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憲政的內(nèi)在邏輯探析
——以蕭瀚《憲政二十講》為基礎
陳鈺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00)
摘要:憲政是憲政是關于權力有效配置的制度與學說。本文從憲政、憲法及二者的關系探討了憲政的內(nèi)在邏輯結構,并認為美國最大的貢獻就是憲政,同時希望能夠對我們今天的憲政事業(yè)有所助益。
關鍵詞:憲政;憲法;權力配置;內(nèi)在邏輯
憲政是關于權力有效配置的制度與學說。蕭翰先生編寫的《憲政二十講》主要是“探討權力學說與權力配置制度之間密切的關系”[2]編者序,2,從而希望“能夠對我們今天的憲政事業(yè)有所助益”[2]編者序,8。本文試圖以該文本為基礎,探究憲政的內(nèi)在邏輯。
一、憲政與憲法
喬·薩托利從對憲政詞義的分析中詳細闡述了憲政與憲法的關系。他認為“我們可能遇到的憲法基本上有三種:(1)保障性的憲法(真正的憲法;)(2)名義性的憲法;(3)裝飾性的憲法(或冒牌憲法)”。[2]340名義性的憲法只是組織性的憲法,雖非一紙空文,卻與憲政毫無關系。而冒牌憲法實質(zhì)上就是冒充“真正的憲法”,它是一紙空文。當然,“名義性的憲法描述了政治體制的運作……而裝飾性的憲法并不給我們提供真實政府過程的可靠信息”。[2]341由上,真正的憲法便不言自明。因而,憲政的實行,必須以一部好的憲法作為合法依據(jù)和武器;而憲政的實現(xiàn)又為憲法的制定和實行提供了靈魂、方向、目的與支柱。
二、憲政
(一)什么是憲政。
憲政是當代一種比較理想的政治制度,這是毋庸置疑的。通常的說法,憲政:憲者,限也,因而憲政即限政,限制政府。蕭翰先生認為,憲政即“關于權力有效配置的制度與學說”[2]編者序,1。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已經(jīng)提出了關于政體的學說,他認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三者之一為……議事機能(部分);其二為行政機能部分……其三為審判(司法)機能”[2]11。雖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沒有明確而清晰地提出關于后來的“三權分立”思想,但是卻為后來的思想家們關于對憲政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方向,從而使得近現(xiàn)代憲政思想愈臻成熟,這也正是選文所要體現(xiàn)的。
(二)憲政的兩種形式。
憲政可有兩種形式:一是混合政體中的憲政;二是分權體制下的憲政。[2]
1.對混合政體中的憲政的考察主要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由于人性完善的需要,在實行的過程中應當按每個人的價值分配,因而政尚中庸比較好,“善德就在于行中庸”[2]3,于是,在有社會(團體)而組成的城邦中,它“總應該盡可能由相等而同樣的人們所組成”。由此,政體應是由中產(chǎn)階級執(zhí)掌政權而實現(xiàn)的共和制政體,雖然相對于君主制與貴族制政體來說,它并不是最理想的政體,卻是最可行且最不壞的政體。因為:一是中產(chǎn)階級財富上一定的富足,能免去覬覦富人財產(chǎn)而引發(fā)的爭奪,也最有能力和愿望去維持穩(wěn)定;二是中產(chǎn)階級一定的財富能夠滿足其參政的閑暇而實現(xiàn)的德性。因而,這種中庸之道才能真正實現(xiàn)政治安定,愈好愈平衡,使政體存在愈久。
而后,亞氏便進入對建立政體的正當方法的研究,他認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三者之一為……議事機能(部分);其二為行政機能部分……其三為審判(司法)機能”[2]11。亞氏關于政體的三種分類相似于近代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機能,但本質(zhì)上卻不同。在議事機能的討論上,亞氏主要研究了三種安排:①平民主義:一切事項由全體公民審議;②寡頭主義:一切事項由由某些公民審議;③貴族性質(zhì)的共和主義:某些人審議某些事而不議其他事項。行政機能上,運用具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排列組合方法研究公職人員的任用。司法機能上的研究也與行政機能的討論相類似。亞氏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政體的“三個要素(部分)都有良好的組織”[2]11而成為一個健全的機構,達到穩(wěn)定。
2.分權體制下的憲政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觀念①,但與亞氏不同的是,它不是為政體的穩(wěn)定,而是“限政”,即權力之間的制衡,從而達到人權,即自由。孟德斯鳩在對洛克分權思想和英格蘭政制考察的基礎上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是對現(xiàn)代憲政制度理論最卓越的貢獻,“每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立法權、對有關國際法事務的執(zhí)行權和民法有關事務的執(zhí)行權”[2]46。避免司法與行政權集中在一人手中,否則無自由可言;也應避免司法與立法合并,否則公民將任人宰割;而三權集中在一人手中,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不同機構掌管不同權力的三權分立則更好地避免了公民自由的喪失,實現(xiàn)權力制衡。當然,在孟德斯鳩之前,洛克便已深入探討了國家最高權力——立法權的范圍:第一,法律必須一視同仁、平等;第二,法律為且僅為人民謀福利;第三,未經(jīng)同意絕不許對人民財產(chǎn)課稅;第四,權力不得轉讓。另一方面,詹寧斯卻認為,“分權理論之嚴格適用僅存于納粹政體下的德國人所謂的‘自由——民主國家’”[2]178它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政治之中,因為三項職能的各個機構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而憲政最重要的是民主,相對于民主本身,其他都是次要的,分權學說的原則無助于職能的分配。另外,弗里德里希還指出,憲政最兇惡的敵人就是極權主義,保護憲政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信仰自由。因為“一個人的尊嚴的核心是他的確信、他的信念、他的信仰”[2]289-290,所以,一個人應該獲得體現(xiàn)自主的自由的宗教信仰權、體現(xiàn)參與自由的選舉權以及體現(xiàn)創(chuàng)造、發(fā)明、革新的自由的工作權。自主體現(xiàn)的之自由、參與體現(xiàn)的是平等、創(chuàng)造體現(xiàn)的是博愛,這三項權利“使人成為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得以充分發(fā)展的人”[2]278,這也是憲政的人本主義精髓之所在。
