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娜娜
?
論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師如何以科研促進教學
覃娜娜
【摘 要】教學科研型大學與其他類型高校在教學科研基礎等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高校教師可以利用本校的特色,采取將科研成果帶入課堂教學中、積極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及將科研理念滲入到本科生畢業(yè)論文( 設計)指導過程中等多種方式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科研型 高校教師 教學效果
教學科研型大學是指研究型大學以外,主要培養(yǎng)應用技術的高層次開發(fā)人才的普通高校,也稱應用型大學。相比較其他諸如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等類型的大學而言,教學科研型大學一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是辦學層次以本科生教育為主;第二是以重點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第三是此類學校學科發(fā)展具有綜合性與重點性相結合的特征,學科專業(yè)齊全,而其中部分的學科具有突出的實力;第四是此類高校以理論研究和開發(fā)研究為主要的科學研究內容,在與專業(yè)相關的行業(yè)方面成為地方的科學研究主力軍,同時也是地方將高科技成果進行轉化的重要基地。[1]
基于以上特點,教學科研型高校普遍將教學與科研并重、提倡兩條線齊頭并進。而如此的發(fā)展導向對于高校體系中的主體之一:高校教師而言,意味著其個人在教學與科研方面也必須同時發(fā)展方能適應學校的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然而調查實現(xiàn)的結果并不樂觀。
根據(jù)有關調查及研究分析表明,目前教學科研型高校中教師教學現(xiàn)狀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表現(xiàn)在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明顯不足。教學科研型大學一般都由教學型大學轉型而來,轉型階段需要大量的科研型人才以及大量的科研項目,轉型高校一般都大量引進青年教師。但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明,青年教師在駕馭學科內容、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的組織、教學自控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亟待提升[2];其次,教師教學熱情不高。根據(jù)已經(jīng)做出的有關問卷調查統(tǒng)計,只有23.5%的教師對教學的問題持很積極的態(tài)度,而有50%以上的教師對教學問題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高校教師對教學問題不積極主要表現(xiàn)在:不少教師不愿意承擔教學工作,認為相比較科研工作而言、教學工作是件浪費時間精力又不能有太多利益獲得的工作內容;還有一些教師以應付的態(tài)度對待教學工作,備課不充分、授課不嚴肅不認真、敷衍了事,教學工作積極性不高。而相反的,對于科研工作、青年教師的態(tài)度則是相當積極、主動從事參與科研項目等;最后,目前各高校展開的師資培訓大多流于形式。高校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尤其缺乏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和指導?,F(xiàn)有的教師培訓大多數(shù)的內容圍繞教育法規(guī)、教育理論、外語能力等展開,而有關教學論、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直接與教學活動有關的技能培訓則相當欠缺;同時,培訓工作機制不完善,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結合不夠[3];再者,高校教師的崗前培訓已基本普及,但對于已經(jīng)進行教學工作的教師則沒有相對應的再培訓。事實上,入職之后的培訓比入職之前的培訓更為重要,只有當青年教師在擁有了一定的教學經(jīng)歷、有了自己的教學感悟之后,此時再去接受培訓其效果將更加明顯。
針對目前教學科研型高校中存在的教學問題現(xiàn)狀,高校教師可以抓住機遇從科研方面來促進教學,具體可有以下的對策:第一,將科研成果帶入課堂教學中,以補充更新課程的教學內容。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可以利用科研成果,在教材知識基礎上補充案例和專題介紹??蒲泄ぷ鞯拈_展能啟發(fā)教師的思維,提高立意,使教師以更廣闊的視角來講解課本知識。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將個人或本領域內其他教師的最新科研成果的帶入課堂,亦能使學生對學科領域內的前沿研究有更多了解,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第二,積極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如果高校教師能盡量為學生搭建平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探索、積極參與,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將學生親身參與的科研實踐經(jīng)驗帶到課堂中去分享、討論,如此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還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和科研,從整體上提升課堂的授課效果、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項目的進展;第三,將科研理念滲入到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指導過程中[4]。目前教學科研型大學中,大多已為本科生設置導師制,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從入學初期開始即引導學生接觸自己的科研課題、使學生對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課題產(chǎn)生興趣,尤其在畢業(yè)論文選題方面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選擇自己課題中的一個子目作為論文選題。將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選題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有機結合大有裨益,這樣教師對學生論文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于佩學.“以科研促進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兼論教學研究型大學科研的定位”[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04).
[2]王長文,王舒然.“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現(xiàn)狀分析及相關對策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6).
[3]胡榮,陳璐.“高校教師教學水平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1(09).
[4]張艷.“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科研促進教學途徑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9).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作者簡介:覃娜娜(1980-),女,土家族,湖南永順人,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