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麗+唐菊
摘 要:近些年,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也帶來了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同時也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只有順應時代發(fā)展,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該教學形式不僅局限于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也同樣可以在大學教學中應用。該文從分析“電子商務”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和翻轉課堂的概念入手,探究如何有效在“電子商務”實踐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翻轉課堂;電子商務;應用研究
一、概述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fā)展,移動商務的不斷流行,電子商務課程也在高校的教學中引起了重視。許多高校的商學院或是管理學院都設有電子商務專業(yè),甚至將在各個專業(yè)開設電子商務的相關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移動技術的應用。其中的比較受歡迎的課程便是電子商務實驗課程。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具備電子商務安全、電子商務支付、網(wǎng)絡營銷、電子商務網(wǎng)站的基本原理等相關知識。包括還原現(xiàn)實中電子商務的,具體內容操作,比如B2B,B2C的各種交易行為,也包括一些基本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比如圖片的處理,視頻的制作,office軟件的使用,等等。因此要求學生不僅具備一些基本的電子商務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技術,另外還需要學生時刻了解現(xiàn)實中電子商務發(fā)發(fā)展的具體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以保證不跟社會脫節(jié),這樣在畢業(yè)之后才能夠盡快的融入社會中去,能夠盡快的上手工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電子商務實驗課程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還要求學生最好具備一些實戰(zhàn)經(jīng)驗。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有較高要求,因此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往往實現(xiàn)不了課程設定的目標,教學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是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因為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借助于現(xiàn)代化的手段,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信息技術,等等。翻轉課堂最早是由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Jon Bergmann 和Aaron Sam這兩位化學老師開始使用的。直至2011年,薩爾曼·汗(Salmankhan)和他創(chuàng)立的汗學院(Khan Academy)的里程碑式推動作用,教育界才開始熟知這種教學模式,也才開始關注它。
翻轉課堂對課堂內容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選擇權。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老師則擔當了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因為老師需要提前設計教學任務,翻轉教學模式下通常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因此老師要將整本書的內容進行拆解,規(guī)劃成若干個項目。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把一個一個的項目擊破,學會,完成即可。這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方式更加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一旦項目完成,學生也具備一定的成就感。會對下一個項目有所期待,以此便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機制。
目前,我國對與翻轉課堂的研究和應用都不是很多,且一般集中在中小學階段,大學中應用的更少。實際上,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大學生而言,實施效果會更加理想。因為大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己規(guī)劃利用自己的學習時間,這些是中小學學生所欠缺的。既然翻轉課堂在中小學階段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那么在大學里面的應用效果會更好。因此,該項目團隊,便開展了翻轉課堂在電子商務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取得預期效果。
之所以稱為翻轉課堂,便是因為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完全翻轉,將課堂的老師講解部分完全放到課前學生自己學習中去,課堂上需要的是學生的展示和討論,老師進行指導。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等。同時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為學生的提前學習提供學習資源,包括視頻資料的制作以及提供相應的練習題。在課堂指導時也對老師的知識,尤其是課外知識的儲備提出了新挑戰(zhàn)。
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電子商務實踐教學中來,主要解決目前電子商務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理論跟實踐相脫節(jié):實踐過程中很多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知識不知道如何應用到實踐中來,需要老師再重新講授相關知識,浪費時間,效率低下。
(2)知識覆蓋面?。耗壳半娮由虅諏嵺`教學的總課程是有限的、固定的。而面對豐富的、不斷變化的電子商務知識,僅僅課堂這些時間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導致傳遞的知識有限。
(3)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缺乏。學生缺少學習積極性。而豐富多變的電子商務知識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現(xiàn)代化的信息工具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學習機會。
(4)教師觀念陳舊。教師僅僅專注于教材、軟件的使用,跟不上電子商務的發(fā)展趨勢,提高不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結合翻轉課堂的基本概念和具體應用經(jīng)驗,本研究設計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如表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單組實驗法,對上述教學流程進行驗證。實驗周期為一個學期,共16周,每周兩節(jié)課連上。除去第一周的導論以及最后一周的測試,實際的教學周為14周,全部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電子商務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我們只選擇比較常用的基本內容進行實驗,包括基本的B2B和B2C模式下的具體操作。每次課設定1個專題,共14個專題。將所有學生分成8組,每組4人,要求每位同學至少要作為本組的代表上臺匯報一次。
教學對象為某高校大三下學期國際貿易專業(yè)的學生,共32人。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相關的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商務英語、管理學等知識。這為他們進行電子商務實驗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雖然大部分同學都已經(jīng)通過了計算機等級考試,但是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能力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除需要掌握電子商務的基本流程和內容外,還需要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能力。
三、實施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通過一個學期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之后,學生和教師獲益匪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對涉及實踐中的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學習起來有較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也明顯提高。
其次,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前和課后都能夠運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信息工具查找并整理資料,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且能夠較好的在課堂上進行表述。
最后,教師不再僅僅專注于教材、軟件的使用,而更多的去了解現(xiàn)實中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趨勢,用更多的現(xiàn)實案例融入到教學中去,極大的擴大了教師的知識面,也對行業(yè)的發(fā)展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效果比之間好很多,并對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大有幫助。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實驗過程中,采用的是分組團隊做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但是有些學生比較內斂,不太能夠融入進去,或者有個別學生責任心不強,依靠其他同伴完成任務,坐享其成的現(xiàn)象也有。
另外,學生跟教師之間的溝通比較單一,基本上都采用微信和QQ,在關于一些大型文件和一些專業(yè)問題的溝通上存在缺陷。尤其是涉及運用一些專業(yè)工具時。
最后,在教學視頻前期制作與發(fā)送時,也存在視頻質量不夠高,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并且在視頻傳送時效率不高,不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及時的線上的溝通和交流。
四、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一些不足,我們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首先,為避免一些學生濫竽充數(shù), 坐享其成。部分作業(yè)不采用分組形式,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且最終課程結束時,也要對所有學生進行考核。力爭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效果。
其次,為改進師生溝通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問題,希望學院能夠引進專業(yè)的有針對性的溝通軟件或是自建教學平臺。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及時互動交流,也方便學生之間的討論,以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效果。
最后,需要學校提供專業(yè)的技術支持和指導,設立專業(yè)的工作室,專門為教師錄制高質量的視頻資料,供學生前期學習之用。錄制教學視頻時需要考慮視覺效果、知識主題的突出性、互動策略、時長和學生的自我操控性等,避免死板、單調的講述。
五、結束語
通過一個學期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模式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且由于部分內容需要團隊合作,也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也確實提高不少。課堂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增加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且為老師在課堂上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回答學生的問題。這種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且較輕松的課堂氛圍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的同時,更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電子商務知識,提高學生的信息搜集、整理、歸納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將來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去。此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采用對老師的知識素養(yǎng),信息技術的使用和掌握均有所提高。希望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在其他課程中相繼進行實施,以更好的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2]劉小晶,鐘 奇,張劍平.翻轉課堂模式在“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8):105-110.
[3]鄒景平.翻轉課堂的起源與成功[J].中國遠程教育,2012(1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