三、憲法
戴維·米勒認為,多數(shù)憲法的內(nèi)容是由序言、組織機構、權利法案和修正條款等4-5個部分組成?!皣覒椃ㄊ且粐淖罡叻桑腔镜囊?guī)范性淵源”,“既是一部政治宣言,又是一份組織結構圖表或‘權力圖’”。[2]348,349而最具代表性的憲法則數(shù)英國憲法和美國憲法了。
1.英國的憲法淵源為英國一些貴族和商人逼迫英王約翰于1215年簽署的《自由大憲章》,它最根本的就是規(guī)定和保障自由,
轉下頁
接上頁
如“根據(jù)本憲章,英國教會當享有自由”[2]26。其意義在于開創(chuàng)了通過立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先例。因而,史學家和法律家一般認為,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憲政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1]479雖然中世紀的憲政實踐很萎縮。查理·麥基文才會認為中世紀的憲政主義并非一無是處,反而其憲法與現(xiàn)代憲法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治理權和審判權的分離,二是管理命令和權力決斷之法律效力上的差異”[2]211。正是其根源,才為后來英國“光榮革命”實現(xiàn)君主立憲制度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2.美國的憲法——《美國聯(lián)邦憲法》至今還是傲立世界的憲法楷模,包含三個原則:三權分立、自治、正當程序原則和繼承英國法。(1)在三權分立原則上,立法權屬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兩院議員分別是由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比例選舉產(chǎn)生;行政權屬于美國總統(tǒng),也是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真正的選舉出來的民意的總統(tǒng);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但是最高法院的則是終身任職,而不像總統(tǒng)任職四年且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因而,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門實現(xiàn)了權力之間的相互制衡,而不會出現(xiàn)一方獨大的局面。(2)在自治原則上,各州享有特權,只要各州法律不違聯(lián)邦憲法即可,各州與聯(lián)邦國會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州享有自主權。這正是自由的最好體現(xiàn)。
四、結語:美國的貢獻—憲政
哈耶克對美國憲政充滿敬意,但是他認為“美國憲政在本質(zhì)上不是英國傳統(tǒng),而是法國傳統(tǒng),因為它是人物為設計的產(chǎn)物”[2]218。一是因為歐洲大陸的唯理主義傳統(tǒng)——追求審慎思考的建構,對傳統(tǒng)的普遍懷疑(如笛卡爾的普遍懷疑)使得聯(lián)邦憲法得到了強化;二是由于其接受普遍懷疑精神,使他們自傲于這個新的結構完全出自他們自己的建構。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說美國憲政的確立是以1787年聯(lián)邦憲法為標志的話,那么這部憲法的許多基本原則并不是全新的和開創(chuàng)性的,而是更多地來源于殖民地時代的“英國傳統(tǒng)”,而非“法國傳統(tǒng)”。因為,聯(lián)邦憲法的起草者恰恰是深受英國自由的影響的精英們。更恰當?shù)卣f,美國聯(lián)邦憲法應該是以英國傳統(tǒng)為主而吸收法國傳統(tǒng)孕育出來的一部偉大的憲法。
在哈耶克看來,美國聯(lián)邦憲法“絕對不只是一種對權力淵源的規(guī)定,而且還是一部保障自由的憲法”[2]225,確立的是“法治的政府”,而不是“人治的政府”,美國人民因捍衛(wèi)其憲法而得以捍衛(wèi)自由,這正是美國憲政最大的貢獻:實現(xiàn)自由,保障人權。
注釋:
①正如前文所述,雖然亞氏并沒有明確而清晰地提出三權分立思想,但是卻為后人的思考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美]哈羅德·伯爾曼.法律與革命[M].賀衛(wèi)方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蕭瀚.憲政二十講[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3]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選集——政治學卷[M].顏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96-02
作者簡介:陳鈺(1991.12-),男,江西贛州人,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邏輯學,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