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源(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論華夏之道
劉宏源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163318)
華夏道學對于我們華人的意義很重要,對于我們的中國夢意義深遠。作為每一個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繼承道學,發(fā)展道學。道學可以開慧,可以加深我們對于宇宙時空的認知,通過悟道體道,中華文明必然再次走向巔峰。本文主講道的意義以及道的體悟,加深對道的認知,筆者認為這是刻不容緩的,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都在于道。
道;道學;儒家;道家;華夏文明;體道;悟道
學文的學者和學武的武人孜孜不倦的學習強身,都在追求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中國自從諸子百家之后就有著有史可查的道統(tǒng),從諸子百家的言行舉止來看,他們都是在傳道??墒羌热环殖砂偌遥f明各有見解,觀點不同,從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文化盛宴。即使從現在來看,中國的書籍被翻譯成外文的作者,前三名分別是老子,孔子和魯迅,泱泱華夏幾千年從此看來都只是對諸子百家的繼承,發(fā)展并不是很大。
我們需要繼承,更要發(fā)展。要繼承華夏先祖的道統(tǒng),與時代相適應,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我們的使命。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文化成了我們的道統(tǒng)。兩千年來,學者們對儒家經典背的滾瓜爛熟,出世入世為國為民奉獻自己。但不要忘了,在中國家天下的大背景下,統(tǒng)治者自命天子,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極度私有化的社會,眾多大學者在皇權,宗室,外戚以及權臣之間謹言慎行。這些統(tǒng)治者之所以重視儒家,有一部分原因是儒家確實能夠治理國家,但更多一部分是在用禮教約束天下,人民大眾在禮教之下成了單一的順民,統(tǒng)治者高枕無憂。儒家之中確實有很多大師例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陽明,曾國藩等,這都是救國救民的華夏圣人,但更多的是對儒家文化沒有學明白的腐儒,這些腐儒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傳播吃人的禮教,而沒有真正領悟儒家的道。
中華先祖是早慧的,這點毋庸置疑。全球統(tǒng)計顯示最聰明的人是華人和猶太人。然而現在就成就而言,猶太民族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華人,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都說,猶太人喜歡讀書每年的閱讀量是華人的好幾倍,甚至幾十倍。從這方面看來,確實和閱讀量有點關系,但是中國有一位名相叫趙普,他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這說明了讀書少未必就不行,要看讀的書質量怎么樣。猶太人自從摩西以來,一直都在讀圣經,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圣經的精華對于猶太人和道對于華人是一樣的。由此來看,我們想保持中華先祖的智慧,必須得恢復我們的道。道是可以開慧的,等我們有了一顆聰慧的大腦,通天徹地,怎么可能會沒有成就呢?
儒家的道是道,道家的道同樣是道,諸子百家的道都是道,道為一也。佛家自從傳入中國以來,誕生了禪宗等文化。禪宗等文化相當于是中國化的佛家,這和毛主席所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質上是差不多的。說到中國化,從我的理解看來就是道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通過《資治通鑒》等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向來都是很包容的文化,絕對不是倔強的排外者,我們能為人師,也能向他人求學。這就是我們民族的活力,但要記住我們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過與道合一,彌補我們的不足,完成了文化中國化。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學習我們的道,道真的很妙!
