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旻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從《誰是愛爾蘭人》的人物關系中看文化融合
余明旻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任璧蓮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二代華裔美國作家中較有影響的一位。其短篇小說《誰是愛爾蘭人》以老太太“我”為視角,體現了任璧蓮獨特的文化觀: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尤其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代的人交往過程中,中西方文化慢慢得到融合,族裔意識在文化摩擦和妥協(xié)中漸漸模糊。
人物關系;文化摩擦;文化融合
任碧蓮(Gish Jen),華裔第二代美國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父母在中國即將解放之際,從上海遷往美國。她1955年生于紐約長島,197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獲得英語文學士學位,而后在斯坦福商學院進修、中途輟學,1983年在衣阿華大學寫作班獲得小說藝術碩士學位,1991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誰是愛爾蘭人》是任璧蓮199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其中《誰是愛爾蘭人》和《同日生》被收入美國年度最佳短篇小說集。
作為第二代華裔美國文學小說家,較之第一代華裔美國作家,任璧蓮對于美國主流文化的融入程度以更深一步,并以溫和包容的態(tài)度倡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和融合。
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老太太與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女兒之間的人物關系突出地體現了中美文化之間的摩擦、沖突以及融合。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中國老太太辛苦了一輩子,用自己的雙手養(yǎng)大了女兒娜塔莉。從女兒的名字娜塔莉就可以看出,第二代的美國華裔已經深入地融入到了美國主流文化當中。女兒信奉 “美國夢”,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追求成功的權利,并獲得自我事業(yè)上的成功。老太太與女兒之間的摩擦實際上是第一代華裔美國人與第二代華裔美國人不同價值觀念、文化觀、歸屬感的摩擦與沖突。
在弱勢族裔面對主流文化的沖擊時,老太太受到親家母貝思的邀請與其生活在一起,女兒和孫女也時常來看望她。在犧牲了華裔群體,或者說弱勢族裔的利益的情況下,華裔群體才能在美國社會得到安身之所。同時作者也暗示在多民族聚居的美國社會中,要達到發(fā)展和進步,包容和認可少數族裔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國主流社會也應顯現出溝通與融合的態(tài)度。
面對愛爾蘭女婿,老太太身上也總帶有一種文化排斥感。事實上,說英語的白皮膚的愛爾蘭人作為歐洲族裔來到美國,比華裔,日裔,非裔等族裔群體更容易融入美國社會,也更容易獲得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可??衫咸珔s并不認為他們有什么引以為榮的東西,“我知道,在希爾他們國家里什么東西都是煮著吃,他們就是從那樣一個地方來的,這不能怪他們?!?“清一色的水煮菜,清一色的死腦筋,連他的名字都是那么清一色的簡單:約翰。也許是因為在我長大過程中伴隨著我的是豆瓣醬、海鮮沙司還有蒜泥呢,所以我總是感到我女婿說話時缺少了什么東西?!?這都體現出老太太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及對愛爾蘭人文化的不認同。
在美國社會中,愛爾蘭人與美國人有著很多共通的文化傳統(tǒng),這種共通之處是美國華裔人無法相比的,對約翰一家的不認可也從側面反映出老太太對主流文化的不接受和不認可。
這位中國老太太與混血孫女之間的故事是文章矛盾沖突中的導火索。外孫女索菲從小以開放包容的美國文化作為成長環(huán)境,崇尚兒童自由意志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美國,并沒有像老太太眼中傳統(tǒng)中國那樣要求孩子從小學習行為規(guī)矩,言語得體,道德約束,甚至壓抑天性。
小索菲在保姆艾米的鼓勵甚至引導下行為大膽張揚。到后來,老太太用教育中國小孩的方法,輕輕地打了她,并給了她一些東西吃。讓索菲改掉了喜歡脫掉衣服的“壞習慣”。“第二天我們去了公園,她那個樣子像個可愛的中國女孩,她不再把衣服脫掉了?!?顯然,在與美國主流文化的摩擦中,老太太的教育方式還是有成效的,并對此十分滿意。
最終老太太不得不因為女兒和女婿無法認同的教育方式離開家,但是親家母的接納,女兒的關心,孫女與媽媽一起時常來探望,仍從側面反映出,華裔美國人經歷了文化摩擦、沖突之后,仍然可以達到相互和平相處,甚至融合的狀態(tài)。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親家母貝思,作為希爾家唯一讓老太太欣賞的女家長。她是一位工作上能干,生活上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女強人。生病之后在家,也是一個和善的女人。從老太太對貝思親家母的認可中可以看出,即使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多的沖突和矛盾,但仍有很多共通和認可的品質。中西文化的協(xié)調和交融并不是不可能的。
最終,寄居在愛爾蘭親家母家中的老太太也變成了親家母口中的“一個榮譽愛爾蘭人”。反映出作者任璧蓮不同于其他美國華裔作家獨特的文化觀念:以溫和、中庸、包容的態(tài)度,既尊重理解華裔文化,又倡導主流文化更加包容對待少數族裔的獨特的文化觀。
本文以一位華裔老太太與成長在美國文化環(huán)境下的女兒、外孫女、愛爾蘭女婿及親家母的相處中,反映出有著不同文化背景人物之間的沖突、摩擦及認同、融合。反映出作者任璧蓮不同于第一代美國和同時代美國華裔文學作家的獨特的文化觀,她認為美國的少數族裔應該得到尊重和認可,強勢主流文化要更具有包容精神,而不是第一代美國華裔文學作家所持的非此即彼的文化排斥觀。
[1] 任璧蓮.誰是愛爾蘭人[M].金衡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蘇翠英.“色拉碗”vs“大熔爐”——試析《誰是愛爾蘭人》中的文化觀[J].外國文學研究,2009(6):136-137.
[3] 溫紅佳.對峙 融合 淡化——對《誰是愛爾蘭人》的文化解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2):78-82.
[4] 尹曉煌.美國華裔文學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5] 張潔,翟配配.從不可靠敘事角度解讀《誰是愛爾蘭人》的文化觀[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3):71-74.
余明旻(1989-),女,漢族,湖北十堰人,廣西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I041
A
1672-5832(2016)12-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