們不妨采用美國“文學圈”教學模式嘗試解決。“文學圈”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為一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此模式的介紹及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操作建議,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實施“文學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普遍提高大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及人文修養(yǎng)。
“文學圈”;大學語文;應用研究
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專業(yè)學生普遍開設的一門基礎知識課,它在高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語言應用能力。但從課程開設以來就伴隨著不同意見,出現(xiàn)了種種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課程開設流于形式,且日趨邊緣化;教材陳舊,內(nèi)容枯燥;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喪失。特別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無法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參與這一問題,頗為突出。面對這一教學現(xiàn)狀,面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不妨試試在美國各級學校廣泛應用、被稱作是英語母語教學利器的“文學圈”教學模式。
“文學圈”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為一體的教學方法。1994年,美國學者Harvey Daniels在Literature Circles-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一書中對“文學圈”作了比較全面的界定:由一小群在教師提供的一系列閱讀材料中,選擇讀同一材料的學生組成臨時性的閱讀研討小組(4-6人/組),組內(nèi)每個成員承擔某一研討角色(discussion roles),然后根據(jù)角色需要進行獨立閱讀,完成各自的角色任務表;閱讀完成后是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圈內(nèi)成員按照自己的角色任務分工準備發(fā)言提綱并進行討論,展示書本精華,分享讀書感受,完成自我評價與組內(nèi)評價;之后是組間分享環(huán)節(jié),各文學圈要自行設計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文學作品演示書中精華,并與其他小組分享,例如:短劇、布偶劇、歌唱、海報等表演活動來達到不同作品的交流機會;當完成對某一材料的閱讀、討論、分享、展示后,各個文學圈立即打散,重新根據(jù)各人挑選的相同材料,再組成新的文學圈[1]。
從上面對“文學圈”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是“文學圈”模式的基本內(nèi)涵。不論是學習材料的選擇,還是學習小組的成立、角色的分工、組內(nèi)的討論分享、組間的成果展示及評價,學生始終都是活躍的主角,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fā)。且它以文本為中心,讀、寫并重,強調(diào)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將聽、說、讀、寫有效整合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信心,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總之,“文學圈”教學模式,為我們解決大學語文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產(chǎn)生的教與學方面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文學圈”模式在大學語文中的實施流程
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與訓練。Harvey Daniels建議,老師若想看到“文學圈”教學模式的成效,則至少需要推行一個學期以上[3]。因此,我們以一個學期(共16周,每周2次課,每次課時長45分鐘)為單位來安排大學語文“文學圈”模式的實施流程(見表1)。
表1 大學語文敘事文學作品“文學圈”模式流程表
(二)“文學圈”模式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實施建議
1.書本的選定。這是想要實踐“文學圈”教學模式的老師首先遇到的挑戰(zhàn)。不同學生因個性特點,背景知識,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可能擁有不同的閱讀偏好,所以在實施“文學圈”模式時,我們通常依據(jù)主題為學生提供一個書本選擇范圍,并在選書前與學生一起瀏覽書本,以“書本介紹會”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基本信息,突出重要情節(jié),為其正確選書提供幫助。例如,在“愛國鄉(xiāng)情”單元,筆者是這樣向?qū)W生介紹其中的《邊城》的:《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中篇小說。它以邊遠的小城茶峒作為背景,用恬靜平淡的筆調(diào)描繪出湘西特有的風情,并借“翠翠”純美的愛情來彰顯人性的善良美好。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湘西秀麗的風景,淳樸的民俗與人性的“真”、“善”、“美”,你便可以選擇這本沈先生湘西系列的代表作。結果,聽了老師的簡單介紹后,不少來自北方的學生選擇了《邊城》,討論時他們對書中展現(xiàn)的當?shù)仫L土人情的重要節(jié)日——端午節(jié)進行了大量的南北差異比較,對作者簡單質(zhì)樸的文字,特別是對其中泥味與土香味的湘西方言十分著迷??傊皶窘榻B會”成功的秘訣在于一方面應向?qū)W生簡述書本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重點介紹書中能勾起學生閱讀欲望的細節(jié)。
根據(j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討論稿)》,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文章審美為載體,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修養(yǎng);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日常書面表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大學語文課程必須突破“高四語文”式的字詞句常規(guī)教學,讓學生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去切身感受語言的魅力及民族文學的特色,這對于提高大學生語言素質(zhì)、形成人文修養(yǎng)乃至發(fā)展民族文化都極其有益。教師在實施時可根據(jù)教學主題、地方特色、學生專業(yè)背景及愛好興趣等來提供書目,然后讓學生行使“自主選擇學習材料”的權利。