猶太人有圣經,我們也有。我們的《道德經》,四書五經,《莊子》和《傳習錄》等,這都是華夏之道的精華所在。通過這些經典啟蒙開慧,可以看清楚這個世界,使我們不再迷茫。
從學者角度來看,更多的是通過讀書學習和思考來學習的??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把學和思解釋的多么清楚,同樣可以看出學和思這兩個元素。這體現了孔子所說的陰陽??鬃映Uf:“吾道一以貫之。”從學與思的角度來看,就是學思兩者本為一體。通過學習四書五經,可以修心,可以開慧。老子在道德經之中也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崩献釉诘赖陆浿校瑢Φ赖年U述很清楚,其實道不玄,實實在在的,恒也。我自認為恒也就是一的意思,道本為一,是一片混沌,不分陰陽。之所以有了陰,是因為有了陽的存在;之所以有了陽,是因為有了陰的存在。有了陰陽,可以通過二元論來看世界,陰陽為二,通過二的幾次方就可以推演出更多的元素。也就是所謂的,“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至無窮?!币部梢詮姆说陌素?,文王推出六十四卦看出,其實用數學很容易看出,八八六十四,這都是一樣的。
萬物演化都是從一而來,學習文化博學固然重要,但是博的對立面是寡,同樣需要整合,化為一也,不然會有出現大錯誤。中國近兩千年來,獨尊儒家,有很多大師,但更多的是腐儒。極度私有統(tǒng)治者是狼,披著孔孟這件善良的羊皮,教化百姓,用禮教來教育人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后通過這些教化來吃人,華夏兒女受此涂炭幾千年,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自從諸子百家以來中國再難出現那種文化和文明的盛宴,全拜這種吃人的禮教所賜。那么這種禮教就必須廢除嗎?這就是重點,這些禮教中的很多部分是孔孟儒家在參透道之后,道顯身外自然呈現的。別的不說,就看溫良恭儉讓,隨意拿出一樣,都是好的。這些道德和能力都是儒家大師明心見性之后開花散葉。有一句話很重要,“率性為道,修道為教?!比绻晃稄倪@些枝葉去探究,而忽略了根本----道,有所成就是很難的。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什么歷史上有了那么多的偽善,偽君子。他們以這些優(yōu)良品質做外衣,卻干下了令人可恥的罪行。
有一句老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笨梢钥闯鰰臄盗繕O為浩瀚,這是不對的,其實書不在多在精。老子一生學習,僅僅為后世留下一部《道德經》;孔子一生刪書無數,孔門留下的經典也不多;毛主席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有相當的積極貢獻。這都充分表明了孔子所說“述而不作”的道理。道為一也,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世間萬物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待到頓悟得道,神清氣爽,靈臺清明,這種歡愉是無法言表的。悟道的過程快慢長短就得看悟性和機遇,有時會經過痛苦的掙扎,但是之后往往會有柳暗花明的妙詣。
后世學者大多以詞章華美為樂,殊不知拋去根本實在是得不償失,無緣??!前文說過,率性而為則為道,我們都是天生地長的,本來與天地一體,不自是不他是,在這兩者之間還有一方妙境。道教主張?zhí)?,佛教主張無,在這虛無中,似乎是拋棄了自我,難免落入對外不識不知形如枯槁的境界,這似乎不妥。我們的道本為一體,分了內外也就有了陰陽,這就不是一體了,豈不是犯了自是或他是毛病。道教不代表道家,儒教不代表儒家。老子和孔子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叫自己圣人,他們是實實在在的人,是飽學的學者,他們并沒有把自己架在神壇之上。縱觀歷史,中國從諸子百家之后社會主流文化是不信神的,這與西方的單一神和多神宗教社會有著根本的不同。老子和孔子是大學者,他們學說從表面上看確實不同,老子主張無為而有無所不為,孔子也說可為也可不為,這都是率性而為道的表現,老子的上善若水之德和孔子的仁禮都是守一而道顯于外的表現。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春秋時期,他們的外在表現都是在春秋時期大環(huán)境下所呈現出來的,這些絕對不應該成為禮教,因為時代在變,待到我們對道有了一定的體悟,我們在時代和環(huán)境下自然也會呈現相應的表現。
道并不玄,是實實在在的,通過體道悟道可以看清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開慧。對于大多有志學者,通過開慧可以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有更多的成就,這些成就可能是驚人的。我們華夏文明的根不是宗教,是道,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問,這里沒有神和仙,這里有得道高人和大德之人。得道需要悟性和機緣,要本著守一,和天地一體的思想去漸漸的開悟和體道。對于道,《道德經》和《中庸》已經講的很清楚了,這是中華文明的根,我們一定要留住。
[1](春秋)老子著;徐澍,劉浩注譯.道德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戰(zhàn)國)子思原著;劉強編譯.中庸[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3](明)王守仁原著;孫愛玲譯注.傳習錄[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4](春秋)孔丘著;楊伯峻,楊逢彬注譯.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0.
[5](北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
K203
A
1671-864X(2016)05-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