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淺析演講稿日漢翻譯策略
——以安倍晉三戰(zhàn)后70周年談話為例
智敏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300204)
值二戰(zhàn)結束70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于當?shù)貢r間8月14日在記者會上公布的戰(zhàn)后70周年談話多達4千字,隨后日本駐華大使館網(wǎng)站發(fā)布了全文的漢譯版。本文筆者將以安倍談話及其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目的論視角出發(fā),在演講稿日漢翻譯過程中嘗試總結翻譯實踐問題及解決方法。
演講稿;目的論;日漢翻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此次談話中回顧了歷屆內(nèi)閣的歷史認識及立場以此間接提到“反省”、“道歉”等字眼。國際社會對“安倍談話”中的相關表述給予了高度關注。據(jù)韓聯(lián)社稱,安倍談話雖包含“道歉”等字眼,但表述采用的是“過去式”,缺乏誠意。有媒體稱韓日就有關歷史問題的矛盾有可能被進一步激化。由此可見政治演講稿表達精準性至關重要。本文筆者將以安倍談話及其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目的論視角出發(fā),在演講稿的日漢翻譯過程中嘗試總結翻譯實踐問題及解決方法。
演講稿屬于重內(nèi)容的文本,即注重信息的表達,其翻譯要求語言具有極高的精準度,而且對專業(yè)術語上的翻譯要求絕不會低于法律方面的專業(yè)水準,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須貫徹“理解到位、表述通順”的翻譯總原則。功能目的論學者認為,所有翻譯活動必須遵循兩個翻譯總原則:第一,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各方面的交互作用;第二, 接受對象不同,翻譯目的也不同。政治演講稿中最關重要的是接受對象,其終極目的是使接受對象理解政治演講的目的,并被演講內(nèi)容及情緒所感染,因此必然要求政治演講稿的譯文要與原文達到同樣的效果。此外,演講稿的翻譯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用詞簡短。把長詞盡量換為短詞;第二,用句簡潔。演講稿要求句子簡潔凝練,盡可能把長句拆分為短句;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據(jù)調(diào)查顯示,觀眾對具有人稱代詞的演講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反應要明顯大于缺乏人稱代詞的演講;第四,考慮聽眾的共鳴。演講稿不需要追求太大的幽默效果,但必須考慮對觀眾的感染效果。
在對安倍70周年談話內(nèi)容進行翻譯過程中,筆者找到了幾類代表性的案例,現(xiàn)對其加以分析說明,以期找到政治演講稿的翻譯策略。
例1:圧倒的な技術優(yōu)位を背景に、植民地支配の波は、十九世紀、アジアにも押し寄せました。
駐華大使館譯文:十九世紀,以技術的絕對優(yōu)勢為背景,殖民統(tǒng)治亦波及到亞洲。
如此譯來不太符合中文的語法習慣,讀起來也不夠圓潤、通順,應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力求符合目標語的口語語法。因此,筆者將其意譯為:
“十九世紀,西方國家憑借絕對優(yōu)勢的技術,開始在亞洲實行殖民統(tǒng)治。”
這樣譯來不僅內(nèi)容更加精辟易懂,也比較符合漢語的口語語法規(guī)范。此政治演講稿最終目的是使聽眾理解演講內(nèi)容,根據(jù)功能目的理論,修改后的翻譯則更能達到這一目的。
例2:そして七十年前。日本は、敗戦しました。
駐華大使館譯文:其結果,七十年前,日本戰(zhàn)敗了。
此句為簡短的銜接語,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筆者在符合目標語口語語法要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直譯。其譯文如下:
“于是,七十年前,日本戰(zhàn)敗了?!?/p>
從原文到譯文都是簡短的一句話,并沒有使用增譯等翻譯技巧,只是使句子符合漢語口語的語法標準。
例3:戦後七十年にあたり、國內(nèi)外に斃れたすべての人々の命の前に、深く頭を垂れ、痛惜の念を表すとともに、永劫の、哀悼の誠を捧げます。
根據(jù)政治演講稿的翻譯標準要求,日本駐華大使館將此句加以直譯。
駐華大使館譯文:正當戰(zhàn)后七十周年之際,在國內(nèi)外所有死遇者面前,深深地鞠躬,并表示痛惜,表達永久的哀悼之意。
但筆者認為如此譯來,缺少主語,缺乏連貫性。所以在保持原文意義不變的情況下,對此句進行了適當?shù)难a充和修改,將其改譯為:“正值戰(zhàn)后七十周年之際,我向國內(nèi)外所有死難者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痛惜,同時表達永久的哀悼之意?!?/p>
這樣譯文更符合中文的語法習慣。雖然對譯文進行了補充,但此句的翻譯完全體現(xiàn)了功能目的論的三大法則: 忠于原文,連貫且有目的。同時說明了在政治演講稿的翻譯過程中增譯有助于聽眾對譯文的理解。而且根據(jù)演講稿翻譯標準的第三條我們可以知道, 觀眾對具有人稱代詞的演講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反應要明顯大于缺乏人稱代詞的演講。因此,筆者在對原文進行翻譯的時候,恰當?shù)匮a充了主語,追求更高的翻譯效果,以期達到觀眾共鳴。
例4:原文:戦爭の苦痛を嘗め盡くした中國人の皆さんや、日本軍によって耐え難い苦痛を受けた元捕虜の皆さんが、それほど寛容であるためには、どれほどの心の葛藤があり、いかほどの努力が必要であったか。
駐華大使館譯文:飽嘗戰(zhàn)爭痛苦的中國人、以及曾經(jīng)被俘并遭受日軍施加難以忍受痛苦的人做得如此寬容,他們內(nèi)心的糾葛究竟多么大,付出的努力又是多么大?
根據(jù)一般性演講稿的翻譯特點,要求用詞簡短,將長句化為短句。按這一翻譯標準,筆者將例4中的一句日語翻譯為了兩句漢語,使句子更加簡潔易懂,這亦可以稱為拆譯。
“飽嘗戰(zhàn)爭之苦的中國人、以及遭受日軍施加的不堪忍受的苦痛的被俘人員做到如此寬容。他們的內(nèi)心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掙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筆者在諾德的功能目的論和一般演講稿翻譯方法等理論的指導下,對原文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翻譯,從中找到了適用于政治演講稿的翻譯策略。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豐富語義、精簡長句、添加主語是政治演講稿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三大基本總則。
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單純依靠翻譯理論無法完成翻譯任務。對于任何文本的翻譯,不僅需要翻譯理論的指導,而且需要借鑒參考其他類似的目的語文本。因此,無論翻譯哪一種類型的文本,都事先需要大量閱讀目的語文本,以求譯文自然規(guī)范。筆者認為,翻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不斷摸索尋找方法。
[1]李長栓編著.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4
[2]曾青.英語政治演講的文本特點及翻譯策略(英文)[J].海外英語.2012
H365.9
A
1671-864X(2016)05-0165-01
智敏(1990- ),女,漢族,山西,研究生在讀,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翻譯學院,日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