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f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音樂欣賞課上,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激發(fā)、鞏固,要始終貫穿音樂欣賞教學的整個過程,這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健全審美心理有重要的作用。
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特別是對音樂的鑒賞力,發(fā)展想象力,豐富情感,豐富自己的音樂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經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單調沉悶的教學方式,教師課下輕松,但是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幾乎無法進行。學生根本不關注音樂作品。后來筆者逐漸認識到沒有興趣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一切教學目標也無法實現。
教師作為課堂引領者,應該充分發(fā)揮音樂作品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學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音樂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因此筆者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與大家分享。
一、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fā)生興趣?!本倪x材,合理安排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習空間,提出新問題、新信息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教師可以從課外書、音樂雜志上選擇學生喜愛的樂曲、音樂故事,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fā)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興趣。
心理學認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一個人的興趣只有在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所以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把學生的愛好特長帶進課堂。隨著周圍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家長意識不斷提高,很多父母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特長。學生有了特長,都想在別人面前展示一下“露露臉”。教師在教學完一首作品后,可以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音樂作品的主題曲你會唱嗎?(全班唱唱)。啟發(fā)學生:你們還有更多的表達方式嗎?(小組討論、展示)這時學生就會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樂器。準備充分后,學生就會找出最好的組員站到講臺上展示,表演完畢,會贏得其他人的熱情掌聲和贊許目光。這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和學習音樂的動力。
二、引導學生選擇好的音樂欣賞方法,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
欣賞的關鍵是“會聽”。如何培養(yǎng)學生聽的興趣并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欣賞活動,是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的前提。教師可以嘗試一些方法。
1.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法
學生的好奇心重,在欣賞每首作品前盡可能多地了解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故事,這樣學生的興趣容易被抓住。例如舒伯特《鱒魚》鋼琴五重奏。教師先哼唱歌曲《鱒魚》讓學生描述聽到的鱒魚音樂故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聆聽舒伯特是如何運用鋼琴和四件弦樂器來講述鱒魚故事的。學生這時會全神貫注,聽完這首作品。
2.抓住音樂最吸引學生的要素,吸引學生的耳朵
拿到一首音樂作品,教師不要急于去看作品介紹、作品分析,急著備課、上課,而是應該靜下心來,反復聆聽,將旋律熟記于心,真正問一下內心:這首音樂好聽嗎?為什么好聽?如果我是學生,我愿意聽嗎?我能聽到哪些內容?教師如何有效引領,讓學生回歸到音樂的本質,順利完成音樂教學任務。這才是教師應關注的地方。
筆者在教學海頓《驚愕交響曲》時,從作品的力度入手,啟發(fā)學生,說出對作品的印象或者心目中的音樂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初聽,都會對作品的力度變化表示驚訝,教師適時介紹:海頓很討厭有人在聽音樂會時打瞌睡,于是特意寫了這樣一首曲子。如果你是海頓你會給這首曲子怎樣命名呢?是“吃驚”“心驚肉跳”“一鳴驚人”“驚喜交加”嗎?請欣賞海頓的《驚愕》交響曲。學生一下就記住了曲作者、作品名稱,對作品的特色和音樂力度的變化有了初步印象。這就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
3.發(fā)散思維,暢所欲言,采用聊天討論的學習方法
初中學生以為自己是大人了,覺得自己什么都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染學生,使其更加關注介紹給他的音樂。比如在欣賞《杵歌》時,筆者就拿來自己去高山族旅游的照片,展示舂米的圖片、高山族的服飾照片和當地居民跳舞狂歡的照片,學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用崇拜的眼光看著筆者。這時,筆者借機帶他們跳起舞蹈,背景音樂就是《杵歌》。學生在玩中學會了舞蹈,也在潛移默化中記住了歌曲。這時筆者再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節(jié)奏、情緒、旋律走向、音群使用、調式調性等就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