2.培訓的實施?!拔膶W圈”教學模式雖十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權,但并不等于任由學生放羊吃草,相反,如果“文學圈”活動要順利開展并且收到最佳效果,“崗”前培訓必不可少。對于初次接觸“文學圈”模式的大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將整個活動分解成多個部分,確保學生在開展活動前對其流程、規(guī)則有較為清楚的了解。同時,對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也可通過培訓幫助學生解決?!拔膶W圈”的培訓通常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闡述——向?qū)W生說明活動開展的形式及重要性; (2)演示——向?qū)W生播放視頻演示活動過程; (3)訓練——組織學生模擬訓練; (4)匯報——其他學生分享“看到的”與“聽到的”內(nèi)容,記錄活動程序,形成規(guī)則; (5)完善——教師通過小型課提供實時培訓。
3.角色任務表的使用。角色任務表(role sheets)是“文學圈”模式形成初期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4](P10), 它明確規(guī)定了不同角色的分工。因為這些角色任務表與培養(yǎng)思辨性讀者所需的各種閱讀策略緊密相關,且又能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活動中的責任和使命,讓他們在閱讀材料后將感想訴諸筆端,為組內(nèi)討論提供有效依托。因此,它們在20世紀90年代受到了“文學圈”模式創(chuàng)始人Harvey Daniel大力提倡。“文學圈”模式主要角色、分工及訓練的閱讀策略(如表2)。
同時,Harvey Daniel也提醒老師們不可過度依賴這些角色任務表,而應將它們看作是“文學圈”活動的“過渡性材料”,避免學生出現(xiàn)機械性的“完成任務式”的學習行為[5]。因此,在第一輪“文學圈”活動結束后,我們不再要求學生填寫單一的角色任務表,而是要求他們在閱讀及討論時采用更開放式的思維工具,鼓勵他們從多元的角度賞析文學作品。這些思維工具包括整合后的多個角色任務表,記錄成熟讀者整個思考過程的讀書日志(Reading log)或隨筆記錄體會的百事貼(Post-it)等。
表2 “文學圈”模式主要角色任務一覽表[6](P11)
4.社交技能的指導?!拔膶W圈”活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不可認為只要在活動前對學生進行了培訓,他們在分組后圍坐在一起就能產(chǎn)生所謂的“合作效應”了[6]。對于學生互助式的文學活動,不僅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周密的“崗”前培訓,更需要一位細心觀察的老師在活動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小型課幫助學生獲得討論所需的各項社交技能,如“如何成為一名好的聽眾”、“如何有禮貌地表達不同觀點”、“如何共同幫助偷懶的學生”等。這些技巧看似簡單,但處理不好則有可能導致討論交流無法正常進行。特別在處理不同觀點時,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無所適從,甚至企圖提高音量來壓制對方觀點,最后弄得大家不歡而散,影響活動的正常進展。這時,老師應告訴學生一個現(xiàn)實:我們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都需要且尊重不同的聲音。在表達不同的聲音時,我們可采用禮貌的方式進行,如“你的觀點很特別,但我在閱讀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內(nèi)容……”、“我認真傾聽了你的觀點,我覺得你忽略了……”、“你能從材料中提供具體證據(jù)來支持你的觀點嗎?”等。只有這樣,“文學圈”里的學生才會慢慢學會彼此尊重,相互幫助,共同建立起一個平等、友好、 合作的交流環(huán)境。
5.評估方式的多樣。“文學圈”教學模式采用多軌制評估方式,即學生自評、小組自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是指學生針對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如“我是否按時完成了閱讀任務?”“我的討論準備情況如何?”“今天的討論參與情況如何?”等。小組自評是指由“討論主持人”組織組內(nèi)成員對某次討論進行評價的過程,主要從“組員的參與度”、“組員的傾聽情況”、“組員圍繞材料討論的情況”、及“組員討論準備情況”等方面進行小組內(nèi)集體評估。教師評價既包括教師根據(jù)觀察記錄對學生討論狀態(tài)的評價,也包括對角色任務表或讀書筆記等文字材料的評價。三者相結合,才能將師生共同評價的方式落在實處。
大學語文教學要想走出“高四語文“式的字詞句常規(guī)教學的怪圈,我們可以嘗試從文學的角度入手,讓學生閱讀感興趣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圍繞這些作品記錄獨特的體會與真實理解,并在“生生互動”中學會表現(xiàn)自己和尊重他人,實現(xiàn)信息的綜合交流與思想的碰撞,從而激起進一步延伸學習的動力。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我們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應用美國“文學圈”模式,并沒有全盤照收,而是結合實際進行了改造,同時,也并不是要完全取代過去的教學方式,而是希望能多一種有效的模式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1]Daniels, H. Literature circles: 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M]. Portland, ME: Stenhouse Publishers, 1994.51.
[2]呂旭紅. 英語閱讀教學“文學圈”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探析 [J].集美大學學報, 2013, (14):108.
[3] Daniels, H. Literature circle: Voice and choice in book clubs and reading groups [M]. Portland, ME: Stenhouse Publishers, 2002.141.
[4] Daniels, H. What’s the big next thing with literature circles [J]. Voices from the Middle, 2006, (13).
[5] Daniels, H. & Steineke, N. Mini-lessons for literature circles [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2004.75.
[6] 姚家瑞.文學圈教學法初探[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9.64.
2095-4654(2016)09-0141-03
2016-06-30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