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瑗
一個正常的、完整的家庭應當有父愛、有母愛,成員之間的感情維系著家庭的和諧。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犯罪、離婚、交通事故等不斷發(fā)生,正常的家庭格局被打破,形成了許多特殊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一、把握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特殊家庭長大的孩子過早地承受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人情世故。其性格、行為、習慣、情緒等方面受到家庭或者社會不利條件的影響,這些學生普遍遇事比較沖動,且不夠理智。調查表明,在特殊家庭生活的兒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兒童,兩者之間相差近10倍。這些兒童的情緒容易變得消極,常常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喜歡獨處,待人處事冷漠。有時候會出現焦躁不安、情緒波動起伏較大等問題。另外,在特殊家庭環(huán)境下生活的學生經常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當這些刺激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時,學生就會表現得手足無措、坐立不安,如果這些刺激經常出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生為了適應這種“威脅”,就會采取獨處,封閉自己,不與其他人交流等方式來保護自己,使人體的生物機能受到損害,最后身體與心理都將受到疾病的折磨。
二、分析特殊家庭學生學習問題
特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都不是太好。因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構成了不利的學習環(huán)境,另外由于家庭的各種原因,家長對孩子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容易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另外,家庭矛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這一類學生在課堂中不能集中精力認真聽講,并且在課后不能獨立、按時地完成作業(yè),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開始逃學和曠課,學習成績下降。另一方面,特殊家庭的不利環(huán)境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危機”,使學生變得冷漠、孤獨、自卑、懷疑、彷徨等,致使部分學生開始出現一些問題。此外,父母對于孩子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不能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任其自由發(fā)展,這些中小學生就容易出現品德低劣、行為偏激和自我封閉等問題。更有甚者,個別中小學生會出現反人類、反社會的傾向,進而危害社會。
三、維護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社會、學校是中小學生接受教育的三大殿堂。這三者對于特殊家庭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對特殊家庭孩子品行的矯正,學校、家庭、社會要通力合作、各盡其責,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開設“家長信箱、家教熱線”。針對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不良表現,家長和教師要經常溝通,制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解決方案。并且學校要定期組織家長會,請心理教育專家介紹家庭教育方法,讓優(yōu)秀學生的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經。同時,邀請不同層次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長進行座談,共同商榷學生的成長問題,相互交流管理、教育經驗,讓家長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第二,組織家訪,上門輔導。學校應當要求全體教師不定期地對問題學生進行家訪,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狀況,有的放矢地制定學校教育方案。
第三,開設家長學校,特殊家庭孩子行為、思想、品格的轉變與家長有著直接的關系,首先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的成長,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第四,學校要建立心理輔導室。學校邀請了專業(yè)的心理教育專家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除此之外,還開通了“悄悄話”電話專線,為學生建立個人心理檔案,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出努力。
不管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要用十二萬分的努力來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方案,拯救“問題”學生,讓其更好地走過迷茫,走向成長。家長、老師要共同協(xié)作,呵護特殊家庭中小學生的成長,糾正其扭曲的品格和不良的行為。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