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慧(南昌大學科學技術(shù)學院團委,江西 南昌 330029)
?
高校資助工作的“盲點”
——以某大學學院為例
李愛慧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shù)學院團委,江西 南昌 330029)
摘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高校擴招的步伐加大,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隨之由于高校學生隊伍的不斷壯大,高等教育的收費標準也在逐步提高,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成為一個難題。貧困生受教育的問題在現(xiàn)階段更加明顯突出,不僅影響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更多地帶來了家庭和社會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尤為不利。高校資助體系不健全,工作中的“盲點”也會使得貧困學生接受教育收到阻礙。
關(guān)鍵詞:高校;資助“盲點”;南昌大學科學技術(shù)學院資助體系
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歷史悠久,資助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成熟。但在實際操作中,各高校資助工作仍有不同,以某大學學院為例,在開展資助工作的“盲點”有:
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是資助體系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貧困生的認定準確性直接影響著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效益與效率,影響到貧困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性與均等性。長期以來,某學院貧困生建檔的認定程序是“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申請——輔導員和考察評議小組評定——學院資助中心公示”,在這一認定程序中,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包含很多“非真實”的因素。
(一)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在申請貧困生建檔時的真實度有待考證,學生往往在申請的時候會隱瞞家庭的真實情況,故意將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虛報;
(二)在輔導員和考評小組評定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申請書只是評定的一部分,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只是依據(jù)簡單的一張《××大學學院家庭情況調(diào)查表》,沒有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更多的是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消費,很容易出現(xiàn)主觀臆測貧困生的具體情況;
(三)學校資助中心在批定貧困生工作的時候,責任心不夠強,由學科部公示上交之后,簡單隨意處理學院的學生資助工作,那么,“偽貧困生”這一詞就應運而生了。為此,就造成了該資助的貧困生沒有得到資助,而“偽貧困生”卻得到了資助的現(xiàn)象。
因此,學院在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時,應認真思考如何讓學院的資助工作落實到實處,使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增強學院資助工作的實效性與功能性。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步伐,高校在校生數(shù)量不斷攀升,貧困生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上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約占大學總?cè)藬?shù)的25%,貧窮落后的西南地區(qū)所占的比例高達32%。貧困生能不能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教育的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和關(guān)注。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從建國初期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獎、貸、勤、補、免”為一體的多元化貧困生資助體系。
以某院為例,學院學生資助中心在公布貧困生建檔情況時,采取的措施是將貧困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以公示的方式張貼在學院公告欄,這種情況無疑是將貧困生的家庭情況公之于眾,沒有做好貧困學生的隱私保護工作。
根據(jù)學院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規(guī)定,必須是要上交《××大學學院學生家庭經(jīng)濟困難調(diào)查表》和貧困生建檔申請書才能有資格參與評定工作。如此一來,一方面學院資助要有知情權(quán),另外一方面貧困學生要注意隱私權(quán),需要認真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學院資助中心行使知情權(quán),可以做到知情內(nèi)容要有所限制,必須在尊重貧困生人格尊嚴的原則下,盡可能將建檔的貧困生隱私縮小到最小范圍。例如,在公示貧困生建檔情況的時候,只公示貧困生的姓名、所在班級等,盡可能保護貧困生的隱私,最大限度地保障貧困生的尊嚴。
新形勢下,高校貧困生如何依靠自身的能力在高校生存,高校如何幫助貧困生解決在校期間的生活難題,保障貧困生健康成長,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部門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有的學院在勤工助學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勤工助學崗位少、穩(wěn)定性差,大多數(shù)從事的傾向于簡單的、重復和耗時的工作,所以也會帶給貧困學生一定的心理問題。有些貧困生為了維持在校期間的基本生活,不得不整天奔波,忙于四處打工賺錢,所以浪費很多學習時間,更為嚴重的是無視學院的學生管理條例,隨意曠課,重視賺錢而輕視學習的心理占主導地位,也有些貧困生不能處理勤工助學和學業(yè)的關(guān)系,通常讓兩者處在一個矛盾的沖突之當中,從而導致心理的落差與失落。也有貧困生對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比如在學生食堂做服務員、在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或者打掃學院的廁所等有不正確的理解,認為自己比其他同學低人一等,所以隨之而來,他們就有了自卑、抑郁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
在現(xiàn)階段,有的學院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可供選擇性不多,大多是從事體力勞動,尤其是極其缺乏技術(shù)性的勤工助學崗位。這些崗位既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工作的熱情,也不能發(fā)揮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同時也不能滿足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貧困生數(shù)量。
在我國,高等教育不是九年義務教育,采用的教育原則就是“先付錢再教育”。貧困生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必須借助各種資助政策,付清學費,才能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教育。我們政府在聯(lián)合高校、銀行、及其他社會力量在開展多元化資助工作的時候,秉持的原則就是“讓每一位貧困生都能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教育”,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個都不能少。我國高校資助體系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摸索,在現(xiàn)階段已逐步完善并形成以“獎、貸、助、勤、補、減”為一體化資助模式,已經(jīng)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困生接受高等教育,順利完成學業(yè),希望我們的貧困生逐步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擁有更好的明天,相信,希望就在前方!
參考文獻:
[1]林娜.高校貧困生資助新模式[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3)
[2]方書論,張玉英.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2)
[3]周良.高校資助工作任重而道遠[J].考試周刊,2012(96)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08-01
作者簡介:李愛慧(1986-)女,助教,南昌大學科學技術(shù)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