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陽
對外漢語高效課堂教學
韓 陽
經(jīng)濟全球化為中國的外交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很多國家都希望和中國建交,漢語課堂也隨之興起,成功完成漢語教學任務對赴外漢語教師是很大的考驗,不同的國家課程和教材多樣,學生年齡和吸收水平也參差不齊,中國教師需要獨立面對多變的課堂環(huán)境和學生狀況,如何將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專業(yè)教學知識和文化知識成功傳播于海外,需要很大技巧。本文簡單論述了對外漢語教師海外教學的課堂技巧,希望能提供給即將赴外的中文老師,能夠簡單掌握課堂教學技巧,愿每個漢語教師都能從自己的漢語課堂中收獲高效教學成果。
對外漢語 課堂教學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是課堂教學的兩種基本行為,課堂教學技巧就是中國的教師設計各種教學方法達到學生教學的具體手段。在對外漢語課堂中,中國的老師要掌握豐富的專業(yè)文化知識,在這個基礎上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法,設計有趣易懂的活動等,旨在能讓海外學生高效吸收漢語知識,運用中文進行有效交際。
(1)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2)能體現(xiàn)一個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zhì),能夠取得學生的尊重;(3)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
(一)拼音
外國學生只有首先學習好拼音才能認讀漢字,中國的教師要多次引導學生發(fā)音認讀,還可以運用其他多媒體手段比如讓大家多聽發(fā)音的錄音,或者制作些卡片,學生聽到正確聲音就選擇卡片,教師還要耐心糾正學生發(fā)音,中文老師不斷變換卡片讓學生認讀,每完成一個就給予獎勵,讓其在快樂中學習漢語。
(二)詞匯
中文教師可以對要教的詞匯進行分類教學,讓學生更好地對漢語詞性進行分類理解。首先每堂新課都要由中文老師選擇精煉的詞匯進行操練,多次練習可以完成教學效果。其次可以運用生動語言向?qū)W生講解詞義,并讓學生了解詞匯的用法。最后,在解釋詞語后,應馬上對學生進行詞語的練習,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用法。
(三)語法
語法教學是難點,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制作生動的課件內(nèi)容和動畫效果來給學生直觀展示詞義和句義,教師還可以設置問題提問學生,首先將語法點列在黑板上,講解之后讓學生練習相似例句已達到掌握語法點的成果。
(四)書寫
漢字是對于國外學生而言最難掌握的部分,因為我國漢字種類繁多,筆畫復雜,漢字擁有悠久歷史,經(jīng)過不斷簡化形成今天的字,有些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點,教師通過圖畫來展示自己教的生字,在黑板上畫米字格,演示規(guī)范漢字的書寫。
(一)師生關(guān)系與學習氛圍
對外漢語課堂中的學生學習程度各不相同,教師需要仔細分析每個人的程度,對待吸收優(yōu)秀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并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對于吸收效果差的學生也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希望,在教導時要委婉慎重,看到學生的進步要給予稱贊,建立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只有在良好的關(guān)系下才可以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如高效地學習。
(二)教材與興趣
目前對外漢語的教材多種多樣,在學生看來表面不能體會其樂趣,教師要挖掘教材趣味,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教學法,只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的方法都應該采用。學生只有在樂中學,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成效管理
教學中教師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師對于學生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對學生有稱贊鼓勵的行為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在課堂中可以建立獎評機制,將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記錄下來,每周對于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發(fā)給小獎品鼓勵。
(四)加強互動合作
課堂中的互動很重要,教師在課堂中多與學生互動,教師設置問題與學生問答,學生之間也可以分組討論交流學習,教師可以將教學內(nèi)容設置成不同角色,融進活動中,可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達到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助學習,鞏固提高漢語能力。
(五)擴展教學內(nèi)容
中文教師在已經(jīng)講解當堂內(nèi)容后要做到舉一反三的擴展,對于本堂課中所體現(xiàn)的重點生字詞及語言點都再次鞏固和延伸,既豐富了學生詞匯也鞏固了教學內(nèi)容。
(六)分配教學時間
課堂時間有限,每堂對外漢語課中所教的內(nèi)容要合理分配,每節(jié)課的詞匯和知識點都要做到合理設計,每個教學內(nèi)容和時間合理分配以達到高效果的教學成果。教師可以在課前的教案設計中列出每個模塊的大致時間,上課過程中也要時刻觀察進度。
對外漢語課堂要從實際出發(fā),中國教師要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分析好學生特點,教師要多思考,運用各種專業(yè)原理,合理設計多種教學方法,認真教學并達到高效教學成果,希望每個漢語課堂都能趣味生動地完成。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