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學習者需求分析的意義入手,探討在學術英語教學中學習者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對學術英語教師的要求。
【關鍵詞】需求分析 學術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011-01
學術英語教學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作為高等教育的學術教育和研究基礎而受到廣泛重視。學術英語的教學對象主要為英語不是母語,但在求學中需要使用英語作為媒介語來進行學習活動的高校學生。隨著英語在學術環(huán)境下中使用的全球性增長,學術英語課程開始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任何一門學術英語課程都應該以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學生為什么要學習英語?”這個問題可以幫助課程設計者關注課程內容,使之與學習者緊密關聯(lián),關于學習者需求的意識是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的核心因素,也是學術英語課程區(qū)分于通用英語課程的特征之一。
一、學習者需求分析
學習者需求分析是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的第一步。早期的需求分析僅是對學習目的一個粗略的描述。學習者需求分析可以被區(qū)分為“現(xiàn)在情況分析”和“目標情況分析”(Ken,2006)?!艾F(xiàn)在情況分析”關注學生現(xiàn)在的情況,指的是學生現(xiàn)在的能力和抱負:他們可以做什么;他們在課程開始時需要什么;他們的技能和觀念;他們對于專業(yè)課程的熟悉程度以及他們對專業(yè)課程要求和體裁的認知。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是客觀的(年齡、熟練程度、以前的學習經歷等),也可以是主觀的(自我感知的需求、優(yōu)勢和弱勢等)?!艾F(xiàn)在情況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和追尋自己的學習目標。“目標情況分析”關注學習者將來的角色以及他們勝任學科專業(yè)學習所需的技能和知識。這與交流需求而非學習需求相關,它包括許多客觀的和以成果為導向的數(shù)據(jù):比如識別語言使用的語境、觀察這些語境中的語言事件、收集和分析目標體裁等。
學術英語教師要能夠對學生現(xiàn)有能力和學術學習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行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研究。換句話說,就是教師要能夠進行“現(xiàn)在情況分析”和“目標情況分析”,對比分析結果,找出兩者之間的差距,從而為制定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素材和把握教學節(jié)奏提供依據(jù)。
二、學術英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
John & Matthew(2001)認為學術英語教學中學習者需求分析應當包含以下信息: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何種情況下需要使用英語;在目標環(huán)境下應當怎樣使用英語;英語學習的最初動機;學習者的教育背景;在專業(yè)領域的英語熟練程度;以及在課后使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幾率等等。具體來說,學習者需求分析涵括了學習者的目標和背景、語言能力、參加課程學習的原因、他們喜歡的教學方式、他們需要進行交際的場景等。需求分析還包括學習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等等方面的內容。本質上來說,需求分析勾勒出了一幅學習目標的畫卷,該畫卷還承載了教師對于教與學的價值觀、信念和哲學思想。更確切的說,需求分析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的。
進行需求分析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常見的有問卷調查、采訪、參與性或非參與性的教學觀摩、對于真實語言素材的分析(課文、音頻、視頻等)、對學習者進行的個例分析、學習者自我評估、課程前和課程后測試以及學習日記等等。
學習者需求分析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隨著教與學的進展而呈現(xiàn)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需求分析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
三、需求分析對學術英語教師的要求
為了確定學術英語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學術英語教師應當首先對學生在原有文化中的學習情況、期望和價值觀進行了解;教師需要分析學生在目的語學習文化中所必需的專業(yè)語言知識和技能、教育價值觀以及角色;學術英語教師應當對教學對象充分了解,知道學術英語學期前培訓、本科生培訓以及研究生培訓的不同內容和重點。結合前文對學習者需求的闡釋,上述要求可以簡要地的理解為教師對學習者過去情況的了解,對學習者將來專業(yè)學習語境和學習內容的認知以及對學習者正要進行的學術英語學習的內容的掌握。所以,學術英語教師對于學習者需求的了解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這條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延伸變化。
學術英語教師要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并能為學生能提供通往目標語學習的途徑,幫助學生理解目標文化的價值觀、學習的階段和任務。此外,教師還要能夠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需求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并相應變換教師角色。為了滿足不同的學習者需求,教師所采用的任務和教學素材要包含各種學習者角色和學習風格。
綜合起來說,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在這些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對世界的不同認知形態(tài)和價值觀,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對學習任務所做出的反應。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的認知,教師才能夠做到盡可能不帶偏見和誤解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這種建立在彼此認知基礎之上的交流才可能是有效的。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將要進入的專業(yè)領域有基本的認知和了解,并且清晰地知道現(xiàn)在所講授的語言課程與將來學生的專業(yè)課程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及兩者之間由此達彼的途徑。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卻可以根據(jù)需求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找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共性和特別突出的個性,從而在教學中關注共性需求而又不忽略個性需求。當然,上述教學要求的實現(xiàn)還必須考慮到學生人數(shù)問題,對于不超過三十人的小班,教師更容易關注到個性需求,也更容易根據(jù)學生特色變換教學手段和豐富教學素材。
參考文獻:
[1]John Flowerdew & Matthew Peacock, Research Perspe?鄄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鄄
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Ken Hyland.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nadvanced resource book[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
[3]於波;向曉紅. 英語學習者需求分析及其相關教學目標的設定[J].科教文匯,2012第6期.
作者簡介:
李遵,女,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